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四节世界的语言宗教和聚落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四节世界的语言宗教和聚落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21 15:11:22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四节世界的语言宗教和聚落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英语、汉语 B.汉语、法语
C.汉语、英语 D. 法语、日语
【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掌握,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分布最广的是英语。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从题干关键词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排除法。
2.拉丁美洲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俄语
【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言分布的理解。拉丁美洲之所以叫做拉丁美洲,主要是因为其主要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故可以判断,C是正确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语的分布。
3.某外国语学校最近新来了一名外籍教师,据说他来自巴西,那么他最可能是哪一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呢?(  )
A.葡萄牙语 B.西班牙语 C.英语 D.法语
【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拉丁美洲国家曾经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拉丁美洲居民通用语言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其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其他国家一般使用西班牙语;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的语种,注意巴西语言的特殊性。
4.穆斯林是哪一种宗教的教徒(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特点,牢记即可。
5.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喇嘛教 D.佛教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6.《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据此回答小题:
(1)你知道唐僧取经的西天在哪里吗?(  )
A.“西天”指西半球 B.“西天”指地狱
C.南亚地区 D.中亚地区
(2)你肯定知道唐僧取的是哪个宗教的经文(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3)《西游记》中唐僧去天竺取回了真经,其中的“天竺”和“真经”分别是(  )
A.西亚《古兰经》 B.古印度《佛经》
C.印度《圣经》 D.巴勒斯坦《圣经》
【答案】(1)C
(2)B
(3)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唐僧取经的西天即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地区,故选C。
(2)中国名著《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和“经”分别指古印度、佛教经典;故选B。
(3)唐僧取经的西天“天竺”即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地区的古印度,“真经”是佛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牢记即可。
7.欧洲居民主要信仰(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清真教
【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根据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基督教的分布。
8.我国少数民族中,回族和维吾尔族多信仰(  )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 D.伊斯兰教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我国的汉族主要信奉佛教,少数民族中,回族和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这些地方建有清真寺等建筑,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平时多积累民族风情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属于基础题。
9.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地区的是(  )
①西伯利亚 ②我国东南部沿海 ③加拿大 ④阿拉伯半岛
⑤欧洲西部 ⑥亚马孙平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世界人口分布的四个稀疏地区为:气候过于寒冷的极地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和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①西伯利亚和③加拿大纬度较高,气候寒冷;④阿拉伯半岛是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⑥亚马孙平原,是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理解答题即可。
10.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潮”。关于这种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一带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B.这些人多数仍要返乡,所以不会给城市带来任何城市问题
C.民工越多越好
D.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城乡地区经济差别不大
【答案】A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
【解析】【分析】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由于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差别大,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但也给所在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灵活运用。
11.一位外国友人,身穿白色长袍,手拿一本《古兰经》,用阿拉伯语与人交流.你推测他最可能来自(  )
A.印度 B.日本 C.澳大利亚 D.埃及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埃及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属于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该宗教的经典是《古兰经》.故选:D.
【点评】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12.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许多国家中居民通用的语言和宗教是(  )
A.英语、基督教 B.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C.汉语、佛教 D.法语、伊斯兰教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全世界有穆斯林7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穆斯林以西北地区相对集中。故选B。
【点评】考查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要理解记忆。
13.读“宗教景观图”,与其宗教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佛教,②—伊斯兰教 B.①—佛教,②—基督教
C.①—基督教,②—伊斯兰教 D.①—佛教,②—佛教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读图可知,①图是佛教寺庙,②图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建筑,读图解答即可。
14.某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炉,窗小或有双层窗,且屋顶大多高耸。这一地区的气候具有以下特点(  )
A.炎热多雨 B.寒冷干燥 C.寒冷多雨雪 D.温暖干燥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是为了防寒保暖;屋顶大而高耸是因为冬季多雪,防止积雪压坏屋顶,这反映了该地寒冷多雨雪的气候特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答题即可。
15.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极地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民居是高架房,墙体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雨水的排泄,这种特点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答题即可。
16.(2016七上·兴化期末)下列关于语言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C.佛教创始于中国
D.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A选项错误;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B选项错误;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并由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故C选项错误;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及其联合国工作语言名称,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7.读某地区聚落示意图,回答小题。
