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是在哪一年最终完成的(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07年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图一反映的是战国七雄的地图,图二反映的是秦朝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史实,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灭六国。
2.秦朝丞相职位非常的显赫,其具体负责的内容是( )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司法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公制。丞相负责管理行政,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丞相具体负责的内容。
3.嬴政建立秦朝后所统一的对象包括( )
①文字 ②货币 ③度量衡 ④车辆和道路 ⑤语言 ⑥服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嬴政建立秦朝后所统一的对象。
4.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广为流传。下列属于项羽事迹的是( )
A.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B.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C.发动大泽乡起义 D.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是秦始皇嬴政;B项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的是项羽;C项发动大泽乡起义的是陈胜吴广;D项率兵直逼咸阳使秦朝灭亡的是刘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项羽事迹。
5.“这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景之治”后汉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BCD都是在“文景之治”之后出现的盛世,不是第一个盛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
6.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刘邦是汉高祖,“文景之治”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所以D项不正确,其他选项都是符合刘邦的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刘邦的相关知识。
7.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禅让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B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
8.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有( )
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②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③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④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
9.如果下图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抛物线可以看出①所处的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
10.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大量的优良牧场,天然草场总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下列事件中,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汉武帝派张骞去大月氏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D.汉武帝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使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了汉朝版图,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11.他身为外戚,篡夺了西汉的政权,但其统治并没长久,最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项羽 B.刘秀 C.王莽 D.张角
【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了西汉政权,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并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欲恢复周朝的“王田”“私属”制,又不符合生产关系的发展,遭到了地主阶级和人民的一致反对,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王莽政权灭亡。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莽。
1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张角
【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指的是“黄巾起义”,其领导人是张角。张角是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角。
13.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开启,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相关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史实: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结论: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史实:丝绸之路通到安息;结论: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两河流域
C.史实: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汉朝,同时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结论: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
D.史实: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结论:因只运输丝绸而得名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是欧洲的大秦;D项丝绸之路上运输的是东西方的各种物资,传播了东西方的文化,并不是只运输丝绸,因为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名为丝绸之路。只有C项表述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14.下列哪一史实不可能在《史记》中出现( )
A.尧舜禹与禅让 B.夏桀与商纣的暴政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D项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是在西汉末年,不属于《史记》记载的范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记》。
15.关于秦汉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司马迁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所以A项不正确。其他选项表述都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科技与文化成就。
二、综合题
16.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增多,科技名人辈出。请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敦煌壁画】
图一
图二
(1)汉代时西域指的是今天哪一个地区?图一描绘的是张骞辞别西汉哪位皇帝时的情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图二为《丝绸之路商旅图》,请你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上运输的货物有哪些?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
(4)【科技名人】
请分别写出上述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一项即可)
(5)【人物精神】从【敦煌壁画】【科技名人】中提到的人物的身上,你能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答案】(1)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汉朝。
(3)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5)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东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西域指的是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图一中描绘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情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汉朝。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根据图片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东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等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西域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东汉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答案】(1)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公元25年;刘秀;洛阳
(2)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共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3)汉武帝:允许诸王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统一制造五铢钱等。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经过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后期,出现史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文帝景帝和光武帝采取的共同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3)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实施“推恩令”;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除此之外还可以例举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光武帝的措施值得称道的有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还可以例举在民族关系上的措施,如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知识以及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从所学知识中归纳整理出两汉建立、治世局面和统治措施等知识点。
18.古老的丝绸之路,充满神秘色彩,令人向往。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地图”识路线】
材料一:
【“诗歌”论影响】
材料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时政”谋发展】
材料四: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线路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路线填充完整:
从A 出发,经B 、今C 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D 。
(2)西汉时期哪一人物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他有何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两汉政府起了什么作用?
(3)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种宗教?根据诗歌内容,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答案】(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大秦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交通、贸易和丝绸之路进行管理、保护等。
(3)佛教。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两汉时期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交通、贸易和丝绸之路进行管理、保护等,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在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由天竺传入我国的;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可以概括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言之有理即可。如: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线路。(2)本题主要考查张骞。(3)本题主要考查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4)本题主要考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19.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观点话汉兴】
材料二:他们以德化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材料二中所说的西汉帝王都有谁?分别说一说他们实行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以及鼎盛时期。
(4)说一说秦亡汉兴给你的感想和启示。
【答案】(1)不是。秦亡的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内容“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在建瓯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宦官当道,君主不务正业所致,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3)根据材料二中的“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根据“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可知,指的是汉武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建立刺史制度。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3)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帝王。(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是在哪一年最终完成的(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07年
2.秦朝丞相职位非常的显赫,其具体负责的内容是( )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司法
3.嬴政建立秦朝后所统一的对象包括( )
①文字 ②货币 ③度量衡 ④车辆和道路 ⑤语言 ⑥服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4.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广为流传。下列属于项羽事迹的是( )
A.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B.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C.发动大泽乡起义 D.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5.“这是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在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皇权专制的第一个盛世”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6.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7.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刺史制度 D.禅让制度
8.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有( )
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②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③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④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如果下图中的抛物线代表着西汉王朝的兴衰,“①”处应该是哪位皇帝在位时(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0.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有大量的优良牧场,天然草场总面积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下列事件中,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汉武帝派张骞去大月氏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
D.汉武帝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1.他身为外戚,篡夺了西汉的政权,但其统治并没长久,最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项羽 B.刘秀 C.王莽 D.张角
1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张角
13.随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幕的开启,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更加关注。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相关史实与结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史实: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结论: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B.史实:丝绸之路通到安息;结论:说明陆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两河流域
C.史实:西汉时西域的葡萄、核桃等传入汉朝,同时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结论: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
D.史实: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结论:因只运输丝绸而得名
14.下列哪一史实不可能在《史记》中出现( )
A.尧舜禹与禅让 B.夏桀与商纣的暴政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外戚王莽夺取政权
15.关于秦汉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C.华佗制成了“麻沸散”
D.司马迁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综合题
16.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增多,科技名人辈出。请观察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敦煌壁画】
图一
图二
(1)汉代时西域指的是今天哪一个地区?图一描绘的是张骞辞别西汉哪位皇帝时的情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图二为《丝绸之路商旅图》,请你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上运输的货物有哪些?
