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好题精练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好题精练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5 06:22:51

文档简介

考点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2023南昌摸底测试]下图示意我国赣南地区2008—2011年植被退化度及退化面积随坡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植被生长状况良好的坡度为(C)
A.0°—4° B.4°—12°
C.12°—26° D.26°以上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图中坡度12°—26°的地区植被退化度百分比和退化面积百分比均最低,说明该区域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故C正确。
2.坡度26°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导因素是(D)
A.气温 B.降雨 C.光照 D.土壤
【解题思路】该地位于我国赣南地区,坡度26°以上地区,随着坡变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越来越贫瘠,植被退化也越来越严重,D正确。
3.图中平坦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A)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
【解题思路】地形平坦利于当地人们开垦耕种。读图可知,该地坡度较小的地区植被退化面积百分比最大可达到60%,因此可推测该地区平坦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故A正确。
[真实情境/2024黑龙江黑河模拟]下图为某纪录片中的一帧画面,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就连高大的树冠顶也很难探出头来。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林带分布在(D)
A.河谷中 B.峡湾中
C.山谷中 D.裂谷中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蜿蜒的林带下嵌在广阔的高原上”可知,该林带分布在裂谷中。受板块张裂影响,该高原地区出现裂谷,裂谷地区由于海拔较周边地区低,且利于集水,水热条件更好,有利于森林生长,D正确;河谷、山谷两侧不一定是高原地形,A、C错误。峡湾地貌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与图中信息不符,B错误。
5.该狭长林地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C)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位于热带地区,在高原处形成热带草原,而在裂谷处出现森林,裂谷处出现森林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的水分条件更好,C正确;裂谷位于热带地区,与周边地区温度相差不大,但从图中可以看出裂谷处植被与两侧高原上的植被差异较大,因此温度不是该狭长林地发育的最主要因素,A错误;光照、土壤影响森林的生长,但与两侧高原相比,裂谷处光照、土壤条件与其差异不大,B、D错误。
[2023广东深圳调研]垂柳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落叶乔木,开花前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 ℃的日数)并达到一定的积温。研究发现,垂柳开花的积温需求量与年低温日数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年低温日数与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的关系。据此完成6—7题。
6.近几十年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增加最多的城市是(D)
A.哈尔滨 B.北京 C.济南 D.杭州
【解题思路】如下图:
7.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C)
A.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明显减少
B.年低温日数显著减少
C.积温需求量更快得到满足
D.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明显增多
【解题思路】气候变暖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东北地区冬季低温日数变化不明显,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不会大幅变化,A、D错误;如果年低温日数显著减少,那么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增加较多,开花始期反而会推迟,B错误;东北地区年低温日数多,积温需求量少,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量更快得到满足,故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C正确。
[2024福建泉州质量监测]全球变暖导致阿尔卑斯山的许多植物物种被迫迁移,林线也随之变化。研究人员对2085年的林线位置进行预测,设定不同的干湿条件,预测出甲、乙两个结果。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某地不同年份的林线位置(含预测)。据此完成8—9题。
8.该地区的自然植被中受全球变暖威胁较大的是(A)
A.高山草甸草原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高山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题思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线高度会不断上升,林线以上高山草甸草原的生长空间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A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低海拔地区,阿尔卑斯山所在区域的山麓地带没有分布,B错误;高山针叶林主要分布在该地区海拔较高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分布海拔会上升,生长空间可能会增大,C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阿尔卑斯山的北麓,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分布区域会北移,D错误。
9.研究人员在预测2085年林线时设定的条件及原因是(B)
A.甲为较干旱环境,升温幅度较小
B.乙为较干旱环境,升温幅度较大
C.甲为较湿润环境,升温幅度较大
