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5 06:20:01

文档简介

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植被类型及特点 2023山东,T1—2 【人地协调观】 根据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综合思维】 能够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认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区域认知】 观察、概括植被的特征,辨识不同土壤的空间分布,综合分析、概括其形成因素及影响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2湖南,T11—13
土壤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3山东,T1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2023新课标,T9—11 2022全国甲,T9—11
命题分析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思维的核心内容之一,考查频率较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常有提及。这部分内容是常考点
备考策略 备考复习时可以选择不同情境、不同尺度的案例:一是宏观角度,即四大圈层间的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大气运动等过程;二是中观角度,如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植物的指示作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等;三是微观角度,如结合具体自然环境(城市绿地、河流等)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植被类型及特征
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地区 景观特征
森林 热带雨林(季雨林) 终年[1]高温多雨;全年高温,雨季多雨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主要分布在[2]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常绿硬叶林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3]革质叶片,无毛、稍硬
落叶阔 叶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和多雨 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 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 叶子呈[4]针状
草原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荒漠 热带荒漠 全年[5]高温少雨 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与结构
温带荒漠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2.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被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被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被 细刺状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分布反映[6]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反映[7]碱性土壤环境。
情境1绞杀榕
绞杀榕生长在热量充足的地区,其种子以鸟类、风等为媒介,落到其他大树的树皮裂缝或枝丫上,进而生根发芽。绞杀榕的部分根系扎入宿主树表皮吸取水分和营养,另一部分
扎入土中夺取水分和营养,枝叶快速地向上生长,最终宿主树会死亡腐烂,绞杀榕成为独立的植株。绞杀榕看似残忍,实际上它的存在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下图为绞杀榕景观图。
(1)分析宿主树死亡的主要原因。
【提示】从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分析。
【参考答案】 水分不足,阳光短缺,养分不足。
(2)说出绞杀榕所处森林的特点。
【提示】根据绞杀榕所属的植被类型分析。
【参考答案】 地表生物量大,植物全年生长旺盛,垂直结构复杂。
情境2芙蓉花
芙蓉花(下图)又称木芙蓉,是成都市市花,在我国主要栽培于福建、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区。芙蓉花叶片较大,每年夏秋季开花,秋冬季落叶,春季长出新叶。
(1)判断芙蓉花所属的植被类型。
【提示】根据芙蓉花的特征分析。
【参考答案】 落叶阔叶林。
(2)推测芙蓉花适宜生存的气候特征。
【提示】根据芙蓉花的生长环境分析。
【参考答案】 温暖湿润。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植被类型及特点
[2023山东地理卷]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B)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可知,该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因而成为“绿色荒漠”,B正确。虽然其纬度高,太阳高度小,但夏季日照时间长,弥补了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的不足,所以光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限制较小,A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气候较湿润,水分充足,C错误;当地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错误。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B)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丰富
【解题思路】亚寒带针叶林生长地纬度高,气温低,热量条件较差,故其生长季较短,并且该地区微生物活性弱,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A错误,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被称为“绿色荒漠”,物种多样性并不丰富,D错误。
命题拓展
亚寒带针叶林几乎从亚欧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延伸到西海岸的主要原因是(B)
A.水分对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影响较大
B.高纬陆地广阔,热量条件适宜
C.亚欧大陆寒温带气候条件相同
D.森林层次结构复杂,适应性强
【解题思路】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地区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亚寒带针叶林地带降水虽然少,但蒸发更弱,冬季积雪量大且有冻土现象,水分较充足,因而水分对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影响较小,故A错误;亚欧大陆寒温带地区西部受暖流和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中东部地区降水少,气候条件不同,故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带纬度高,热量不足,森林层次结构简单,故D错误;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对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热量条件,特别是日均温连续5天≥10°C的天数,因而其分布沿纬线延伸,B正确。
命题点2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2湖南地理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3—5题。
离河 岸距 离(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 盖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 导率 (mS/cm)
50 乔—灌—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350 乔—灌—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800 乔—灌—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3.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B)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思路】由材料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海拔和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相似性较低,B正确,A、C、D错误。
4.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取地下水,而胡杨根系发达,可以将水分带到较浅的土壤中,为草本植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A正确。
5.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B)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解题思路】乔木与灌木存在一定的水分竞争,随离河岸距离增加,水分减少,两者竞争加剧,灌木水分竞争力稍弱,灌木消失,B正确。土壤有机质减少与土壤含盐量增加与灌木消失关系不大,A、C错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较小,且灌木一般比草本水分竞争力强,D错误。
命题拓展
(1)描述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的变化特征。
