2017-2018学年广西地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禁锢(gù) 怂恿(sǒnɡ) 迷惘(máng)
B.长喙(huì) 瞵视(lín) 羽翮(hé)
C.感喟(kuì) 屋脊(jí) 倏地(shū)
D.伫立(zhù) 嗔怪(chēn) 干瘪(biē)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澜 诅骂 蜷伏 秾纤合度
B.污涩 怅然 温训 孤苦伶仃
C.虐待 褴褛 蓦然 怪淡不经
D.叮嘱 臃肿 匍匐 神采奕奕
3.下列划线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6.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B.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D.“你先坐下,”她说:“我们好好谈谈。”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B.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C.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10.《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故乡》 D.《无常》
二、默写
11.补全下列句子。
(1)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3)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看,像牛毛, , ,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畅想自己与朋友(或妻子)相聚聊天的名句是: , 。
(6)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 , ,
三、诗歌鉴赏
12.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四、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
②一狼洞其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
遇狼→ 狼→ 狼→ 狼→ 狼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5.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第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 →② →③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划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综合性学习
16.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化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17.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七、语言表达
18.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材料一: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材料二: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八、话题作文
19.任选一题作文
(一)话题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缺失,正直、勇敢、诚信、善良、宽容,这些都是生命行囊中闪光的珍珠,谁把它们弄丢,谁的生命就会失去一份色彩。
请以“舍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命题作文
请以“那一件旧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
A项“惘”应读wǎng;
C项“脊”应读jǐ;
D项“瘪”应读biě。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
A项“澜”应为“斓”;
B项“训”应为“驯”;
C项“淡”应为“诞”。
故答案为:D。
【点评】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俗语
【解析】【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C中“五彩缤纷”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句子中只有白色的梨花,不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不仅做到会读,还要求会写,明确词语的含义。
4.【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结构混乱,去掉“重要原因”;C.成分残缺,去掉“随着”;D.表意不明,改为“我原打算让王宾借阅张凯的《平凡的世界》”。
5.【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②人性形容应为“原型”;③表示自身的因素,应为“好高骛远”。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6.【答案】B
【知识点】顿号;逗号;引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本题用反选排除法。
A第一个问号应是逗号;
C顿号多余;
D逗号在引号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要熟悉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还要掌握一些特殊标点符号的用法。考生在平时只有多留心、多运用,多总结,考试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7.【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仔细分析四个选项的句子,可以知道,D项中的修辞手法应为拟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8.【答案】C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⑤句承接语段提出“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这个话题,③进一步说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这”指代前句“家教”,①句最后说明“家教”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语句衔接连贯要做到的是:话题统一,语序合理,前后照应。这类题的做法是:①找起始句和总结句。②注意关联词。③串句子。按照句子间的关系,揣摩逻辑关系,将一个一个的句子连好,就完成了任务。
9.【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D项表述错误,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C项《故乡》选自《呐喊》,其它三项选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C。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11.【答案】(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思而不学则殆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像花针;像细丝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殆”不要写成“怡”,“却”不要写成“确”。
故答案为:
(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思而不学则殆;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像花针;像细丝;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12.【答案】(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诗歌阅读题。
(1)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境,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故答案为:
(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点评】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在阅读古诗词的同时,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了解诗句的修辞、写法,并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13.【答案】(1)看,视;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洞”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挖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暝”意思是闭眼,“暇”意思是空闲,“黠”意思是狡猾,“变诈”意思是作假,欺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情节的梳理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情节。逐段阅读,根据狼和屠户的活动,可以看出依次写的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五个情节。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末的主旨句等。可以从狼和屠户不同的角度来谈。
故答案为:
(1)①看,视;②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答案】(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出恰当的句子来分析作答。仔细阅读第一段,结合“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来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疑问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用疑问句可以构成悬念,使读者带着问题往下探究,从而引出下文,能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例如第5段中一系列的提问,能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4段中“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一句来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街上上下文内容来分析,可以知道,画线句子具体解释了“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故答案为:
(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点评】对于提炼文章信息的题目,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5.【答案】(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根据情节的发展(开端、过程、结局),抓住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根据要求概括要点,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抓住题目中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答点阅读所示句子,点明动作描写,找到人物的动作描写语句,点明所使用的动词,说明这些动词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情节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
(3)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的判断和作用。阅读所示句子,明确其为人物描写,了解人物描写的类型,根据句子的内容点明,其运用了“动作描写”,再结合文本内容,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分析说明描写的作用。
(4)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判断和作用。首先了解五种表达方式,根据题目,阅读文章第④段,判断其运用了议论。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人性美好品质的流逝的逐渐加剧的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第一问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通过“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可知“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 “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第二问的事例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答。
(6)此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谈启示。言之有理,表达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1)①用柳条营救花蝴蝶;②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③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点评】现代文阅读理解时必考题型,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例如: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16.【答案】示例一: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唱歌;示例二: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在补写对联时,必须根据上句“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内容和活动的主题进行拟写,另外还要注意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联。
故答案为:
示例一: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唱歌;
示例二: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句的意思,根据例句的要求,写出句式相同,语意相关,字数相等的句子即可。
17.【答案】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知识点】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徽标的理解能力。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徽标的整体和局部,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上面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字提示,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
故答案为: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的描述出来,然后写出其象征意义即可。
18.【答案】燃煤、用油、钢铁、水泥业等产生的污染排放及微风天气。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第二段,抓住关键句子“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燃煤、用油、钢铁、水泥业等产生的污染排放及微风天气。
【点评】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19.【答案】【参考例文】
说“舍得”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大音希声,微言大义,他们把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融入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词语中。每一个词语,细细琢磨,都会品出别样的味道。
舍得,一个有趣的词语。舍,代表舍去、不得,得,代表得到、不舍。两个完全相反甚至尖锐对立的字,放在一起,竟然如此和谐。因为,他们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啊!对立,却又统一。舍,是得的前提;得,是舍的结果。不舍,又怎能得呢?
