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3年美国新闻署报道:“由于卫星国大众的抵制,苏联承诺推动‘改革’与‘让步’,特别是承诺允许农民退出集体农庄,苏联政府不得不为实现他们的承诺而承担义务”。由上述报道的态度及立场可推知,当时( )
A.舆论斗争成为冷战的主要方式 B.东欧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C.苏联的农业政策遭受重大失败 D.制度竞争是冷战的重要领域
2.1945年秋,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对记者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然而,到1989 年,美国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这一变化是由于( )
A.苏美关系缓和 B.日本经济扩张
C.美日同盟破裂 D.美国国力衰落
3.1985年12月,美国宣布计划从1986年1月1日起将对来自欧共体的半成品进口数量进行限制。由于双方就此问题的谈判破裂,美国如期对这些产品实施了单方面限制。作为报复,欧共体立即实施了对来自美国的脂肪、肥料和涂布纸的进口配额。这反映出( )
A.西方国家经济“滞胀” B.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C.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4.1969年,北约组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应对环境污染等事务,联邦德国代表在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上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成为东西方谈判议程的起点,进而迅速达成协议,并采取措施“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人民”包括欧洲分界线上的任何一方。据此可知,联邦德国( )
A.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外交重点 B.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卫功能
C.希冀以环保名义缓和冷战气氛 D.重视北约内部的协商功能
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下列哪些科技成就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诞生的( )
①原子弹 ②电子计算机 ③电话 ④轮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1946年.英国工党成为执政党,之后5年内,工党政府先后将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以及英国的航空、电报电话、煤矿、电力等重要行业或部门收归国育。这些措施( )
A.受到亚当·斯密的启发 B.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C.旨在完善国家福利制度 D.基于推行冷战政策的需要
7.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是指( )
A.完备的法律体系 B.欧洲经济一体化
C.社会福利制度 D.劳动安全保护法
8.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规定:“鼓励更多的小型企业参与到联邦研发计划当中,促进营利组织与承担研发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包括大学)之间的合作。”此后,联邦政府开始鼓励市场驱动型大学的发展,以提高经济竞争力。这反映美国( )
A.积极推动科研的市场化 B.通过市场干预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
C.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D.小型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9.与1951年至1955年相比,苏联1961年至1965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副勤口70%以上。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赫鲁晓夫改革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美苏关系缓和 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的工业领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这些举措源自( )
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1.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由此可知( )
A.苏联为了宣传而提高经济发展数据 B.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在日趋缩小
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而丧失霸主地位 D.美苏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2.有学者指出,苏联过度的扩张,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国力,而且还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导致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损害了苏联的经济。到1978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世界首位。由此可知( )
A.美苏争霸恶化了苏联经济 B.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成效
C.斯大林模式逐渐得以突破 D.苏联积极适应新科技革命
13.非洲突尼斯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成立于1966年,此名称有凸显复兴古文明之意。首届电影节将首个奖项颁给了《黑女孩》,影片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成为法国白人家庭的女佣,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最终自杀,隐喻了殖民结束后依然存在种族和人权问题。这反映出( )
A.非洲本土文化的复兴 B.全球电影节的合作交流
C.当时种族问题的严重 D.非洲去殖民化道路艰难
14.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它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非洲已开始主导安理会席位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第三世界”影响力提高 D.两极对峙影响席位分配
15.1959年,毛泽东在会见喀麦隆独立运动领导组织代表时,明确表示“非洲当前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这表明此时的中国( )
A.不再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尊重非洲人民自主选择前进道路
C.联合非洲国家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D.拒绝履行同苏联结盟的相关义务
16.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尔及利亚国家对内对外将行使其充分和完全的主权……法阿合作将由一个撒哈拉技术合作机构予以保证。
②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有可能了。
③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④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国际法主体的增加使国际法不再仅仅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还调整国家和国际组织或争取独立的民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国际关系不再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扩大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国际法的发展,使得国际法的新的分支随之产生,出现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刑法等。国际法新的分支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在国际法上的反映,它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也为国际秩序中各国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规范性文件,也表明当代国际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对国际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法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法法典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摘编自吴锦标《国际法与国际秩序》
材料二 1999年3月,美国打着“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把“人权高于主权”作为“法律”工具,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的军事打击,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北约首脑会议于同年4月25日在华盛顿发表了《联盟战略概念》,明确宣告,北约以“危机干预”为其“主导功能”,执行不限地域的使命,而且“拥有行动自由”,这严重挑战和破环了国际法中关于战争法制定的人道原则和区分原则,而且显示出他们想通过这一场战争,确立一套不同于现行战争法规而有利于他们的高技术战争法律规范的企图。
材料三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在涉及他们安全利益的问题上,可以甩开联合国自行其是。这样一来,北约就成为一个独立于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之外的进攻性的军事政治集团,一个美国可抛开联合国实现其世界霸权的军事政治工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战争,就是一场妄图改变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代之以美国强权支配的以北约为宪兵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这场战争中,并非为了扩张其战略疆域而一时粗暴践踏国际法,而是为了确立21世纪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蓄意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法。这使得国际法处在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之中。
——均摘编自俞正山《国际法的危机与前景——从北约空袭南联盟引出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以来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国际法处在二战以来最严峻的危机之中”的表现及其原因。
