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2.下图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正在排练的是( )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
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张骞出使西域 B.汉武帝派人出击匈奴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3.(2016七上·红桥期末)《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5.“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甘英曾出使大秦 B.班超曾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9.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0.“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颂扬的是经营西域三十多年的( )
A.张骞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11.“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修筑万里长城
12.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3.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2017·高密模拟)《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二、填空题
15.背景:汉代人把今天甘肃 、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 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 年, 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 。公元前 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16.背景:自从 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 穿过 ,经 运往 、 ,再转运到更远的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
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 、 等物品,以及 、 、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 、 、 、 等,以及 、 、 、 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 南下,绕过 ,穿过 ,通往 沿岸,最远抵达 南端和 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17.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 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 及 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 出使 (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 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什么?该商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哪一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问题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19.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7000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留给世人的印象之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为丝绸之路这条存在两千多年的商道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的探险家是谁?请写出这条千年商道的完整路线。
(2)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古老商道开辟之初,从汉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什么?这一要道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3)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这条千年古道是中国古代繁荣的见证,请你为保护和复兴该通道出谋划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
2.【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文关键词“西域、匈奴、望卿不辱使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
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张骞通西域的知识点,应把握张骞通西域的目的。解答本题要熟记张骞通西域的有关内容。
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的事件。
5.【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长安,经过的路线为: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陆上丝绸之路。
6.【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综合性选择题。据题意要求选出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观察图片选项中小麦是中原产品,其它三项都是从西域传来的。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观察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根据题文关键词“马来西亚、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8.【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新疆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此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10.【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受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多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班超出使西域。
1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这都体现出汉武帝的“外交设计的奇才”。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
12.【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域,运往西亚,再转运至欧洲,因此A所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是不正确的。
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3.【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两汉时期。
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
14.【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匈奴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汉王朝通西域的路线也受匈奴控制。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主要目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主要目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15.【答案】阳关;玉门关;西域;大月氏;138;张骞;大月氏;119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故答案为:1、阳关;2、玉门关;3、西域;4、大月氏;5、138;6、张骞;7、大月氏;8、11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通西域的相关知识。
16.【答案】张骞;东西方;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锡兰(斯里兰卡)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依据所学可知,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1、张骞;2、东西方;3、长安;4、河西走廊;5、西域;6、中亚;7、西亚;8、欧洲;9、丝绸之路;10、丝绸;11、漆器;12、开渠;13、凿井;14、铸铁;15、良种马;16、香料;17、玻璃;18、宝石;19、核桃;20、葡萄;21、石榴;22、苜蓿;23、中南半岛;24、马来半岛;25、马六甲海峡;26、孟加拉湾;27、印度半岛;28、锡兰(斯里兰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7.【答案】60;西域都护;乌垒;西域都护;新疆;巴尔喀什湖;班超;甘英;大秦;班勇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新疆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新疆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故答案为:1、60;2、西域都护;3、乌垒;4、西域都护;5、新疆;6、巴尔喀什湖;7、班超;8、甘英;9、大秦;10班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18.【答案】(1)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预期 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 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2)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3)丝绸之路。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为汉使月氏”,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这次出使的艰难;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西域都护的设置;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丝绸之路得以长期维持。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2)本题主要考查出使的艰难。(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张骞。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2)汉朝的丝绸、漆 器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文化遗产。
(4)要保护沿途的资源与环境,维持道路的畅通,并对古道遗址进行保护,然后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漆 器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文化遗产。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要保护沿途的资源与环境,维持道路的畅通,并对古道遗址进行保护,然后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2)本题主要考查从汉朝输出的商品。(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 )
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
2.下图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可以判断出他们正在排练的是( )
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
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
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A.张骞出使西域 B.汉武帝派人出击匈奴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文关键词“西域、匈奴、望卿不辱使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
3.(2016七上·红桥期末)《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人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张骞通西域的知识点,应把握张骞通西域的目的。解答本题要熟记张骞通西域的有关内容。
4.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的事件。