一方棋盘就如同一个战场,有时剑拔弩张,硝烟弥漫,有时看似平静却又暗藏杀机。有人说棋局如人生,我看还不如说人生如棋局。为了胜利,我们必须有丢车保帅的决心和选择,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毅力。人生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为了保全小小的好处而失去了更大的利益,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大树在移栽的时候,一定要把枝叶砍掉,因为在移栽的时候根系会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吸收的水分大大减少。如果不把枝叶砍去,水分大部分都被枝叶蒸发,就不足以维持大树的生命了。在人生中的危难时刻,只有舍去“枝叶”,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曾经一个人左臂被卡在两块岩石的缝隙里,动弹不得。在忍饥挨饿十余天后,他意识到只有隔断自己的左臂才能够脱身。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他活了下来,因为他懂得“舍得”的道理:有舍才有得,不舍怎能得?自断手臂是痛苦的,更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给你带来许多不便。如果你原来一生能做一万件事,失去左臂后就只能干九千件事了。但是,不要因为不愿舍弃干那一千件事的能力,就让自己失去生命,失去干一万件事的机会。一千和一万,孰大孰小?
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没有人能够学完天下所有的知识,也没有人能够做到全能。聂卫平本来是棋圣,但他又喜欢喝酒,又爱好桥牌,结果几年下来,棋艺大不如前。如果你要想在一方面做出成就,那么就必须舍弃一些爱好。如果一个人要涉猎方方面面,那么他的精力就会分散,必然博而不精。有所得必有所失。
舍得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美妙,金钱、权利的诱惑太多了,又有谁能够舍得呢 很多人舍不得,于是他们碌碌终身,一事无成。因为没舍,所以不得。
舍去金钱,得到淡泊;舍去权利,得到悠闲;舍去喧嚣,得到宁静;舍去虚名,得到轻松,舍贩贩贩,得贩贩贩,舍得。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文的方向。题目《舍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舍”,即舍弃、放弃;一个是“得”,即收获、得到。拟题可以参考“学会放弃”、“要善于放弃”、“学会放弃,选择成功”“放弃与得到”、“放弃是一种开始”“放弃的美丽”、“放弃也是种美丽”、“放弃的哲学”“得失兼得”等,但有些作文立意命题玄虚,如《放弃不是放弃》;或只列出一半“舍”。 还有部分立意“忍”“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立意不准确或不太符合原材料。
【点评】话题作文写作的自由度很大,写话题作文时,要注意审题,这是关系作文成败的关键一环。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1)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2)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
2.审材料或提示语。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
1 / 12017-2018学年广西地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禁锢(gù) 怂恿(sǒnɡ) 迷惘(máng)
B.长喙(huì) 瞵视(lín) 羽翮(hé)
C.感喟(kuì) 屋脊(jí) 倏地(shū)
D.伫立(zhù) 嗔怪(chēn) 干瘪(biē)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
A项“惘”应读wǎng;
C项“脊”应读jǐ;
D项“瘪”应读biě。
故答案为:B。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澜 诅骂 蜷伏 秾纤合度
B.污涩 怅然 温训 孤苦伶仃
C.虐待 褴褛 蓦然 怪淡不经
D.叮嘱 臃肿 匍匐 神采奕奕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
A项“澜”应为“斓”;
B项“训”应为“驯”;
C项“淡”应为“诞”。
故答案为:D。
【点评】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下列划线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拿到最新一期的《读写舫》,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俗语
【解析】【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C中“五彩缤纷”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句子中只有白色的梨花,不符合句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不仅做到会读,还要求会写,明确词语的含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结构混乱,去掉“重要原因”;C.成分残缺,去掉“随着”;D.表意不明,改为“我原打算让王宾借阅张凯的《平凡的世界》”。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②人性形容应为“原型”;③表示自身的因素,应为“好高骛远”。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6.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B.石子入浅水,水花四溅,虚张声势;石子入深潭,悄无声息,不动声色。
C.在人生的旅途中,你的身边需要有三、两个知心好友。
D.“你先坐下,”她说:“我们好好谈谈。”
【答案】B
【知识点】顿号;逗号;引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本题用反选排除法。
A第一个问号应是逗号;
C顿号多余;
D逗号在引号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掌握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要熟悉每一种标点符号的作用,还要掌握一些特殊标点符号的用法。考生在平时只有多留心、多运用,多总结,考试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反问)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拟人)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排比)
【答案】D
【知识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仔细分析四个选项的句子,可以知道,D项中的修辞手法应为拟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外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答案】C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⑤句承接语段提出“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这个话题,③进一步说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这”指代前句“家教”,①句最后说明“家教”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语句衔接连贯要做到的是:话题统一,语序合理,前后照应。这类题的做法是:①找起始句和总结句。②注意关联词。③串句子。按照句子间的关系,揣摩逻辑关系,将一个一个的句子连好,就完成了任务。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B.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C.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答案】D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D项表述错误,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10.《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回忆性散文。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一篇是( )
A.《父亲的病》 B.《琐记》
C.《故乡》 D.《无常》
【答案】C
【知识点】《朝花夕拾》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
C项《故乡》选自《呐喊》,其它三项选自《朝花夕拾》。
故答案为:C。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二、默写
11.补全下列句子。
