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0 16:34:22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2016七上·晋江期中)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这说明北京人(  )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3.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D.硬质土块
4.(2016七上·耒阳期中)《舌尖上的中国 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
8.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10.(2016七上·惠民期末)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1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夏启 D.商汤
12.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
A.蚩尤 B.炎帝 C.大禹 D.虞舜
1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14.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
15.(2016七上·相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二、综合题
1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由此,你有何感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化石,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发现(史实):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通过上述的考古发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18.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19.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书写了经久流传的篇章。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从图三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结果如何?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严重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灾难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请就如何同自然相处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云南”、“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北京人会制作石器和木棒等工具,他们在切割兽肉的时候,,会使用锋利的石制工具。B项铁制工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抓住“半坡居民”这个关键词进行解答。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六千年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生活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远古人类中居于长江流域的有元谋人、河姆渡居民,①③项符合题意;半坡人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北京人也属于黄河流域,应排除含②或④项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关键信息“生活在长江流域”,居于长江流域的有元谋人和河姆渡居民,而居于黄河流域的有半坡人和北京人。
6.【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住的是洞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材料中的“磨制石器和玉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我们可判断出盐阜先民们生活的时期和河姆渡远古居民生活的时期大体相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和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相关史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原始农耕文化,山顶洞时期人不会种植作物。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遍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制作陶器,山顶洞人不会,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神农耕而作陶”,这句话讲述的是神农氏教人耕作的基础之上,又会制作陶器,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不同环境造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居民。
11.【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号称轩辕氏,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相传黄帝造出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和指南车;故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说的是黄帝的业绩,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始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2.【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景观是为了纪念炎帝。据传说炎帝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神农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目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景观判断是为了纪念炎帝。
1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 “炎黄传说”反映的是传说时代炎黄二帝的事迹。炎帝、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形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前身是远古众多部落的综合体。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炎黄传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掌握其成就及地位。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神农尝百草”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故选A。
【点评】掌握黄帝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16.【答案】(1)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
(4)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感想: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⑴第一问依据依据图片信息“女娲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人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像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等;根据图片四个字很容易得出本小题答案是女娲造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
⑵依据图2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从最初的四肢行走,到双手解放出来,开始直立行走。
⑶依据图3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据此可知图3是北京人。
⑷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大地上除了北京人之外,还有距今最早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170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进步的,人类的智慧是先人不断总结经验得来的等。
故答案为:(1)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3)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4)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感想: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1)略。(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点提示: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其他: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2)喝过开水或没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喝过开水。或北京人当时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
(3)①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
推论:(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
②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推论: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4)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做到论从史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北京人早上起来,开始忙碌起来,一位中年的北京人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放声吆喝些了什么,将整个组群唤醒,他们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北京人都以打猎捕鱼为生,男人们每天都早早地拿着粗树枝就去打猎了,女人们要去采集果实了。北京人在洞里有专门看守火种的人,因为火种对于北京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北京人都会不惜牺牲自己来看护这些宝贵的东西,犹如供奉神灵一般。 夕阳西下,男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了,一家人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庆祝,因为他们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晚上,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儿都聚集在一起,把吃剩下的食物放在篝火台上烧烤,一起开一个篝火晚会……。
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种说法是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可以把水烧开,能够喝上开水。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没有喝过开水,因为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制器具,不可能使用石制器具烧开水;他们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