D.乙为较湿润环境,升温幅度较小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2085年林线(乙)海拔较2085年林线(甲)高,说明2085年林线(乙)的设定条件是升温幅度较大,这与较干旱环境条件下,水的调节作用弱有关,A错误,B正确;湿润环境中,水的调节作用显著,升温幅度应该较小,林线应较低,C、D错误。考点2土壤的形成与养护
[2024贵阳摸底]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绿洲,因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大面积农田弃耕撂荒,植被发生了变化。下图示意该绿洲不同弃耕年限农田土壤水分变化(CK表示未弃耕农田)。据此完成1—2题。
1.未弃耕农田土壤含水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D)
A.降水较多 B.蒸发量小
C.下渗较少 D.灌溉量大
【解题思路】未弃耕农田位于干旱地区的绿洲,当地降水少,农民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会引水灌溉,因而未弃耕农田的土壤含水率较高,A错误、D正确。未弃耕农田与弃耕农田都处于民勤绿洲区,距离较近,气温、降水和土壤差异不大,蒸发量和地表水下渗量差异也不大,B、C错误。
2.民勤弃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
A.气候变暖 B.地下水位下降
C.植被变化 D.土壤类型变化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民勤弃耕地土壤水分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式下降,主要原因是农田弃耕后没有农作物生长,缺少植物涵养水源,土壤水分含量下降,C正确。气候变暖会导致祁连山冰雪融水量短期内增多,河流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分含量会增加,A错误。大片农田弃耕,抽取的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不一定会下降,B错误。弃耕地土壤类型变化主要是土壤水分减少,耕地荒漠化造成的,并不是土壤类型变化引起的水分减少,D错误。
[2024福州质量检测]土壤持水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重要指标,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孔隙度、有机碳含量等。土壤孔隙中直径小于0.1 mm的称为毛管孔。当土壤持水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研究者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某样地(平均海拔3 500 m)主要覆被类型浅层土壤(0—20 cm)作为研究对象,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完成3—5题。
样地 类型 孔隙度(%) 有机 碳含量 (g·kg-1) 最大持水量 (g·kg-1)
非毛管孔 毛管孔
天然林地 32.8 49.3 甲 1 464.66
沼泽化草甸 32.3 56.1 乙 2 465.4
非沼泽化草甸 17.4 47.1 丙 613.52
3.根据材料分析,甲、乙、丙的大小关系为(D)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解题思路】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某样地平均海拔3 500 m,气温较低,土壤微生物不活跃,有机质不易分解,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比较高。沼泽化草甸土壤湿度较大,土壤中氧气含量较少,土壤有机质不易氧化分解,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应最高;非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土壤中氧气含量都较多,土壤有机质易氧化分解,但天然林地产生的有机质较非沼泽化草甸多,因而天然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非沼泽化草甸高,故选D。
一题多解解答本题也可以采用逆向推理。因为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中团粒结构越好,土壤孔隙度越高。表中天然林孔隙度为32.8%+49.3%=82.1%,沼泽化草甸孔隙度为32.3%+56.1%=88.4%;非沼泽化草甸孔隙度为17.4%+47.1%=64.5%;说明沼泽化草甸有机碳含量最高,非沼泽化草甸有机碳含量最低,因此乙>甲>丙。
4.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C)
A.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非沼泽化草甸
B.天然林地、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
C.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
D.非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
【解题思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相同的前期土壤湿度和降水条件下,土壤最大持水量越大,能够涵养的水源量越大,产生径流的时间越晚。因此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沼泽化草甸产生径流的时间最晚,非沼泽化草甸产生径流的时间最早,因而产生径流的时间先后顺序是非沼泽化草甸、天然林地、沼泽化草甸,故选C。
5.天然林地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
A.分布地坡度大,砾石比重较大
B.土壤肥力较高,团粒结构良好
C.耕作活动频繁,土壤经常翻松
D.人类过度放牧,土地沙化严重
【解题思路】砾石较粗糙,粒径较大,砾石间的孔隙较大,因此土壤中的砾石比重较大时,土壤非毛管孔孔隙度较高,A正确;天然林地一般分布在坡度较大的山腰,水土流失较多,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B错误;天然林地不是耕地,土壤并不经常翻松,C错误;天然林地一般不会用于放牧,D错误。
6.[生活情境/2023广西盟校联考,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裸田)表面铺设10—15 cm厚的砂石覆盖层,种植农作物,这就是砂田。在砂田上耕作是保证农业收成的一种耕作方法。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图1示意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2为砂田景观图片。
(1)说明土壤表面覆盖砂石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覆盖砂石层增加了地表粗糙程度,可以滞留部分地表径流;(2分)增加下渗;(2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分)