【参考答案】 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植物群落盖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距河岸800米以外灌木群落盖度极低,甚至消失。
(2)判断该植被群落灌木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并说明判断理由。
【参考答案】 来源:地下水。理由:随着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地下水位下降,乔木和灌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加剧,由于乔木竞争力较强,导致灌木群落盖度下降甚至消失。考点2土壤的形成与养护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1]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貌 ①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2]垂直分化。②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3]明显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 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
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4.土壤的养护
(1)改良或改造土壤
亚马孙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我国:用合理的方法改良盐碱土和酸性红壤。
(2)注重种养结合
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情境1月壤
人们把月球的土壤称为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着月球的“土特产”,在内蒙古自治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推测月壤形成所受的作用。
【提示】从土壤形成过程和月球环境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风化作用,陨石撞击。
(2)推测月壤的性质。
【提示】结合月球环境分析。
【参考答案】 干燥,不含有机质,和地球土壤差异大。
情境2红壤
2023年10月1日,我国某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察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并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
(1)返校实验后,该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
【提示】结合红壤分布区的地理特征分析。
【参考答案】 气候。
(2)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均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红壤分布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当地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
【提示】针对红壤的缺点分析。
【参考答案】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熟石灰,掺砂。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土壤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23山东地理卷,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1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图1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3分)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3分)
【解题思路】如下图: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图2)。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图2
【参考答案】 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时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作物的生长;(5分)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5分)
【解题思路】结合上问分析可知,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夏季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冬季土壤含水量过低。读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措施就是挖沟培垄,因此可从垄、沟角度分析说明丰产沟是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的。从垄的角度看,当地降水集中于6—9月,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时候土壤也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作物的生长。从沟的角度看,冬小麦生长期降水少,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命题拓展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人民探索出了种稻、垄作大豆等改良白浆化棕壤的方法,效果显著。说明当地“垄作大豆”如何实现土壤的改良。
【参考答案】 起垄种植,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提高抗旱抗涝能力;种植大豆增加土壤肥力。考点3整体性
1.自然环境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通过水循环、[1]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2]联系的整体,一旦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其他要素乃至自然环境整体也会发生[3]变化。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 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4]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 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
气候与 水文 气候→ 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 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5]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 生物 赤道附近多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多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 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
气候与 土壤 气候→ 土壤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 气候 冻土加剧了气候的寒冷程度
地貌与 水文 地貌→ 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 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6]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 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 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7]风化进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的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湿润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 土壤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8]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9]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情境1河狸坝
河狸主要分布在亚寒带森林的河流中,具有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河狸用树枝、泥巴等材料筑坝蓄水,在水塘中部筑巢,达到储存食物和防御天敌的目的。下图示意某森林中的河狸坝景观。
(1)分析河狸改造栖息环境对其栖息地附近环境的影响。
【提示】围绕其栖息地附近环境变化分析。
【参考答案】 使该区域蓄水量增加,湿地面积扩大,相应的生物量也会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
(2)分析森林中的河狸被大量捕杀,对河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提示】主要分析河狸坝消失的影响。
【参考答案】 河狸被大量捕杀,河狸坝就会逐渐减少,其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会减弱甚至消失,故河流径流量变化加大,可能导致旱涝加剧。
情境2“天使橡树”
美国密西西比河东部的“天使橡树”据说已经超过1 500岁,有古铜色的枝干,形如巨蟒,弯弯曲曲,卧地横生。“天使橡树”直径2.7米,能投下1 600平方米的树荫,最长的树枝达27米,枝干上附着有大量蕨类植物。下图为“天使橡树”景观图。
(1)判断“天使橡树”树枝卧地横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从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光照。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的强弱和时间、植物的受光面积等,“天使橡树”树枝卧地横生主要是为了增加受光面积,从而最大限度地接受太阳光照。