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仔细审题搞清史实与推论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轻松完成本题解答。①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推论:(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②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是一个理论科学家,能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理论问题及研究状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能正确分析不同学说的理论依据和考古材料证据,能从大处着眼选择重要研究课题。应是一个方法论专家,能够为达到理论研究上的目的,规定研究所采用的路径和手段,拟定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的策略,确定团队成员并组织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是一个有动手能力的技师,必须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应是一个称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统筹安排和管理考古工地的协调能力。
故答案为:(1)略。(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点提示: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其他: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2)喝过开水或没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喝过开水。或北京人当时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发现(史实):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做到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8.【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
图二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所以制作方法是打制;根据图片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的磨制石器,是通过磨制的方法制造的。
(2)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展。
(3)根据图片三种的稻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图片四中的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是我国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米和粟的国家。
(4)稻米和粟属于农作物,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2)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5)本题主要考查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
19.【答案】(1)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感想: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⑴依据图片信息里面“浙江绍兴大禹陵”和“河南开封禹王台”,结合所学可知,大禹的活动范围广,得到人们的尊敬。
⑵依据图三的关键词,“通”、“决”、“凿”、“疏”和“注”可知,大禹治水通过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⑶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说明大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大禹为了治水,不贪图安逸享受,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我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经 济;坚持依法治污;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不随手扔废弃物;积极参加环保自愿者活动;积极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环境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等等。
故答案为:(1)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3)感想: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学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 / 1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云南”、“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采集和狩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016七上·晋江期中)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这说明北京人(  )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
3.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  )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D.硬质土块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北京人会制作石器和木棒等工具,他们在切割兽肉的时候,,会使用锋利的石制工具。B项铁制工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4.(2016七上·耒阳期中)《舌尖上的中国 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抓住“半坡居民”这个关键词进行解答。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六千年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
5.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生活在长江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远古人类中居于长江流域的有元谋人、河姆渡居民,①③项符合题意;半坡人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北京人也属于黄河流域,应排除含②或④项的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抓住关键信息“生活在长江流域”,居于长江流域的有元谋人和河姆渡居民,而居于黄河流域的有半坡人和北京人。
6.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纺线、织布和制衣。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元谋人和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住的是洞穴。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7.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通过材料中的“磨制石器和玉器”、“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我们可判断出盐阜先民们生活的时期和河姆渡远古居民生活的时期大体相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8.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和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相关史实。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原始农耕文化,山顶洞时期人不会种植作物。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遍使用磨制石器,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会制作陶器,山顶洞人不会,所以①②③④都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9.“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华夏之祖的相关知识,“神农耕而作陶”,这句话讲述的是神农氏教人耕作的基础之上,又会制作陶器,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0.(2016七上·惠民期末)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不同环境造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居民。
1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文中“轩辕”指的是(  )
A.黄帝 B.大禹 C.夏启 D.商汤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号称轩辕氏,生活在距今约4000多年前,相传黄帝造出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和指南车;故有“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说的是黄帝的业绩,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为“人文始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2.株洲神农城被誉为“两型社会”的典范之作,图所示景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  )
A.蚩尤 B.炎帝 C.大禹 D.虞舜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景观是为了纪念炎帝。据传说炎帝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神农氏,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目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景观判断是为了纪念炎帝。
1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  )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 “炎黄传说”反映的是传说时代炎黄二帝的事迹。炎帝、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形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前身是远古众多部落的综合体。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炎黄传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4.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15.(2016七上·相城期中)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掌握其成就及地位。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神农尝百草”都是关于农耕文明的神话传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故选A。
【点评】掌握黄帝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二、综合题
16.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的?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1认为人是从哪里来的?你如何看待图1所反映的观点?