5.“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北京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长安,经过的路线为: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陆上丝绸之路。
6.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
①核桃
②小麦
③石榴
④葡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为图片综合性选择题。据题意要求选出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观察图片选项中小麦是中原产品,其它三项都是从西域传来的。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观察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7.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
A.甘英曾出使大秦 B.班超曾出使西域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曾是中国的版图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根据题文关键词“马来西亚、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C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推动了西汉进行政治改革
C.掀起了诸侯兴修水利的高潮 D.加速了中国北方民族的融合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新疆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从此新疆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10.“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生入玉门关”颂扬的是经营西域三十多年的( )
A.张骞 B.班超 C.班固 D.甘英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受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多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B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班超出使西域。
11.“大一统的汉帝国扩展了汉民族文化圈。而汉武帝所具有的超越历史的雄才大略,使其成为一位战略和外交设计的奇才。”体现汉武帝是“外交设计的奇才”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修筑万里长城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这都体现出汉武帝的“外交设计的奇才”。A项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
12.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域,运往西亚,再转运至欧洲,因此A所述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是不正确的。
所以答案是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3.中国是世界上几个独立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西部的高原与沙漠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间交流极少。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 )
A.商周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发生于两汉时期。
故此题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与中亚、西亚文明进行交流。
14.(2017·高密模拟)《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匈奴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汉王朝通西域的路线也受匈奴控制。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主要目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骞通西域的主要目的掌握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二、填空题
15.背景:汉代人把今天甘肃 、 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 夹击匈奴。
经过:公元前 年, 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 。公元前 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答案】阳关;玉门关;西域;大月氏;138;张骞;大月氏;119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西汉初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故答案为:1、阳关;2、玉门关;3、西域;4、大月氏;5、138;6、张骞;7、大月氏;8、119。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通西域的相关知识。
16.背景:自从 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 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 穿过 ,经 运往 、 ,再转运到更远的 ;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 ”。
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 、 等物品,以及 、 、 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 、 、 、 等,以及 、 、 、 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 南下,绕过 ,穿过 ,通往 沿岸,最远抵达 南端和 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张骞;东西方;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锡兰(斯里兰卡)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依据所学可知,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1、张骞;2、东西方;3、长安;4、河西走廊;5、西域;6、中亚;7、西亚;8、欧洲;9、丝绸之路;10、丝绸;11、漆器;12、开渠;13、凿井;14、铸铁;15、良种马;16、香料;17、玻璃;18、宝石;19、核桃;20、葡萄;21、石榴;22、苜蓿;23、中南半岛;24、马来半岛;25、马六甲海峡;26、孟加拉湾;27、印度半岛;28、锡兰(斯里兰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7.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城。
机构设置的意义: 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 及 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 出使 (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 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答案】60;西域都护;乌垒;西域都护;新疆;巴尔喀什湖;班超;甘英;大秦;班勇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依据所学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新疆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新疆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故答案为:1、60;2、西域都护;3、乌垒;4、西域都护;5、新疆;6、巴尔喀什湖;7、班超;8、甘英;9、大秦;10班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域都护。
三、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宛闻汉之饶财(非常富庶),欲通(交往)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堵塞道路)。今亡(从匈奴逃出来),唯(希望)王使人道(引导)送我。诚得至,反(返)汉,汉之赂遗(送给)王财物不可胜言。”
材料二:“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骞”是谁?他“为汉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3)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什么?该商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哪一机构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问题指出,材料一,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预期 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 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2)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3)丝绸之路。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为汉使月氏”,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状况及其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这次出使的艰难;第二问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学习张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中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长期维持得益于西域都护的设置;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西域都护的设置,使丝绸之路得以长期维持。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2)本题主要考查出使的艰难。(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7000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留给世人的印象之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为丝绸之路这条存在两千多年的商道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的探险家是谁?请写出这条千年商道的完整路线。
(2)这条贯穿亚欧大陆的古老商道开辟之初,从汉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什么?这一要道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3)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这条千年古道是中国古代繁荣的见证,请你为保护和复兴该通道出谋划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张骞。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2)汉朝的丝绸、漆 器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文化遗产。
(4)要保护沿途的资源与环境,维持道路的畅通,并对古道遗址进行保护,然后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最大贡献;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和欧洲。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汉代的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漆 器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依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文化遗产。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要保护沿途的资源与环境,维持道路的畅通,并对古道遗址进行保护,然后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等。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张骞。(2)本题主要考查从汉朝输出的商品。(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项目为什么能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