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请用铅笔把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答卷前将答题卡上的项目填涂清楚。
第Ⅰ 部分 选择题 (共20分)
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用铅笔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不给分)
1.下列出土文物可以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
A. 农业种植 B.思想情感 C.动物饲养 D. 食物种类
2.水稻起源于中国。这个结论的证据应该是下列哪个遗址中的考古发现
A. 北京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濮阳西水坡遗址
3.《史记》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此一记载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
A. 艰苦奋斗精神 B.民族主义精神
C. 爱国主义精神 D.无私奉献精神
4.周武王灭商后,主要分封古帝王的后裔和灭商的功臣,未强调分封宗亲; 到其子周成王时,分封对象则以宗室和姻亲为主。这一变化主要目的是
A. 强化控制地方 B. 建立中央集权
C. 建立诸侯国 D. 建立血缘关系
七年级历史 第 1页 (共 6页)
5.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华夏”的探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在商代卜辞中发现了“夏”字,指夏朝遗民之族群; “华”字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 当时 “夏”“华” 的字体属于
A. 陶文 B. 甲骨文 C. 金文 D. 小篆
6.《尚书·周书·武成》 中出现了 “华夏”二字:“华夏蛮, 罔不率俾”。 这是目前被认为记录“华夏”一词最早的
A.实物史料 B. 图像史料 C. 文献史料 D. 口传史料
7.有人把公元前 800 年—前200年期间, 亚欧一些地区同时出现的人类文化繁荣现象称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出现与下面哪一技术的出现息息相关
A. 造纸技术 B. 制陶技术 C. 青铜冶炼 D.冶铁技术
8.中国在“轴心时代” (前800年—前200年) 出现的最主要的文化现象是
A. 创制礼乐制度 B. “百家争鸣”
C. 确立儒学正统 D. 佛教开始传播
9.下表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部分战争的基本信息 据表格获取当时战争的信息正确的是
战争 魏攻秦河西之战 魏灭中山之战 秦收复河西之战
时间 公元前 419~前 408年 公元前 408~前 406年 公元前 366年~前 330 年
A.交战国家多 B. 秦国有绝对优势
C. 战争规模大 D. 持续时间长
10.古代学问家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公元前 221 年作为时代的界标,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所有学习历史的人都会记住这个年份。它成为“时代的界标”主要是因为
A.专制集权政治建立 B.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C.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 D. 中华文明开始起源
11.史书记载,汉文帝首创 “赐物存问”,赏赐八、 九十岁老人帛絮和酒肉等物品,以示尊重与慰问。这体现了国家治理中的
A.官员选拔 B.社会教化 C. 户籍管理 D.社会保障
12. “羊左”传说讲述了春秋时期羊角哀和左伯桃两人诚信守义的故事,西汉《列士传》记述了该故事,《列士传》今已失传,2004年出土的东汉竹简上同时出现了羊角哀、左伯桃两人名字,未发现具体故事内容。据上述材料,最能考证认定该故事的
A.产生时间 B.具体内容
C. 人物姓名 D.历史价值
13.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当时下表中出现的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内容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 休养生息 B. 推恩令 C. 北击匈奴 D. 尊崇儒术
七年级历史 第2页 (共6页)
14.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多女主执掌朝政,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作为亲信,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出东汉当时出现了
A.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B.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外戚专权 D. 边患危机
15.西汉末年,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 “五体投地” “现身说法” “大千世界” “天花乱坠”等。对这种历史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尊崇儒术的结果 B.书法艺术的发展
C. 造纸术发明的推动 D. 佛教文化的影响
16.以下食物本来都姓“胡”,他们之所以在汉朝时能出现在中原地区,主要是因为
A. 张骞通西域 B.孝文帝改革
C. 唐僧西天取经 D.文景之治
17.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局形势图,这一历史时期我国政治局势的突出特点是
A. 秦汉大统一 B.三国鼎立 C. 南北朝对峙 D.北方战乱
18.下面图文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则数 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南朝青瓷莲花尊
A.江南地区社会稳定 B.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七年级历史 第3页 (共6页)
19.“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
A. 东晋 B.北魏 C. 前秦 D.西晋
20.下面图画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些图画说明了魏晋时期
A.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原百姓生活的影响 B.民族矛盾尖锐
C. 中原地区老百姓抛弃了自己生活方式 D.中外交流频繁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共 30 分)
21.(6分) 人类历史从人类的记忆中大量消失了,唯有通过调查研究,而且在很小的范围内,人类历史才变得可以理解。我们能够向史前投射的那种暗淡光线,简直冲不破它的漫长黑暗。 根据下面材料了解一下生存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类吧。