【解题思路】水循环环节主要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砂石覆盖层增加了地表粗糙度,削减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砂石覆盖层还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与裸田相比,砂田的土壤温度更高,说明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白天,砂石覆盖层升温更快,并不断将热量传递给土壤;(2分)而砂田土壤含水量更高,夜晚散热缓慢,能较好地维持土壤温度;(2分)砂石覆盖层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避免土壤因水分蒸发而消耗过多热量。(2分)
【解题思路】砂石覆盖层比热容较小,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后升温较快,并将热量传递给土壤。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砂石覆盖层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少了土壤热量消耗。砂田表层土壤含水量较大,比热容较大,夜晚降温较慢,能够较好地维持土壤温度。
(3)砂田具有防止土壤盐渍化的作用,说明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砂田可以滞留部分地表径流,增加了土壤水分的下渗,进而促进表层土壤盐分下移;(3分)砂石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盐分向土壤表层的聚集量减少。(3分)
【解题思路】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的运动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砂田能够在降雨后减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从而增加土壤水分下渗,淋溶土壤中的盐分,降低表层土壤的含盐量;由于有砂石层覆盖,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因毛细作用上行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聚集量随之减少。
(4)说出砂田作物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砂田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大昼夜温差;(2分)改善作物生长条件。(2分)
【解题思路】铺设砂石后土壤水分蒸发减少,降水时下渗增多,土壤中的水分增加,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砂石的比热容小,覆盖砂石可以增大昼夜温差,作物的有机质积累增多,因此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考点3整体性
[角度创新/2023浙江联考]江苏盐城海岸潮间带宽广,分布有碱蓬滩、芦苇滩、互花米草滩和光滩等土地利用类型。互花米草是20世纪80年代从北美引入的耐盐、耐淹、高植株、高密度植物,消灭或驱离了绝大多数本土生物;光滩是鸟类主要的栖息和觅食场所。下图示意2002—2012年该地沿海潮间带土地利用类型及高程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互花米草滩的变化会(C)
A.丰富生物多样性
B.减轻潮间带的水污染
C.减弱风暴潮侵蚀
D.减少旱涝灾害频次
2.芦苇滩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A)
①潮间带高程增加,阻挡海盐输入②降水淋洗盐分,水域环境改善③碱蓬滩面积减小,空气湿度下降④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2023河北开学联考]降雪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积累,形成积雪,气象因子是影响积雪日数(一年中存在积雪覆盖的日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图示意横断山区部分气象因子与不同积雪日数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风速对横断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积雪日数的差异影响较大;近年来,该地区积雪日数呈缩短趋势。据此完成3—5题。
3.随积雪日数增加,相关性呈现增加趋势的气象因子有(C)
①降水②风速③气温④湿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由图可以看出,降水、湿度随积雪日数增加,相关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①④错误。风速和气温随积雪日数增加,相关性呈现增加趋势,②③正确。选C。
4.推测近年来横断山区气候最可能的变化趋势是(B)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解题思路】本题无法直接从题图中得出结论,可以进行“图文转换”,再依据转换后的信息进行解答。具体分析如下:
5.风速对横断山区迎风坡和背风坡积雪日数的影响可能表现为(A)
①迎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正相关
②迎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负相关
③背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负相关
④背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正相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迎风坡降水丰富,风速增加时,气流将水分传递到高空,导致降雪、积雪增加,故迎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正相关,①正确、②错误。背风坡气流下沉,通常产生焚风效应,湿度减小、温度升高,导致降雪、积雪减少,故背风坡风速与积雪日数呈负相关,③正确、④错误。选A。
[2023合肥二模]冻土活动层是指覆盖于多年冻土之上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近年来,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针叶林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但不同区域增速存在差异。研究发现该区域针叶林的生长旺季,降水增加会导致其长势变缓;纬度越高,冻土活动层厚度越薄,针叶林根系发育受限制更多,而气候变化会改变这种限制。据此完成6—7题。
6.在针叶林生长旺季,该区域降水增加导致其长势变缓的主要原因是(C)
A.针叶林冠下光照显著减弱
B.环境温度大幅下降
C.冻土活动层底部积水过多
D.区域洪涝灾害猛增
【解题思路】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大多为浅根系,当生长季节降水量增大时,水分在冻土活动层积蓄,很可能导致植被根系被浸没,根系进行无氧呼吸,从而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长势变缓,C正确;生长季节(夏季)降水增加,太阳辐射会减少,针叶林冠上光照变化明显,但冠下光照变化不大,环境温度也不会“大幅下降”,降水增加不会使洪涝灾害“猛增”,A、B、D错误。