(2)推测“天使橡树”枝干上蕨类植物养分的直接来源。
【提示】分析树干能提供的养分即可。
【参考答案】 腐殖质。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
[2023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D)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并不是基岩风化产物,A错误;草毡层的厚度比较均匀,且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而流水搬运多对地势相对较低的沟谷地区有影响,B错误;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粒度均匀,并不是由冰川搬运而来的,C错误;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且粒度较细,最有可能是风从其他地区搬运而来的,D正确。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解题思路】植物死根分解速度快慢主要与土壤的温度、湿度、土壤透气性等因素有关。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数量少、种类少、活性较低,从而导致植物死根分解缓慢,故选A。
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C)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草毡层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孔隙较小,厚度较厚,可以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①错误、②正确;草毡层可以阻滞部分地表径流,增加下渗,从而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综上,C正确。
命题拓展
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C)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题思路】青藏高原气温低,草木生长缓慢,草毡层遭到破坏后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覆盖率降低,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土层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加,温度上升,冻土融化速率加快,②错误;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加快,高原冻土层中被封存、冻结的温室气体会逸散进入大气,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增加,③错误;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侵蚀作用强度增加,④正确。故选C。
对比分析草甸与草原的区别
内容 原因
面积大小不同 草甸面积较小,草原面积相对较大
植物种类不同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草甸以多年生、中生(介于旱生与湿生之间)草本植物为主体,多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更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干湿状况不同 草甸生长环境较湿,草原生长环境相对较干
分异规律 草原多呈地带性分布,草甸分布多是非地带性的
方法技巧生物和环境演化题的常考方向及分析角度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3浙江6月,T11—12 2022浙江6月,T15—16 2022海南,T19(3) 2022江苏,T24(1) 【人地协调观】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之一是差异性,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综合思维】 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情况,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成因;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区域认知】 认识并分析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分析不同区域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2023江苏,T5—7 2020全国Ⅰ,T11
地方性分异现象分析 2022山东,T4 2021浙江1月,T3—4
命题分析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地理思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常考的知识点,尤其是区域内部差异的比较分析在高考题中出现较多
备考策略 高考常用区域图、环境变化示意图、热点材料等呈现自然带的分布,进而考查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等基础知识。设计学案时先从大尺度角度,分析全球地表自然带分布的明显地域差异,以及影响差异的因素;再从小尺度角度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1]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2]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3]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4]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情境1区域植被覆盖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植被覆盖示意图。
(1)依次列出甲、乙、丙对应的植被类型。
【提示】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
【参考答案】 森林灌丛、草原、荒漠。
(2)分析影响图示区域内农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提示】根据农业植被的分布特点分析。
【参考答案】 水源、地形。
情境2泰加林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广泛,兴安落叶松为当地森林的主要树种。由落叶松等树种构成的泰加林,因林间透光性较好,故称“明亮针叶林”。
推测与泰加林北部边缘接壤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提示】根据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参考答案】 泰加林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即泰加林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故与泰加林北部边缘接壤的地带性植被可能是极地苔原。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完成1—2题。
图1图2
1.本次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是(B)
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题思路】地质罗盘是野外地质考察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和断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是地质考察的基本技能,①对;雨具并不是地质考察的必备工具,②错;冲锋衣适宜在寒冷的地区穿,澳大利亚所处纬度较低,气温较高,③错;放大镜可以用来鉴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④对;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定地质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可用手持卫星定位仪确定观察点准确的地理位置,⑤对。故选B。
2.若想在沿途欣赏到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思路】图2中三种典型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荒漠。图1中,线路①只经过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A错;线路②几乎都位于热带荒漠带,B错;线路③经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三种景观均可以欣赏到,C对;线路④只经过热带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D错。
命题拓展
说明线路③经过的气候区。
【参考答案】 地中海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
技巧点拨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考点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热量、水分随[1]海拔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2]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2.分异特点: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3.自然带分布特点
(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变化,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变化相似。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3]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4]丰富。