材料一 考古发现,北京人的洞穴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 骨头和朴树的籽实等。
(1) 上述两则材料中关于古人类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取的 (1分)
(2) 根据材料一,我们能得出关于北京人生产生活的什么情况 (2分)
(3) 从材料二中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的哪些主要信息 在我国有哪两处代表性的遗址可以作为证据(3分)
22. (5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愚公移山》 出自 《列子·汤问》。作者列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列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今存《列子》为东晋注疏本。千百年来,对“愚公移山” 形象内涵的阐释在时代的呼唤下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二 《佛说力士移山经》是《列子》 “愚公移山”故事出现以前的 “文本”
七年级历史 第4页 (共6页)
……所谓 “北山愚公” 与 “河曲智叟” 之名,即从 《论语》 所载孔子 “上智” “下愚”之说而来……在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把佛教思想引入道家文化,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其创新之举已经为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文化融合起了先导作用。
——2016年 范子烨《“愚公移山”移自哪里》
(1) 请你说明一下《愚公移山》的故事出现的时代背景 (3 分)
(2) 结合材料一,推测材料二把佛教思想引入道家文化的《列子》是什么时期的版本 (1分)
(3) 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佛道儒三教思想文化并存局面是在哪一个朝代 (1分)
23.(7分) 下列材料是关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二世元年七月,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走到大泽乡。 陈胜、 吴广都随行,为屯长。 遇到天大雨,道不通,想到已误期。 误期,法皆斩。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失期当斩” 并不是秦律内容,“它与 ‘鱼腹丹书’‘篝火狐鸣’‘诈称扶苏项燕’ 一样,只是一种发动起义的策略手段”。
——于敬民《“失期,法皆斩”质疑》
材料三 御中发征(朝廷征发徭役),乏 (耽搁) 不能行,赀 (罚) 二甲。 失期三日到五日,淬 (斥责); 六日到旬,罚一盾; 过旬,罚一甲……水雨,除兴 (免除本次征发)。
—《睡虎地秦简·徭律》
材料四 秦人用刑极为严酷……有两个戍卒前去戍守渔阳,走到蕲县,天下起雨来,走不通了,料想赶到了,也是误了限期,一定要处斩的。
——吕思勉《白话本国史》
(1) 上述材料中,属于传世文献和实物史料的分别是什么 (填材料编号,2分)
(2) 上述四则材料中,否定“失期皆斩”的有哪些材料 (填材料编号,2分)
(3) 除了上述法律严酷外,我们教材上在分析秦朝迅速灭亡原因的时候,还采用了哪些观点 (3分)
24. (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开始出现在美国教科书上, 是在19世纪上半叶。 书中重点描述了他曾经担任过鲁国 “司寇” 的职位,在今天这个身份就相当于法官,也是美国的司法部长。 除此之外, 美国还将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门楣上。
材料二 美国历史课本中对秦始皇的描述,几乎都是赞美之词,他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众的,这非常贴合美国所崇尚的 “个人英雄主义”。
七年级历史 第5页 (共6页)
材料三 美国人历史课本中描述的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打通影响欧亚大陆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的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教科书中的孔子与我们学的历史教科书对孔子认识有什么不同 (2分)
(2) 请你为材料二中美国对秦始皇的赞美词寻找两条证据(2分)
(3) 材料三中美国人是从什么角度评价汉武帝的 我们教科书又是从什么方面评价汉武帝历史地位的 (2分)
25.(6分) 辨识下面地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 按时间先后,将上述四幅地图排序。(2分) (按照序号排列)
(2)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哪两个少数民族曾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过统一政权 (2分)
(3)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时期,分裂中蕴含着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请你说出当时有利于统一的两个因素 (2分)
七年级历史 第6页 (共6页)
七年级历史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BCDAB 6—10 CDBDA 11—15 BCBCD 16—20 ABCDA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30分)
21.(6分)
(1)考古(1分)
(2)已经使用火,打猎采集,使用石头等工具(使用火1分,后面两点任写一点即可,得1分)
(3)建造房屋,定居生活;从事农业劳动。(1分)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其它言之符合史实均可)(2分)
22.(5分)
(1)战国时期割据纷争,政局动荡,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3分)
(2)东晋时期版本(1分)
(3)汉朝或东汉(1分)
23.(7分)
(1)分别是材料一和材料三(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2分)
(3)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秦二世残暴等(3分)
24.(6分)
(1)美国:法官,是法律秩序的象征;我们教材儒家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分)
(2)重视人才,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设皇帝创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等(任写两条均可)(2分)
(3)美国:促进了欧亚大陆经济文化交流角度,我国:巩固了大一统政治局面的人(2分)
25.(6分)
(1)② ③ ① ④(2分)
(2)氐族和鲜卑族(2分)
(3)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