7.近年来,东北多年冻土区针叶林植被覆盖率增速(A)
A.自北向南减慢 B.自北向南加快
C.自东向西减慢 D.自东向西加快
【解题思路】纬度越高,冻土活动层越薄,针叶林扎根生长困难,长势差,覆盖率低;南侧冻土活动层厚,对针叶林生长影响较小。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活动层变厚,冻土对北部针叶林制约作用减弱,北部针叶林长势变好更明显,覆盖率增加快。选A。综合训练
[2023石家庄检测]西伯利亚五针松是阿尔泰山北方森林的建群种之一。我国科学家对阿尔泰山中段南坡研究区内优势树种为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发现当地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影响更大。下图示意研究区某国家气象站1958—201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3月平均气温升高对西伯利亚五针松生长的影响是(C)
A.利于林下枯枝落叶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B.利于增加空气湿度,增强树木抗旱能力
C.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冻,加快树木恢复生长
D.利于增大昼夜温差,使树木积累更多有机质
【解题思路】研究区位于阿尔泰山中段南坡,冬季树木停止生长,3月平均气温升高,利于融雪和土壤解冻,可为树木提供更多水源,加快树木恢复生长,C正确;由图可知,3月份气温升高但平均气温仍在0 ℃以下,林下枯枝落叶分解缓慢,A错误;3月当地降水较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剧,空气湿度降低,B错误;平均气温升高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D错误。
2.西伯利亚五针松受竞争树影响最大的阶段是(A)
A幼龄林时期 B.中龄林时期
C.成熟林时期 D.过熟林时期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西伯利亚五针松的树木径向生长与当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受到竞争树粗细的影响更大。幼龄林时期的西伯利亚五针松较矮小,其生长受周围竞争树的影响较大,竞争树粗壮高大会使幼龄林得到的光照减少,进而影响幼龄林的生长,A正确;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时期的西伯利亚五针松已经有了一定的生长空间,因此受竞争树的影响较小,B、C、D错误。
[2024江西九校联考]公路、铁路等建成后,要对施工后的道路两侧坡面进行工程加固,再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来减少水土流失。某研究小组于2009年4月构建了成渝高速永川段试验区,在试验区内分别构建了草本、灌木、乔木、草—灌—乔混合四种初始乡土植被类型,并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下图示意试验期间不同初始植被配置所在边坡的产沙模数的变化差异,模数越大,产沙量越大。据此完成3—4题。
3.在植被恢复初期,草本型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最明显,其原因是(C)
A.草本植物适应性强、生长快
B.早期种植草本,物种多样性显著
C.草本能快速固定表土
D.草本对强降水缓冲作用显著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植被恢复初期,草本型植被产沙模数最小,说明产沙量小,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根系密集,固定表土作用强,C正确。草本植物适应性强,但受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生长有快也有慢,A错误。早期种植草本,植物种类单一,物种多样性并不显著,B错误。草本植被矮小,对强降水缓冲作用小,D错误。
4.下列因素中对混合型植被在后期保持水土能力强影响较小的是(C)
A.突出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的生态环境
B.垂直分层结构对雨水的拦截、缓冲作用
C.枯枝落叶对土壤的发育和保护作用
D.乔木、草本、灌木纵横交错根系的固土作用
【解题思路】后期混合型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形成,物种多样性突出,生态环境稳定,保持水土能力强,A不符合题意;混合型植被在后期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其对雨水有拦截、缓冲作用,有助于保持水土,B不符合题意;后期各种植被恢复较好,植被茂盛,保持水土能力强,但枯枝落叶容易腐烂,保持水土的作用较小,C符合题意;乔木、草本、灌木的根系纵横交错,固土作用强,有利于保持水土,D不符合题意。
[新情境/2023海南模拟]我国南沙多数珊瑚岛屿土壤以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经过积盐脱盐、生物积累、淋溶作用形成。某研究团队对南沙新建岛屿上不同类型珊瑚砂土壤进行研究发现:纯海洋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的酸碱度比较接近,但是与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pH在7.0—7.5)相比有一定差异。下图示意研究样品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此完成5—7题。
5.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pH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C)
A.成土母质差异 B.水热条件不同
C.植被改良土壤 D.地形差异
【解题思路】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pH存在差异主要由于植被覆盖率不同,植被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C正确;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和无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都以珊瑚和贝壳碎屑为母质,成土母质的差异小,A错误;南沙新建岛屿水热条件差异小,B错误;地形对土壤的酸碱度影响小,D错误。
6.推测图中S3的有机质含量低于S4的原因为(B)