(1)甲聚落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叫(  )
A.村庄 B.集镇 C.乡村 D.城市
(2)该地区的聚落中,建有多座尖顶的宗教建筑物——“教堂”,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且色浅,鼻梁高,嘴唇薄……试判断该地区可能地处(  )
A.非洲南部 B.亚洲东部 C.欧洲西部 D.非洲北部
【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 种基本类型,“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 很多”,这种聚落属于城市;故选:D。
(2)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且色浅,鼻梁高,嘴唇薄为白种人的体质特征;欧洲西部以白种人为主,信仰基督教,宗教建筑物是教堂;非洲的南部属于黑种人;亚洲的东部主要属于黄种人;非洲的北部属于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建筑物是清真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及特点、世界人种和宗教的分布等,读图解答即可。
18.读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完成小题。
(1)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  )
A.人口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资源问题 D.水污染问题
(2)我国在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口向西部迁移 B.促进乡村城市化
C.坚决实行计划生育 D.积极向海外移民
【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如图,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故选A。
(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在度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才会呈下降趋势,但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理解答题即可。
19.读“北半球人口分布”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低纬度临海地区人口密度大
B.①地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②地人口主要为黄色人种
D.③地人口稀疏是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越多的国家,人口密度不一定越大。①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②地人口主要为白色人种,③地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人口稀疏;故选项C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结合地图理解答题即可。
20.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平原区,台风频繁,人口稀疏
B.西欧平原区,季风温和,人口稠密
C.热带雨林区,环境恶劣,人口稀疏
D.高山高原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沿海平原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西欧平原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湿润,人口稠密;热带雨林区过于潮湿,环境恶劣,人口稀疏;高山高原区地势高峻,气温较低,人口稀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的能力。
21.下列图片反映出的宗教中,不是把“耶路撒冷”当作“圣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是基督教的典型建筑基督教堂,B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清真寺,C是犹太教的宗教场所犹太教堂,D是佛教的典型建筑寺庙;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奉为圣城,佛教不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典型建筑及三大宗教的圣城,牢记即可。
22.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小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 B.d、e、f C.a、b、d D.a、b、f
【答案】(1)B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故选:B。
(2)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由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变为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规模无限制的增多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环境质量下降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理解解答即可。
23.读图10,回答小题。
(1)由甲到丙反映的该地区耕地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
A.城镇建设挤占 B.水土流失严重
C.风沙危害加剧 D.污染严重
(2)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平整山地,增加建设用地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
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D.迁出该地人口,恢复耕地
【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解析】【分析】(1)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用地还要不断增加,每年尚需占用相当数量耕地,加之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减少,读图可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故选:A。
(2)图中所示的问题是耕地面积减少,建筑面积扩大,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建筑面积对耕地的占用,保护耕地,选项ACD做法不合理,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考查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要理解记忆。
2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热带干旱地区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A.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人们为了防风沙,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故不符合题意;
B.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故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黄土的疏松直立性质,就地取材,开挖了窑洞,故符合题意;
D.在东南亚一带气候湿热,为了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各地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影响的传统的居住方式,让学生学会以地理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
二、综合题
25.读“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图中A所在的是印度半岛,这里分布着白种人和黑种人,南亚既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
(2)西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普遍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宗教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古城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作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地,每年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多达数百万,麦加大清真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3)图中C所在的是中南半岛,分布着黄色人种,人们大多信仰佛教。
(4)图中D所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属白色人种,该语言和人种主要分布的地区是非洲北部和西亚。
【点评】该题以区域图、人物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人种的分布、特征、衣着服饰、语言的分布地区、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景观。
1 / 12017~2018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四节世界的语言宗教和聚落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英语、汉语 B.汉语、法语
C.汉语、英语 D. 法语、日语
2.拉丁美洲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英语 B.法语 C.西班牙语 D.俄语
3.某外国语学校最近新来了一名外籍教师,据说他来自巴西,那么他最可能是哪一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呢?(  )
A.葡萄牙语 B.西班牙语 C.英语 D.法语
4.穆斯林是哪一种宗教的教徒(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5.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喇嘛教 D.佛教
6.《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据此回答小题:
(1)你知道唐僧取经的西天在哪里吗?(  )
A.“西天”指西半球 B.“西天”指地狱
C.南亚地区 D.中亚地区
(2)你肯定知道唐僧取的是哪个宗教的经文(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3)《西游记》中唐僧去天竺取回了真经,其中的“天竺”和“真经”分别是(  )
A.西亚《古兰经》 B.古印度《佛经》
C.印度《圣经》 D.巴勒斯坦《圣经》
7.欧洲居民主要信仰(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清真教
8.我国少数民族中,回族和维吾尔族多信仰(  )
A.佛教 B.基督教 C.印度教 D.伊斯兰教
9.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地区的是(  )
①西伯利亚 ②我国东南部沿海 ③加拿大 ④阿拉伯半岛
⑤欧洲西部 ⑥亚马孙平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10.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潮”。关于这种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一带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B.这些人多数仍要返乡,所以不会给城市带来任何城市问题
C.民工越多越好
D.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城乡地区经济差别不大
11.一位外国友人,身穿白色长袍,手拿一本《古兰经》,用阿拉伯语与人交流.你推测他最可能来自(  )
A.印度 B.日本 C.澳大利亚 D.埃及
12.在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许多国家中居民通用的语言和宗教是(  )
A.英语、基督教 B.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C.汉语、佛教 D.法语、伊斯兰教
13.读“宗教景观图”,与其宗教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佛教,②—伊斯兰教 B.①—佛教,②—基督教
C.①—基督教,②—伊斯兰教 D.①—佛教,②—佛教
14.某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炉,窗小或有双层窗,且屋顶大多高耸。这一地区的气候具有以下特点(  )
A.炎热多雨 B.寒冷干燥 C.寒冷多雨雪 D.温暖干燥
15.下图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
A.炎热干旱的沙漠 B.终年严寒的极地
C.炎热多雨的气候 D.地势高峻的高原
16.(2016七上·兴化期末)下列关于语言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C.佛教创始于中国
D.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17.读某地区聚落示意图,回答小题。
(1)甲聚落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叫(  )
A.村庄 B.集镇 C.乡村 D.城市
(2)该地区的聚落中,建有多座尖顶的宗教建筑物——“教堂”,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且色浅,鼻梁高,嘴唇薄……试判断该地区可能地处(  )
A.非洲南部 B.亚洲东部 C.欧洲西部 D.非洲北部
18.读漫画“不堪重负的地球”,完成小题。
(1)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  )
A.人口问题 B.大气污染问题
C.资源问题 D.水污染问题
(2)我国在解决漫画中反映的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口向西部迁移 B.促进乡村城市化
C.坚决实行计划生育 D.积极向海外移民
19.读“北半球人口分布”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低纬度临海地区人口密度大
B.①地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②地人口主要为黄色人种
D.③地人口稀疏是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
20.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平原区,台风频繁,人口稀疏
B.西欧平原区,季风温和,人口稠密
C.热带雨林区,环境恶劣,人口稀疏
D.高山高原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
21.下列图片反映出的宗教中,不是把“耶路撒冷”当作“圣城”的是(  )
A. B.
C. D.
22.读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几个阶段示意图,完成小题。
(1)由村庄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2)演变到第④阶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受教育条件好 d.环境质量下降
e.犯罪率下降 f.对周围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降低
A.a、b、c B.d、e、f C.a、b、d D.a、b、f
23.读图10,回答小题。
(1)由甲到丙反映的该地区耕地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
A.城镇建设挤占 B.水土流失严重
C.风沙危害加剧 D.污染严重
(2)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平整山地,增加建设用地 B.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
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D.迁出该地人口,恢复耕地
2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热带干旱地区
二、综合题
25.读“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掌握,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分布最广的是英语。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从题干关键词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排除法。
2.【答案】C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言分布的理解。拉丁美洲之所以叫做拉丁美洲,主要是因为其主要的居民使用的语言属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故可以判断,C是正确选项。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班牙语的分布。
3.【答案】A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拉丁美洲国家曾经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拉丁美洲居民通用语言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其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其他国家一般使用西班牙语;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的语种,注意巴西语言的特殊性。
4.【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特点,牢记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6.【答案】(1)C
(2)B
(3)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唐僧取经的西天即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地区,故选C。
(2)中国名著《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和“经”分别指古印度、佛教经典;故选B。
(3)唐僧取经的西天“天竺”即佛教的发源地是南亚地区的古印度,“真经”是佛经;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牢记即可。
7.【答案】B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根据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基督教的分布。
8.【答案】D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风情
【解析】【分析】我国的汉族主要信奉佛教,少数民族中,回族和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这些地方建有清真寺等建筑,教徒被称为穆斯林;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平时多积累民族风情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属于基础题。
9.【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世界人口分布的四个稀疏地区为:气候过于寒冷的极地地区、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和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①西伯利亚和③加拿大纬度较高,气候寒冷;④阿拉伯半岛是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⑥亚马孙平原,是气候过于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理解答题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和人口分界线
【解析】【分析】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由于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经济差别大,沿海地区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但也给所在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情况下灵活运用。
11.【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埃及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属于阿拉伯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该宗教的经典是《古兰经》.故选:D.
