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第 I 卷(选择题 每题 3 分,共 45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B D D C D B C A D B A D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
16.(21 分)(1)(5 分)A: 实物:B: 文献
史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
制度及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
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2)(8 分)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
文化,形成文化认同;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
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任意 4点即可得 4 分)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或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
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任意
4点即可得 4 分)
(3)(8 分)主题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史实: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主题二:救亡图存。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其他合理答案
可酌情给分)
17.(19 分)(1)(3 分)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
依据: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10 分)线路: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说明:笼统答亚洲-美洲-欧洲得 1 分;
顺序错乱不得分)(2 分)
理由:出水的瓷器尽管有很多产自漳州窑,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们是运往菲律宾的(或
参与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很多瓷器来自景德镇和潮州,它们不符合早期马尼拉大帆船
贸易的内容;出水的铜钱在之前的中国沉船考古中多次发现,并非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独有的
物品;古代货币在非洲、印度洋都有发现,但并未明确是否来自该船或与出水的是否同款钱
币。(任答两点即可 4 分)
建议:继续对该沉船进行深度发掘;对“南澳Ⅰ号”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献史料、地理学),
判断其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之间的确切联系;对比研究其他已知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的
沉船,分析“南澳Ⅰ号”与他们的异同。(任答两点即可 4 分)
(3)(6 分)特征:由单一国家的霸权趋向多极化制衡趋势;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
调。
18. (15 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
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可结合西周时期、春
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
的变化即可。除此之外,可建议示例其他题目:“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
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
{#{QQABaQCAggigABAAAAgCAwnqCEGQkBEAAKoOgFAMMAAASANABAA=}#}宁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历史
第Ⅰ 卷(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5 小题, 每小题3分, 共 45分。
1.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稻和粟分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对独立地起源。迄今为止,在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稻作遗存有 30多处。这表明龙山文化时期
A. 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B. 精耕细作技术的初显
C. 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区域间存在物种交流
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
A. 江南得到开发 B. 火药普遍应用 C. 科举制度形成 D. 藩镇割据严重
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 “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开元盛世”特点的是
①“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② “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③“君臣相得” “乐闻直谏” ④“小邑犹藏万家室” “公私仓廪俱丰实”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高三历史 第 1 页(共 8 页)
4.如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 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俄国 D. 日本
5.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其历史意义有
①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②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如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 国民革命军直捣南京北伐成功 B.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 解放军战争的战略决战正在展开 D. 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7.1954年中缅印三国倡导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最初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
高三历史 第 2 页(共 8 页)
的普遍认可与支持,但目前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该原则对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经验是
A. 通过双边协商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B. 消除掉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C. 重视强化已有的地缘性区域关系 D. 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8.进入21世纪后,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为世界做着更大的贡献。具体表现有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共享
②参加万隆会议,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④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 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 B. 美洲地区原有的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 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D.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
10.世界古代某一地区的文明成就包括“象形文字”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莎草纸”。这一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意大利的原因很多,如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其根本原因是
A.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希腊罗马文化 B.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优越位置
高三历史 第 3 页(共 8 页)
C. 意大利拥有优秀的文学和艺术家 D.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快
12.列宁曾说:在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对列宁所说的“第一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首次发动的武装起义 D. 人类史上首次推翻封建制的民主革命
13.有学者指出: “今天第三世界的积贫积弱、经济依附、社会畸形、文化落后以及各国内部和相互间不断发生的教派纷争、种族屠杀、边界战争等,在相当程度上都是殖民统治留下的创伤。”在此,该学者
A. 做出了历史解释 B. 采用了二重证据法
C. 选用了多类型史料 D. 坚持了辩证思维
14.1963年8月 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跟这个梦想有关的社会运动是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妇女运动 C. 学生运动 D. 黑人民权运动
15.下表中,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相符的是
材料 结论
A 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到2003年, 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 标志着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实行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
C 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 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全部实现。 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D 当今世界,有 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 文化多样性不利于文明交流发展
A. A B. B C. C D. D
高三历史 第 4 页(共 8 页)
第Ⅱ卷(共55 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 小题, 第 16 题21分, 第17题19分, 第 18 题 15分。共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材料 中的两则史料,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A 属于 史料,B属于 史料。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其所体现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影响。 (5分)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 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高三历史 第 5 页(共 8 页)
“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2) 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蕴含的政治智慧。 (8分)
材料三
(3) 从材料三的史事中提炼两个主题,每个主题运用材料中的三则史事进行简要说明。(8分)
17.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才开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及依据。(3分)
高三历史 第 6 页 (共 8 页)
材料二 2011年,在广东汕头进行了古沉船“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发掘。在现场,权威专家指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早期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主要的商品是漳州窑生产的瓷器。”在初步发掘中,出水的文物包括:以福建漳州窑为主的瓷器及一些景德镇和广东潮州窑的瓷器,其中瓷器画有体现中国文化的双鲤鱼图案; 还有大量铜钱,这样的物件在之前的中国古代沉船考古中曾多次发现,甚至在非洲、印度洋两岸都曾发现过中国古代的货币。
—摘编自孙欣欣《古沉船或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基本线路。参与考古发掘的团队并未确证该沉船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有关,请根据发掘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并为后续研究该学术问题提出合理建议。(10分)
材料三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 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 19 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 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高三历史 第 7 页(共 8 页)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 时期 青铜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 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时 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 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 仅有南北之分, 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 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
高三历史 第 8 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