①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②没有植物载体,有机质来源少③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易被雨水淋溶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明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新建岛屿珊瑚砂土壤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①正确;S3为有植被覆盖珊瑚砂土壤,其上有植被覆盖,②错误;南沙珊瑚岛上水热条件充足,年降水量丰富,珊瑚砂土壤黏粒含量低、质地疏松,有机质等易被雨水淋溶,③正确;S3和S4所在区域的水热条件差异不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差不大,④错误。故选B。
7.为了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下比较有效的措施是(C)
A.平整土地,改变地形地势
B.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C.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
D.岛上种果树并在果园中养畜禽
【解题思路】据上题分析可知,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外源有机质的输入,所以提高南沙新建岛屿上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有效措施是补充外源有机质,改良土壤,C正确。
[2023河北张家口二模]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与物种的多样性呈正相关。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物种多样性降低;若种间竞争减弱,则物种多样性升高。图1示意黄土高原植被带分布,图2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据此完成8—10题。
8.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地(C)
A.纬度跨度大
B.相对高度大
C.干湿度差异大
D.土壤类型多样
【解题思路】黄土高原地处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地带,干湿度差异大,形成了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多种植被带,C正确;由图示信息可知,黄土高原植被带的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而不是南北走向,因此黄土高原植被带的差异并非纬度地带性的表现,也不是垂直地带性的表现,与纬度跨度大和相对高度大相关性小,A、B错误;黄土高原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不同植被带的土壤类型差别不大,D错误。选C。
9.与森林草原带相比,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程度的主要成因是(B)
A.植物多样性更好
B.植物物种竞争强
C.植物生物量更多
D.植物物种差异小
【解题思路】由统计图可知,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低于森林草原带,说明森林带中草地群落多样性较低或者种间竞争较强。选B。
10.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B)
A.森林带 B.森林草原带
C.草原带 D.草原荒漠带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森林草原带中的草地群落稳定性(即抵抗干扰的能力)最强,随着气候变干,森林带可能向森林草原带演替,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的草地群落稳定性最可能增强,B正确。
11.[角度创新/2023湖南岳阳二模,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半干旱草原中,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是长期放牧的影响,灌丛在草原分布的密度增加,形成草原灌丛化现象,如图所示。
材料二在半干旱草原中,灌丛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土壤湿度和小气候,使灌丛附近形成比周围地表更肥沃的土壤。这种灌丛聚集土壤养分的现象,被称为“沃岛效应”。受灌丛化草原和“沃岛效应”的影响,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加剧了草原的沙漠化。
(1)试分析草原灌丛化现象过程中灌丛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下降,导致根系分布较浅的植被(尤其是草本植被)竞争力下降,灌丛逐渐占据优势;(2分)过度放牧会降低植被覆盖率、增加地表蒸发量,进而导致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下降;(2分)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使地下水位下降,使根深植被占据优势;(2分)牲畜的选择性采食使得部分灌丛获得竞争优势。(2分)
【解题思路】半干旱草原的主要植被是草本和灌丛,在草原灌丛化现象中,灌丛获得竞争优势,说明草本植被出现退化。半干旱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草本植被根系较浅,灌丛植被根系较深。由材料可知,草原灌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从这两大方面展开分析即可。
(2)试解释灌丛引起“沃岛效应”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灌丛根系较发达,能够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2分)灌丛较高大的形态能够捕捉大气中的养分,并使之随降水聚集在其下的土壤中;(2分)灌丛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动物的排泄物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2分)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沃岛效应”主要指的是灌丛聚集土壤养分的现象。灌丛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深层土壤中的养分;灌丛较为高大的形态可以捕捉大气中的养分,并使之随降水聚集在其下的土壤中;灌丛较高大,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多,可为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场所,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3)说明“沃岛效应”与草原荒漠化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 “沃岛效应”加速土壤中水、肥的消耗,加速土壤退化;(2分)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使草原进一步演化为荒漠。(2分)