18.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二 1946年英国通过《国家保险法》,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或者说“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险项目,投保人在怀孕、疾病、工伤、失业、妇女丧偶、退休、死亡时都可以申请得到补助。另外,新生婴儿和儿童受教育时期,也可以获得补助金。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判指责的对象。面对质疑,加拿大各界也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指向对本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评估和反思。而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尔罗尼执政时代。加拿大费雷泽研究所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克认为,当时对加拿大失业政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我们对人们成为失业者支出得太多”。
——摘编自马啸《二战后加拿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英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拿大“真正的转变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3月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61年坦桑尼亚独立后,中学历史教学的变化
1964年前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
1964年前的主题 1964年后的主题
1.英联邦与热带非洲 1.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2.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 2.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
3.英帝国与英联邦
1967年前后中学历史期末试卷
60年代前期的模拟问题 1967年及稍后的模拟问题
1.许多欧洲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殖民势力。你对此如何解释? 2.人们普遍认为古希腊文明为现代世界做出了伟大的重要贡献,解释为什么这样。(1962) 3.简短描述如下各项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雅典,游牧民族,新石器时代,神圣罗马帝国,伽利略。(1962) 1.我们可以从古代非洲帝国学到什么? 2.讨论1957年加纳独立对其他非洲国家的影响。(1967) 3.“津巴布韦”是非洲人的成就。评论该说法。(1969)
——摘编自优素福·拉维(坦桑尼亚)《后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历史教育》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突出的农业问题,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而1953年美国新闻署报道称:是“由于卫星国大众的抵制,苏联承诺推动‘改革’与‘让步’,所以美国企图利用舆论手段来遏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舆论斗争成为冷战的主要方式,A项正确;东欧并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冷战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各领域的对立,并非制度竞争,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据材料“到1989年,美国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并发展,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渐在国际贸易方面对美国构成挑战,B项正确;材料现象与苏联关系不大,主要原因还在于日本的发展,排除A项;当时美日同盟并未破裂,排除C项;当时美国相对于二战结束初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但日本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也出现泡沫经济,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欧美)。据材料“作为报复,欧共体立即实施了对来自美国的脂肪、肥料和涂布纸的进口配额。”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美欧的贸易摩擦体现出欧共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形成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冲击,B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出现在70年代,排除A项;美国受到挑战和冲击,但仍然是世界霸主,排除C项;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多极化格局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成为东西方谈判议程的起点,进而迅速达成协议”等信息并结合当时冷战环境、多极化趋势的逐渐产生等知识,可得出,联邦德邦希冀以环保名义缓和冷战气氛,C项正确;材料缺乏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其外交重点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谈判和达成协议”,不仅是北约内部,也不是在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卫功能,排除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4年5、1946年、1876年、1807年(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原子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出来的,受到了战争的影响。②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破解军事密码而产生的,二战后初期就研制出了第一台计算机。③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是战争的影响。④轮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战争没有关系。故因为战争需要而诞生的有①原子弹和②电子计算机,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据材料“工党政府先后将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以及英国的航空、电报电话、煤矿、电力等重要行业或部门收归国有”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党政府对重要行业实行国有化,反映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B项正确;亚当·斯密是“自由主义”的提出者,其主张“自由放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旨在完善国家福利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冷战政策的需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C项正确;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低收入群体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被称为“保护网”,与法律体系没有关系,排除A项;欧洲经济一体化在当时有利于推动英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劳动安全保护法有利于保护劳动安全,但与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美国)。根据材料“鼓励更多的小型企业参与到联邦研发计划当中,促进营利组织与承担研发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包括大学)之间的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颁布《拜杜法案》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参与联邦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使小企业成为促进联邦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达到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目标,这反映出美国积极推动科研的市场化,A项正确;1980年代美国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美国的政策,未体现美国科学技术的具体成就,排除C项;推动小型企业在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并不直接等同于小型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题干时间“1951年至1955年”、“1961年至1965年”可知,此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改革,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因此出现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的完成是在斯大林时期,排除B项;“美苏关系缓和”的说法不符合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均没有实行“新经济体制”,排除B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材料“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可知,到了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差距,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知这些数据是为宣传而提高的,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美国未丧失霸主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中苏联经济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苏联)。根据材料信息,美苏争霸时期苏联过度的扩张,加剧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化,体现了美苏争霸恶化了苏联经济,A项正确;勃列日湿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排除B项;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结构更加畸,即重工业畸形发展,体现了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也没有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去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非洲。