(2)根据图2所示,人类应该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
(3)图3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原始人类?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除了图3反映的原始人,你还了解哪些原始人类?由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1)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
(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3)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
(4)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感想: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⑴第一问依据依据图片信息“女娲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人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像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等;根据图片四个字很容易得出本小题答案是女娲造人。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
⑵依据图2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从最初的四肢行走,到双手解放出来,开始直立行走。
⑶依据图3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头像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额,据此可知图3是北京人。
⑷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大地上除了北京人之外,还有距今最早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在170万年前就出现了人类,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进步的,人类的智慧是先人不断总结经验得来的等。
故答案为:(1)图1认为人是由女娲(或神)创造的。由于古代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图1的有关人类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不能完全代表历史事实的存在和发生。(2)从图2来看,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3)北京人。体貌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如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4)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等。感想: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化石,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近10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2)北京人喝过开水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发现(史实):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通过上述的考古发现(史实)与推论,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答案】(1)略。(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点提示: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其他: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2)喝过开水或没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喝过开水。或北京人当时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
(3)①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
推论:(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
②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
推论: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4)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做到论从史出。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⑴依据所学可知,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北京人早上起来,开始忙碌起来,一位中年的北京人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放声吆喝些了什么,将整个组群唤醒,他们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北京人都以打猎捕鱼为生,男人们每天都早早地拿着粗树枝就去打猎了,女人们要去采集果实了。北京人在洞里有专门看守火种的人,因为火种对于北京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北京人都会不惜牺牲自己来看护这些宝贵的东西,犹如供奉神灵一般。 夕阳西下,男人们带着猎物回家了,一家人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庆祝,因为他们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晚上,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儿都聚集在一起,把吃剩下的食物放在篝火台上烧烤,一起开一个篝火晚会……。
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种说法是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可以把水烧开,能够喝上开水。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没有喝过开水,因为北京人使用的是石制器具,不可能使用石制器具烧开水;他们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
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仔细审题搞清史实与推论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轻松完成本题解答。①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枚上内侧门齿。推论:(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②发现(史实):(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炭屑和两小块烧骨。推论:狩猎是元谋人获取食物的手段之一(或元谋人可能那时已经懂得用火了)。
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是一个理论科学家,能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理论问题及研究状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能正确分析不同学说的理论依据和考古材料证据,能从大处着眼选择重要研究课题。应是一个方法论专家,能够为达到理论研究上的目的,规定研究所采用的路径和手段,拟定搜集材料和分析材料的策略,确定团队成员并组织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是一个有动手能力的技师,必须具有发掘和整理的技术、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应是一个称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统筹安排和管理考古工地的协调能力。
故答案为:(1)略。(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点提示: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其他: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2)喝过开水或没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所以喝过开水。或北京人当时还不会制造器皿,所以没有喝过开水。(3)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阅读以下考古发现(史实)和推论:
发现(史实):7件粗糙的石器,人工加工痕迹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制作打制的石器(或工具)。
请你按这一思路,从以下考古发现中得出相应推论:
(4)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做到论从史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8.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工具说进步】
【食物话变迁】
【住房见发展】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
(5)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
图二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所以制作方法是打制;根据图片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的磨制石器,是通过磨制的方法制造的。
(2)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发展。
(3)根据图片三种的稻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图片四中的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是我国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米和粟的国家。
(4)稻米和粟属于农作物,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家畜、建造房屋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2)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4)本题主要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5)本题主要考查远古居民实现定居的原因。
19.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变的追求。远古时代的人们同自然灾害抗争搏斗,书写了经久流传的篇章。
请回答:
(1)从图一、图二两幅图中,你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2)从图三文字叙述中可以看出,禹采用什么方法治水?结果如何?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才获得成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后,你有何感想?
(4)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了严重核电站爆炸,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灾难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请就如何同自然相处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3)感想: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⑴依据图片信息里面“浙江绍兴大禹陵”和“河南开封禹王台”,结合所学可知,大禹的活动范围广,得到人们的尊敬。
⑵依据图三的关键词,“通”、“决”、“凿”、“疏”和“注”可知,大禹治水通过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
⑶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大禹治水十三年”,说明大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大禹为了治水,不贪图安逸享受,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我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经 济;坚持依法治污;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不随手扔废弃物;积极参加环保自愿者活动;积极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环境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等等。
故答案为:(1)从图片提供的地点,说明大禹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图片大禹陵、石刻说明大禹深受人们爱戴等。(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获得成功。(3)感想:大禹治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禹为了治水,公而忘私,不贪图安逸享受,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环保意识,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大型建筑设施、工程等开发建设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学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