【解题思路】“沃岛效应”加剧了草原荒漠化,即引发了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原因可从土壤中的水分、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角度进行分析。灌丛增多会加剧土壤中水、肥的消耗,加剧周边地区土壤退化;由于草本植物减少,灌丛增多,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考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角度创新/2023河南焦作测试]研究人员以中国亚热带地区4个阔叶林样地内的木本被子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温带和热带分布型属植物叶习性和生长型的差异(下表),并得出“温带、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生长型组成比例差异主要受光照影响”等结论。据此完成1—2题。
样地一 样地二 样地三 样地四
叶习性 (落叶阔叶/ 常绿阔叶) 温带分布型 41/31 6/16 6/18 8/21
热带分布型 11/46 18/67 27/142 22/90
生长型(灌 木/乔木) 温带分布型 25/46 7/15 13/11 9/20
热带分布型 36/21 41/44 70/99 50/62
注:表中“/”两侧数字代表物种数量。
1.4个样地中,纬度最低的是(C)
A.样地一 B.样地二
C.样地三 D.样地四
【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设问与材料的本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及题意可知,样地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物种数量越多。第二步,分析表中数据,具体如下:
2.温带、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生长型组成比例差异的主要成因是随纬度升高(B)
A.昼长变短导致光照减少
B.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导致林下太阳辐射减少
C.降水减少导致蒸发量增加
D.湿度减小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解题思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样地一纬度最高,样地三纬度最低;读表可知,植物生长型组成中灌木占比样地一大于样地三;由材料可知,植物生长型组成比例差异主要受光照影响。随着纬度升高,正午太阳高度减小,林下太阳辐射减少,适宜灌木生长,B正确;随着纬度升高,冬半年昼长变短,夏半年昼长变长,A错误;随着纬度升高,热量减少,蒸发量减小,C错误;湿度对太阳辐射影响小,D不选。
[2023湖南衡阳模拟]泰加林的主要树种是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密林里树木拥挤,树冠呈塔形,树叶呈针状且表面有蜡质。泰加林分布纬度较高,亚欧大陆自西向东,泰加林逐渐由暗针叶林变为明亮针叶林。下图示意泰加林带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泰加林树冠呈塔形有利于(D)
A.防风 B.保暖
C.保湿 D.防积雪
【解题思路】泰加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塔形树冠表面坡度大,利于积雪滑落,D正确;泰加林里树木拥挤是为了防风、保暖,A、B错误;树叶呈针状且表面有蜡质,可减少蒸腾起保湿作用,C错误。
4.泰加林(A)
A.北界即地球森林带的北界
B.林中物种繁多,层次复杂
C.南界即地球草原带的北界
D.分布区气候温和,土壤贫瘠
【解题思路】读图可知,泰加林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其北部为苔原带,即泰加林的北界为地球森林带的北界,A正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因此物种较少,层次简单,B错误;泰加林的南界并不是地球草原带的北界,C错误;泰加林分布地区气候寒冷,D错误。
5.与热带雨林相比,泰加林枯枝落叶量少但落叶层却较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A.气温 B.地形
C.水文 D.降水
【解题思路】泰加林分布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漫长,枯枝落叶腐烂后被微生物分解过程缓慢,因此枯枝落叶长期积累下来使得落叶层较厚,A正确;泰加林落叶层较厚与地形、水文关系较小,B、C错误;泰加林分布区并不是干旱地区,因此落叶层较厚与降水关联性较小,D错误。
[2023山东日照模拟]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E→J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说法正确的是(A)
a.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乙图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E地到J地,经度发生变化
d.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a、b B.c、d
C.b、c D.a、d
【解题思路】甲图E→J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7.如果我国某地水热状况与H地和④地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B)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H地的≥10 ℃年积温在4 000 ℃左右,④地的年降水量在 600 mm 左右。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在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考点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3成都摸底]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南坡的植被类型及主要农产品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可能位于(D)
A.武夷山区 B.台湾岛
C.南岭地区 D.横断山区
【解题思路】武夷山和南岭主要位于亚热带地区,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C错误;青稞、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台湾岛几乎没有分布,B错误、D正确。
2.该地可能位于(C)
A.四川省 B.台湾省 C.云南省 D.江西省
【解题思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区,B、D错误;该地山麓有热带雨林分布,因而不可能位于属于亚热带地区的四川省,而应位于云南省,A错误、C正确。
3.图中甲代表的植被类型是(B)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草原 D.荒漠