(3)图一和图二之间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
(4)【科技名人】
请分别写出上述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一项即可)
(5)【人物精神】从【敦煌壁画】【科技名人】中提到的人物的身上,你能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17.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被称为“刘汉”。汉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汉
东汉
(2)西汉初期和东汉初期各有一个治世局面,请写出这两个治世局面的名称及采取的共同措施。
(3)西汉和东汉的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请结合汉武帝和光武帝的事迹,各举出两例进行说明。
18.古老的丝绸之路,充满神秘色彩,令人向往。请结合以下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地图”识路线】
材料一:
【“诗歌”论影响】
材料二: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建都长安,西汉盛大。极盛汉朝,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
——何朝东《丝绸之路》
【“时政”谋发展】
材料四: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1)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线路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面的路线填充完整:
从A 出发,经B 、今C 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D 。
(2)西汉时期哪一人物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他有何重大贡献?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两汉政府起了什么作用?
(3)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种宗教?根据诗歌内容,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19.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勤与惰、明与昏、仁与暴往往和国家的兴与亡有着很大的关系。请结合下列有关秦汉时期帝王的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史论话秦亡】
材料一: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观点话汉兴】
材料二:他们以德化民,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
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材料二中所说的西汉帝王都有谁?分别说一说他们实行了怎样的措施,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以及鼎盛时期。
(4)说一说秦亡汉兴给你的感想和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图一反映的是战国七雄的地图,图二反映的是秦朝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史实,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灭六国。
2.【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公制。丞相负责管理行政,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丞相具体负责的内容。
3.【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嬴政建立秦朝后所统一的对象。
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的是秦始皇嬴政;B项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的是项羽;C项发动大泽乡起义的是陈胜吴广;D项率兵直逼咸阳使秦朝灭亡的是刘邦。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项羽事迹。
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文景之治”后汉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BCD都是在“文景之治”之后出现的盛世,不是第一个盛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
6.【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刘邦是汉高祖,“文景之治”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所以D项不正确,其他选项都是符合刘邦的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刘邦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B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刺史制度。
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
9.【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的抛物线可以看出①所处的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
10.【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使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了汉朝版图,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11.【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了西汉政权,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并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欲恢复周朝的“王田”“私属”制,又不符合生产关系的发展,遭到了地主阶级和人民的一致反对,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王莽政权灭亡。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莽。
12.【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指的是“黄巾起义”,其领导人是张角。张角是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遂以宗教救世为己任,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不久张角病死,起义军也很快被汉朝所镇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角。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B项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是欧洲的大秦;D项丝绸之路上运输的是东西方的各种物资,传播了东西方的文化,并不是只运输丝绸,因为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而名为丝绸之路。只有C项表述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14.【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D项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是在西汉末年,不属于《史记》记载的范畴。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史记》。
15.【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了造纸术,所以A项不正确。其他选项表述都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科技与文化成就。
16.【答案】(1)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2)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汉朝。
(3)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
(5)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东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西域指的是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图一中描绘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的情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汉朝。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根据图片人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华佗发明“麻沸散”;张仲景著成了《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张骞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东汉科学家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等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西域的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时期人物的科技成就。(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公元25年;刘秀;洛阳
(2)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共同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3)汉武帝:允许诸王将自己 的封地分给其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统一制造五铢钱等。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经过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后期,出现史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文帝景帝和光武帝采取的共同措施是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3)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解决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实施“推恩令”;为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除此之外还可以例举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光武帝的措施值得称道的有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还可以例举在民族关系上的措施,如允许北方各少数民族内迁等。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知识以及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解题时根据题干要求从所学知识中归纳整理出两汉建立、治世局面和统治措施等知识点。
18.【答案】(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大秦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交通、贸易和丝绸之路进行管理、保护等。
(3)佛教。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两汉时期大力支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交通、贸易和丝绸之路进行管理、保护等,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的交往。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在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由天竺传入我国的;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经济繁华,纵贯西亚。沟通交流,丝绸献裟。传承技术,互通庄稼。葡萄番茄,苜蓿甘瓜。琵琶胡琴,舞蹈吉他。文学宗教,纺织日杂。开阔眼界,来往驼驾。”可以概括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言之有理即可。如: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线路。(2)本题主要考查张骞。(3)本题主要考查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4)本题主要考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19.【答案】(1)不是。秦亡的原因是秦实行暴政。
(2)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内容“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在建瓯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实行暴政,宦官当道,君主不务正业所致,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3)根据材料二中的“文景之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根据“他雄才伟略,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可知,指的是汉武帝。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景象。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建立刺史制度。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在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实行仁政,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大泽乡起义。(3)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帝王。(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