根据材料“影片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成为法国白人家庭的女佣,在经历了种种打击后最终自杀,隐喻了殖民结束后依然存在种族和人权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但是非洲独立后,仍然面临着种族和人权问题,说明的是非洲去殖民化道路艰难,D项正确;非洲本土文化的复兴是对材料“非洲突尼斯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成立于1966年,此名称有凸显复兴古文明之意”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去殖民化道路艰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球电影节的合作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光涉及种族问题,还有人权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共占7个,影响力增强,C项正确;非洲主导安理会席位,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二战后,西欧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常任理事国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毛泽东在会见非洲独立运动领导时表示非洲当前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可见中国尊重非洲人民自主选择前进道路,B项正确;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不反对资本主义是“求同存异”的具体变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非洲国家联合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苏联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近现代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尔及利亚国家对内对外将行使其充分和完全的主权……法阿合作将由一个撒哈拉技术合作机构予以保证”反映的是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我必须指出,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有可能了”反映的是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对中国战场作用的评价;“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反映的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②①④,A项正确;BCD项排列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点睛】
17.(1)发展趋势:适用范围扩大;内容增多,领域扩大;产生新的分支;不断法典化。(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发动对他国的战争,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美国力图建立由强权支配、以北约作为宪兵的国际政治秩序,使联合国权威和集体安全体制遭到破坏;美国和北约力图确立一套有利于他们随意实施军事高技术战争的法律规范,使战争法遭到肆意破坏。
原因:冷战结束以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和军事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以来。发展趋势:根据材料“……还调整国家和国际组织或争取独立的民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适用范围扩大;根据材料“国际关系不再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扩大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可以得出,内容增多,领域扩大;根据材料“国际法的发展,使得国际法的新的分支随之产生,出现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刑法等。”可以得出产生新的分支;根据材料“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法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际法法典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可以得出,不断法典化。
(2)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以来。表现:根据材料“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的军事打击,制造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可以得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发动对他国的战争,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根据材料“ 把人权高于主权作为法律工具”可以得出,美国力图建立由强权支配、以北约作为宪兵的国际政治秩序,使联合国权威和集体安全体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显示出他们想通过这一场战争,确立一套不同于现行战争法规而有利于他们的高技术战争法律规范的企图。”可以得出,美国和北约力图确立一套有利于他们随意实施军事高技术战争的法律规范,使战争法遭到肆意破坏。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冷战结束以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抬头;根据材料“而是为了确立21世纪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可以得出,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和军事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点睛】
18.(1)原因:德国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德皇和俾斯麦的大力推动。
(2)特点:保障内容全面;保障对象广泛;政府主导。
影响: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3)原因: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叶德国。原因:据材料“德国统一后”得出德国统一;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出资本主义发展;据材料“工人运动高涨”得出工人运动高涨;据材料“德皇威廉一世……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得出德皇和俾斯麦的大力推动。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英国。特点:据材料“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或者说‘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险项目”得出保障内容全面;据材料“新生婴儿和儿童受教育时期,也可以获得补助金”得出保障对象广泛;据材料“英国通过《国家保险法》”得出政府主导。 影响:结合所学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得出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加拿大。原因: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所学知识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的局面;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福利国家’制度也日渐成为社会各个群体批判指责的对象”得出“福利国家”制度受到社会广泛指责。
19.(1)态度:允许农民自由出售粮食。
变化: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趋势:中国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苏联交通运输的弊端影响农业专业化程度;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不变,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3)理解:农业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情;改革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改革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改革要关注工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1年的苏俄。第一问态度,由材料“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可得出允许农民自由出售粮食。第二问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左右的中国、苏联。第一问趋势,由图示可知,中国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苏联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及所学可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苏联交通运输的弊端影响农业专业化程度;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不变,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及所学可知,改革要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由材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及所学可知,农业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情;改革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改革要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改革要关注工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20.主题: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增强。
非洲长期被欧洲国家殖民,经济发展落后。这种殖民影响在坦桑尼亚的历史教学中体现的较为明显,1964年的教学大纲主题中,非洲是英联邦的属地,在试题中对西方更多的是称赞。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实力减弱,对亚非拉地区的控制力下降,而亚非拉地区人民受到民族独立思想的影响,兴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坦桑尼亚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民族意识增强。在历史教学中也有所体现,1964年后的教学大纲主题以非洲为核心,讲述非洲的历史。在期末试卷中,更多的是从非洲本身出发,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这些转变表明坦桑尼亚意图在历史教育中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同时也说明,随着非洲国家的独立,原殖民教育体系下的欧洲中心观念逐渐被剔除,非洲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增强。
【详解】本题为历史短文撰写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60年代(非洲)。根据材料中坦桑尼亚中学历史试卷的问题1967年前侧重考察欧洲文明,1967年后侧重考察非洲文明,表明坦桑尼亚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因此可以提炼出主题20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关于阐释可从欧洲殖民对非洲的影响、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及民族自信心的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