【解题思路】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判断甲应为常绿林,C、D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我国位于大陆东岸,A错误、B正确。
[2023北京丰台区二模]下图示意我国西部甲、乙两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山地(C)
A.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基带水热条件好
C.乙山北坡较南坡水分条件好,雪线低
D.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解题思路】由图文信息可知,甲、乙两山地位于我国西部,甲位于95° E,海拔近8 000 m,且南坡基带为热带季雨林带;乙位于80° E,海拔超过7 000 m,南、北坡基带分别为温带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因此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乙位于天山山脉,甲位于乙的东南方,A、B错。读图可知,乙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说明北坡降水较多,较南坡水分条件好,C对。自然带的界线较稳定,不随季节变化而移动,D错。选C。
5.乙山地中,①表示的自然带是(C)
A.山地荒漠带 B.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解题思路】由乙山北坡自然带谱可知,从山麓至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故植被状况应先变好再变差。乙山北坡从山麓至山顶自然带呈现“草原带→草甸带→①→草甸带……”的变化,因此①自然带的生物量应大于草甸带,排除A。①自然带位于与基带相隔一个自然带的高处,不会出现温带阔叶林带,排除B、D。选C。
[角度创新/2023山东新高考联合模拟]针茅为多年生禾草,有发达的须状根系,具有耐牲畜践踏的特点,能忍受大气和土壤的长期干旱。针茅春季萌发稍晚,冬季枯草保存良好,放牧利用时间较长,且再生性强。下图为天山山脉某山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在该山地垂直带谱中,针茅集中分布在(B)
A.1 B.2 C.3 D.4
【解题思路】由材料中针茅的生长习性可知,针茅应分布于山地草原带。结合所学可知,1(基带)应为温带荒漠带,2应为山地草原带,3应为亚高山草甸带,4应为高山草甸带,B正确。
7.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针茅年净生产量(净生产量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减去消耗后的有机物质量)的变化是(C)
A.逐渐上升 B.逐渐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解题思路】由于针茅具有耐牲畜践踏、再生性强的特点,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针茅的覆盖率在短期内会增加,其他草类会减少,从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草原生态系统恶化,最终导致草场退化,针茅的覆盖率降低。结合净生产量的概念可知,针茅净生产量先上升后下降,C正确。
[2023南京一模]下图为我国某一区域三座山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三座山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A)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甲、丙
【解题思路】图示三座山峰中,甲山峰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海拔最高;乙山峰的针阔叶混交林分布海拔次之;丙山峰的针阔叶混交林(蒙古栎为落叶阔叶树,兴安落叶松为针叶树)分布海拔最低。根据山地某一垂直自然带(如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呈现随纬度增加海拔降低的规律可判断,三座山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甲、乙、丙,故选A。
9.推测偃松的植被特征为(C)
A.树干粗壮
B.冬季落叶
C.枝干匍匐
D.叶面较宽
【解题思路】图示三座山峰的偃松林皆分布在山顶附近,山顶附近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差,植物生长缓慢,不会有粗壮的树干,A错误;偃松冬季并不落叶,B错误;山顶风力较大,植物为适应强风环境而出现枝干匍匐地面生长的现象,C正确;松树为针叶树,不会有较宽叶面,D错误。考点3地方性分异规律
[生活情境/2024河北秦皇岛摸底]廷吉尔绿洲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北边缘,属于河谷绿洲,由发源于阿特拉斯山的托德拉河滋养。登上廷吉尔西北高地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廷吉尔绿洲的风光,视野尽头是无垠的戈壁荒漠(见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图中聚落(C)
A.屋顶陡排水好
B.内部街道绿树成荫
C.呈条带状分布
D.房屋间距较大
【解题思路】廷吉尔绿洲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北边缘,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屋顶坡缓或为平顶,A错误;廷吉尔绿洲为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极其珍贵,内部街道绿树成荫会消耗大量水资源,B错误;廷吉尔绿洲属于河谷绿洲,受水源制约,聚落主要沿着河流两岸发展,应呈条带状分布,C正确;当地位于沙漠中的绿洲地区,适合生存的土地有限,聚落分布较密集,房屋间距应较小,D错误。故选C。
2.图示自然景观的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D)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题思路】该绿洲位于撒哈拉沙漠西北边缘,由于托德拉河流经该地区,为该地区带来了水源,从而形成带状绿洲,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D。
[2024江苏扬州调研]我国东南地区湿润环境下的丹霞地貌区海拔为300—400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山体往往具有强烈的离散性,四壁陡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山峰和被悬崖围闭的沟谷。下图为我国东南地区某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和某山块植被生长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堡状山块阴坡和阳坡同一环带的植被覆盖情况可能为(D)
A.阳坡光照条件比阴坡好,植被较茂密
B.阳坡降水比阴坡少,植被较稀疏
C.阴坡光照条件比阳坡差,植被较稀疏
D.阴坡水分条件比阳坡好,植被较茂密
