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体1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 观察长方体,并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哪些长方体?” ②知识与技能 :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③思维与表达 : 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④交流反与思: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纸盒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师: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师:出示课件,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 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活动: 生: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生:不是。 生举例。
活动意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是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有几组相对的面?分别是哪3组?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分组讨论,实际测量,学生汇报。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师: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的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学生活动: 1、 (1)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2)棱 (3)顶点 (4)学生演示,并说出名称 2、 (1)面 ①6个面;3组,分别是前后,上下,左右 ②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面的特征 (2)棱 ①12条棱 ②3组 ③相对的棱是一组,每组共有4条,长度是相同的 顶点 ①8个顶点 ②用教具,摸一摸8个顶点
活动意图 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师:填空并回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并总结。
活动意图 根据书面上的长方体,回顾已学知识点,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
作业设计 完成数学书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 面 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6.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