(4)同一自然带: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不同山体,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通常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5]多于阴坡。
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 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土地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 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影响林线分布的因素
——
情境1植被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滨海新区填海造陆区域主要建群植被逐渐由初始的浅根系草本植被碱蓬向较深根系草本植被芦苇和深根系灌木植被柽柳演替。调查发现,该区域某缓坡的坡底、坡腰、坡顶分别出现了不同阶段的建群植被演替。缓坡区域的植被演替要明显快于地形平坦区域。
(1)推测坡底、坡腰、坡顶依次分布的植被。
【提示】水分和盐分会沿着缓坡向坡底转移。
【参考答案】 碱蓬、芦苇、柽柳。
(2)分析该地缓坡区域的植被演替速度较地形平坦区域快的主要原因。
【提示】从水盐运动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缓坡促进了水分和盐分的迁移。
情境2秦岭研学旅行
某校学生暑假期间到秦岭地区开展了一次研学旅行,某学生在某山地的不同位置采集了一些植被的叶片,并观察了叶片的形态变化。下图示意该学生采集的叶片。
(1)分析该学生采集的四类叶片的形态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采集的是山地不同位置叶片。
【参考答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该学生发现秦岭南北坡基带植被的叶片也存在较大差异,推测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理由。
【提示】从南北坡地理条件差异分析。
【参考答案】 热量条件。秦岭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热量条件较北坡好,两坡基带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条件。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2023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B)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地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因此推断水分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
2.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A)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解题思路】山体顶部面积较小,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大和气温低不是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3.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D)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解题思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最好的Ⅲ4植被垂直分层结构最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植被垂直分层结构最差,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故选D。
命题拓展
该山最可能是(D)
A.武当山 B.武夷山
C.天山 D.贺兰山
【解题思路】该山基带是山地草原带,应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武当山、武夷山位于湿润区,且海拔均低于3 000米,A、B错误;天山海拔较高,应有高山冰雪带,而该山无高山冰雪带,C错误;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降水较多,山腰有森林发育,山顶未发育高山冰雪带,D正确。故选D。
技巧点拨
垂直地带性分析思路考点3地方性分异规律
1.非地带性
2.地方性分异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大、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而局部地区的小范围地域分异则由[1]地方性支配。地方性分异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地方性分异影响因素:[2]地貌部位的差异、小气候的差异、岩石风化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作用、互相[3]联系,其中某一因素可能成为主导的分异因素,支配着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
(1)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局部地形(中等地貌形态)往往可以进一步分异为一系列的地貌部位。例如,从河谷低地到分水高地出现的变化:河床—河漫滩—阶地—谷坡—山坡—山顶。局部地形的这种分异,进一步引起了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了植被、土壤的地方性分布。
(2)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小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下垫面的局部差异,主要是地形差异,不同坡向和坡度具有不同的日照和通风条件。阴、阳坡以及迎风、背风坡的差异,常通过[4]植被的差异显示出来。
局部地形与小气候条件结合在一起,共同制约了局部地区的干湿状况,这是地方性分异的重要因素。不同干湿程度的局部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也就构成了小范围的地域分异。
(3)岩石风化物引起的分异
土壤中的矿物质部分来源于岩石风化物(土质),不同性质的岩石,风化后发育的土壤性质不同,从而造成[5]生物环境的差异。
(4)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随着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现代[6]人类活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貌营力”,它可以改造自然的地表形态,形成农田、道路、矿场、水库等局部环境,如丘陵山地区域的梯田系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和灌溉系统;城镇化形成的城区环境等。
情境1西拉木伦河河谷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某研学小组在该河上游河谷进行研学考察,此段河谷近似呈东西走向,其中一侧坡面植被茂密,另一侧坡面植被稀疏。下图是该研学小组拍摄的河谷景观照片。
河谷坡面植被一侧茂密,另一侧稀疏,说出其中体现的自然分异规律。
【提示】对比两侧地理要素的差异。
【参考答案】 地方性分异规律。
情境2“弯弯林”
波兰西北部城市格雷菲诺近郊的森林里有小片树干全部向北弯曲生长的树林,当地人戏称“弯弯林”。下图为“弯弯林”景观图。
(1)判断“弯弯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带类型。
【提示】根据气候推测自然带。
【参考答案】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分析格雷菲诺近郊有小片“弯弯林”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植被特殊分布现象。
【参考答案】 地方性分异规律。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地方性分异现象分析
[2021浙江1月选考]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1—2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B)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题思路】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根据材料“洞庭湖区”可知,其属于较小区域内的植被差异,反映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
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A)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可知,该地区地势较高、无积水的地方发育了陆生植被,地势最低洼的水底处分布着水生植物,①②正确;洞庭湖区面积较小,热量和土壤条件差别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
命题拓展
为恢复洞庭湖的调蓄和生态功能,政府大力开展退耕还湖工作,成效显著。在退耕还湖过程中,洞庭湖区自然环境要素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有(A)
A.草甸向水生植物演变 B.年降水量明显增加
C.土壤矿物质比例升高 D.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解题思路】退耕还湖使得湖泊面积增加,水位升高,水量增多,原有湖岸变为水域环境,沿岸草甸演变为水生植物,A正确;年降水量由气候决定,湖面增大后会使得湖区小气候变得湿润,但是年降水量不会明显增加,B错误;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域增大后,湖区土壤含水量增加,矿物质比例相应下降,C错误;湖区退耕还湖后,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湖区的粮食产量可能会下降,但是粮食产量属于人文要素,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易错警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方法技巧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