(1)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3)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看,像牛毛, , ,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畅想自己与朋友(或妻子)相聚聊天的名句是: , 。
(6)谭嗣同的《潼关》一诗中借景抒怀言志的诗句是: , ,
【答案】(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思而不学则殆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像花针;像细丝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殆”不要写成“怡”,“却”不要写成“确”。
故答案为:
(1)自古逢秋悲寂寥;
(2)思而不学则殆;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像花针;像细丝;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三、诗歌鉴赏
12.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诗歌阅读题。
(1)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境,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故答案为:
(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点评】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在阅读古诗词的同时,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了解诗句的修辞、写法,并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
②一狼洞其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
遇狼→ 狼→ 狼→ 狼→ 狼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看,视;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洞”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挖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其中“暝”意思是闭眼,“暇”意思是空闲,“黠”意思是狡猾,“变诈”意思是作假,欺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情节的梳理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情节。逐段阅读,根据狼和屠户的活动,可以看出依次写的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五个情节。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末的主旨句等。可以从狼和屠户不同的角度来谈。
故答案为:
(1)①看,视;②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五、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知识点】说明文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关系,找出恰当的句子来分析作答。仔细阅读第一段,结合“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来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疑问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用疑问句可以构成悬念,使读者带着问题往下探究,从而引出下文,能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例如第5段中一系列的提问,能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结合第4段中“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一句来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画线句子,街上上下文内容来分析,可以知道,画线句子具体解释了“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故答案为:
(1)从蚂蚁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信心十足的行为,猜想蚂蚁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
(2)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引出下文,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
(4)在表达上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具体解释“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的现象。
【点评】对于提炼文章信息的题目,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5.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第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① →② →③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划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通读全文,根据情节的发展(开端、过程、结局),抓住人物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根据要求概括要点,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抓住题目中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答点阅读所示句子,点明动作描写,找到人物的动作描写语句,点明所使用的动词,说明这些动词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情节分析人物的品质特点。
(3)此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的判断和作用。阅读所示句子,明确其为人物描写,了解人物描写的类型,根据句子的内容点明,其运用了“动作描写”,再结合文本内容,从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分析说明描写的作用。
(4)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的判断和作用。首先了解五种表达方式,根据题目,阅读文章第④段,判断其运用了议论。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对人性美好品质的流逝的逐渐加剧的议论,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第一问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通过“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可知“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 “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第二问的事例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答。
(6)此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谈启示。言之有理,表达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
(1)①用柳条营救花蝴蝶;②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③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
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点评】现代文阅读理解时必考题型,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内容,掌握相关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例如: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六、综合性学习