【点评】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12.【答案】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诞生在沙特阿拉伯,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全世界有穆斯林7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穆斯林以西北地区相对集中。故选B。
【点评】考查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要理解记忆。
13.【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读图可知,①图是佛教寺庙,②图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建筑,读图解答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是为了防寒保暖;屋顶大而高耸是因为冬季多雪,防止积雪压坏屋顶,这反映了该地寒冷多雨雪的气候特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答题即可。
15.【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图中民居是高架房,墙体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雨水的排泄,这种特点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答题即可。
16.【答案】D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A选项错误;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故B选项错误;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并由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故C选项错误;
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故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宗教的分布及其联合国工作语言名称,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7.【答案】(1)D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 种基本类型,“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 很多”,这种聚落属于城市;故选:D。
(2)居民皮肤白皙,头发多呈波状且色浅,鼻梁高,嘴唇薄为白种人的体质特征;欧洲西部以白种人为主,信仰基督教,宗教建筑物是教堂;非洲的南部属于黑种人;亚洲的东部主要属于黄种人;非洲的北部属于白种人,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建筑物是清真寺。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及特点、世界人种和宗教的分布等,读图解答即可。
18.【答案】(1)A
(2)C
【知识点】我国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
【解析】【分析】(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如图,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故选A。
(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在度过高峰期后,人口总数才会呈下降趋势,但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会十分突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理解答题即可。
19.【答案】C
【知识点】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越多的国家,人口密度不一定越大。①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②地人口主要为白色人种,③地因为位于寒冷的极地附近,人口稀疏;故选项C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结合地图理解答题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沿海平原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人口密集;西欧平原区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湿润,人口稠密;热带雨林区过于潮湿,环境恶劣,人口稀疏;高山高原区地势高峻,气温较低,人口稀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及其原因的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A是基督教的典型建筑基督教堂,B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建筑清真寺,C是犹太教的宗教场所犹太教堂,D是佛教的典型建筑寺庙;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奉为圣城,佛教不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典型建筑及三大宗教的圣城,牢记即可。
22.【答案】(1)B
(2)C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村庄-集镇-城镇-城市;读图可得,②为村庄,③为集镇,①为城镇,④为城市;故选:B。
(2)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由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变为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规模无限制的增多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环境质量下降等;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形态的演变过程,理解解答即可。
23.【答案】(1)A
(2)B
【知识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解析】【分析】(1)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用地还要不断增加,每年尚需占用相当数量耕地,加之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减少,读图可得,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故选:A。
(2)图中所示的问题是耕地面积减少,建筑面积扩大,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建筑面积对耕地的占用,保护耕地,选项ACD做法不合理,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考查我国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要理解记忆。
24.【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A.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人们为了防风沙,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故不符合题意;
B.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面对恶劣的气候,勤劳勇敢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采用一种原始方式建造了奇特的圆顶“冰雪屋”,以抵御凛冽刺骨的暴风雪,度过漫漫寒冬,故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因黄土的疏松直立性质,就地取材,开挖了窑洞,故符合题意;
D.在东南亚一带气候湿热,为了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考查了各地人们由于地理环境影响的传统的居住方式,让学生学会以地理知识来分析地理问题。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图中A所在的是印度半岛,这里分布着白种人和黑种人,南亚既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又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的发源地。
(2)西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普遍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典型宗教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古城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作为伊斯兰教第一圣地,每年到麦加朝觐的穆斯林多达数百万,麦加大清真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3)图中C所在的是中南半岛,分布着黄色人种,人们大多信仰佛教。
(4)图中D所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属白色人种,该语言和人种主要分布的地区是非洲北部和西亚。
【点评】该题以区域图、人物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人种的分布、特征、衣着服饰、语言的分布地区、宗教信仰以及宗教景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