16.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某校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举办了以“美化中国,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某同学在微博上写下了心目中“美丽中国”的样子。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语意,续写下句。(要求: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 。
【答案】示例一: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唱歌;示例二: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在补写对联时,必须根据上句“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内容和活动的主题进行拟写,另外还要注意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联。
故答案为:
示例一:在青山绿水间尽情唱歌;
示例二:在洁净大地上诗意栖居。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联系上下句的意思,根据例句的要求,写出句式相同,语意相关,字数相等的句子即可。
17.下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案】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知识点】图表信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徽标的理解能力。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徽标的整体和局部,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上面有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字提示,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
故答案为: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于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兼收并蓄,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的描述出来,然后写出其象征意义即可。
七、语言表达
18.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根据材料概括空气严重污染的原因。
材料一:1月10日,连续的微风天气,使北京遭遇自今年元月1日开始按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后首个严重污染日。1月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直到15日,一场小雪带着西北风,才吹走了笼罩京城六天之久的浓霾。1月23日,令人厌恶的雾霾又一次降临。
材料二:近二十年来,我国每亿元GDP产生的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普遍已降到30%以下,而我国迄今仍在70%的高位徘徊,几乎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一半。
【答案】燃煤、用油、钢铁、水泥业等产生的污染排放及微风天气。
【知识点】材料探究;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第二段,抓住关键句子“但燃煤、用油的数量以及钢铁、水泥业的增长却大大超出预期,导致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上升”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燃煤、用油、钢铁、水泥业等产生的污染排放及微风天气。
【点评】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八、话题作文
19.任选一题作文
(一)话题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缺失,正直、勇敢、诚信、善良、宽容,这些都是生命行囊中闪光的珍珠,谁把它们弄丢,谁的生命就会失去一份色彩。
请以“舍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二)命题作文
请以“那一件旧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
说“舍得”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大音希声,微言大义,他们把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融入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词语中。每一个词语,细细琢磨,都会品出别样的味道。
舍得,一个有趣的词语。舍,代表舍去、不得,得,代表得到、不舍。两个完全相反甚至尖锐对立的字,放在一起,竟然如此和谐。因为,他们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啊!对立,却又统一。舍,是得的前提;得,是舍的结果。不舍,又怎能得呢?
一方棋盘就如同一个战场,有时剑拔弩张,硝烟弥漫,有时看似平静却又暗藏杀机。有人说棋局如人生,我看还不如说人生如棋局。为了胜利,我们必须有丢车保帅的决心和选择,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毅力。人生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为了保全小小的好处而失去了更大的利益,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大树在移栽的时候,一定要把枝叶砍掉,因为在移栽的时候根系会不同程度受到损伤,吸收的水分大大减少。如果不把枝叶砍去,水分大部分都被枝叶蒸发,就不足以维持大树的生命了。在人生中的危难时刻,只有舍去“枝叶”,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曾经一个人左臂被卡在两块岩石的缝隙里,动弹不得。在忍饥挨饿十余天后,他意识到只有隔断自己的左臂才能够脱身。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他活了下来,因为他懂得“舍得”的道理:有舍才有得,不舍怎能得?自断手臂是痛苦的,更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给你带来许多不便。如果你原来一生能做一万件事,失去左臂后就只能干九千件事了。但是,不要因为不愿舍弃干那一千件事的能力,就让自己失去生命,失去干一万件事的机会。一千和一万,孰大孰小?
吾生有涯而学无涯,没有人能够学完天下所有的知识,也没有人能够做到全能。聂卫平本来是棋圣,但他又喜欢喝酒,又爱好桥牌,结果几年下来,棋艺大不如前。如果你要想在一方面做出成就,那么就必须舍弃一些爱好。如果一个人要涉猎方方面面,那么他的精力就会分散,必然博而不精。有所得必有所失。
舍得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但是,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太美妙,金钱、权利的诱惑太多了,又有谁能够舍得呢 很多人舍不得,于是他们碌碌终身,一事无成。因为没舍,所以不得。
舍去金钱,得到淡泊;舍去权利,得到悠闲;舍去喧嚣,得到宁静;舍去虚名,得到轻松,舍贩贩贩,得贩贩贩,舍得。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文的方向。题目《舍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舍”,即舍弃、放弃;一个是“得”,即收获、得到。拟题可以参考“学会放弃”、“要善于放弃”、“学会放弃,选择成功”“放弃与得到”、“放弃是一种开始”“放弃的美丽”、“放弃也是种美丽”、“放弃的哲学”“得失兼得”等,但有些作文立意命题玄虚,如《放弃不是放弃》;或只列出一半“舍”。 还有部分立意“忍”“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立意不准确或不太符合原材料。
【点评】话题作文写作的自由度很大,写话题作文时,要注意审题,这是关系作文成败的关键一环。审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审话题。(1)理解话题的内涵:许多话题包含了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可将话题的含义由本义引向引申义、比喻义,这样不仅容易写,还能写得有深度、有新意(2)准确理解话题,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
2.审材料或提示语。现在的话题作文一般都设计了一段材料语或提示语,是为考生理解话题意旨而创设,对话题的意旨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它能帮助考生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审题时要对这些材料语、提示语认真研读,准确理解其意义、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