【解题思路】堡状山块山顶较平缓,有一定厚度的土层,山顶中间部位土层较厚,越往边缘土层越薄,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减小。土壤和水分条件的变化,使植被在山顶边缘呈环状分布。堡状山块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小,因而植被稀疏,A错误;阴坡光照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比阳坡好,植被相对茂密,C错误、D正确;山顶附近不同坡向降水差异不大,B错误。选D。
4.图中从甲到乙植被类型的变化反映了(A)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甲位于被悬崖围闭的沟谷,乙位于堡状山块的山顶,该地丹霞地貌区海拔较低、相对高度较小,从甲到乙植被的垂直地域分异并不明显,排除C。山顶不同部位由于土壤和水分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呈环状分布;被悬崖围闭的沟谷,水热条件、土壤肥力等较好,发育典型地带性植被,从甲到乙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A正确,排除B、D。选A。
5.[2023河北邯郸一模,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南美洲西北部,境内某山地2 000 m以下的自然植被在东坡和西坡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呈水平状态依次更替,2 000 m以上东坡和西坡植被分布有所差异。如图示意哥伦比亚赤道附近某山地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中山地顶部有降雪现象,但没有永久性冰雪带。
(1)简析西坡林线(高山森林分布上限)高于东坡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西坡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太阳辐射强,地温、气温高,森林带上延;(3分)东坡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地温、气温较低。(3分)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2)该山地山顶有降雪现象,但没有雪线分布,请说明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冬季山顶附近气温低于0 ℃,有降雪现象;(2分)夏季山顶最低气温高于0 ℃,积雪融化,难以形成永久积雪带。(2分)
【解题思路】本题适合用“执果索因”的思路分析:
(3)指出东坡海拔1 000—2 000 m和3 500 m以上的草地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参考答案】 类型:1 000—2 000 m是热带稀树草原;(1分)3 500 m以上是高山草甸。(1分)
依据:1 000—2 000 m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量较雨林有所减少;(2分)3 500 m以上海拔较高,气温偏低,蒸发弱,湿度较大。(2分)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综合训练
[2023四川宜宾一模]下图为我国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调查,在该山北坡,山地草甸比山地草原植株密度更大。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山地自然带分布发生了变化,其中山地草甸带与针叶林带过渡带的草类植株密度减小。据此完成1—3题。
1.在该山北坡,山地草甸比山地草原植株密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是(D)
A.蒸发量更大 B.热量条件更好
C.昼夜温差更大 D.水分条件更好
【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到天山北坡山腰处降水量明显更大,北坡山腰附近有针叶林带分布;天山北坡位于山地迎风坡,其山腰处降水比山麓更多,水分条件更好,其植株密度较大,D正确。
2.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山山地草甸带(A)
A.上下界线整体上升
B.上下界线整体下降
C.上界上升,下界下降
D.上界下降,下界上升
【解题思路】植被带界线受山地气温影响显著,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草甸带之下的草原带或针叶林带,其界线会向上移动,故山地草甸带的下界会向上移动,B、C错误。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同海拔处气温升高,山地草甸带分布上界也会上移,A正确,D错误。
3.导致该山山地草甸带与针叶林带过渡带草类植株密度减小的直接原因是(C)
A.风速减小
B.湿度减小
C.光照减少
D.降水减少
【解题思路】由材料可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草甸带与针叶林带过渡带的草类植株密度减小,主要是因为针叶林带上界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其过渡地带森林逐渐增多,随着森林植被增多,光照被大量遮挡,到达地面的阳光减少,使得草类植株密度有明显减小趋势,C正确。
[角度创新/2023山东泰安二模]新疆乌恰康苏地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少,年平均蒸发量巨大。下图示意新疆乌恰康苏地区地形剖面与植被垂直分布,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不同。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图中四类草地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D)
A.草地Ⅰ B.草地Ⅱ
C.草地Ⅲ D.草地Ⅳ
【解题思路】图示区域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因此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图中四类草地位于同一坡向,水分条件的差异取决于坡度、岩层、土壤,草地Ⅳ所在地区靠近河谷,坡度较小,土层较厚,因此土壤含水量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选D。
5.图中M处附近出现荒漠区,其主要原因是(C)
A.气温高,蒸发旺盛
B.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少
C.坡度大,地表水缺乏
D.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细
【解题思路】由上题可知,当地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地形剖面图可知M地坡度较大,地表径流速度快,地表水缺乏,因此M处附近出现了荒漠区,C正确;图中M处海拔较高,气温并不高,A错误;图中地区年降水量都少,因此降水量少不是M处附近出现荒漠区的原因,B错误;M处的岩石与草地Ⅰ处的岩石类型一致,因此土壤并不是M处附近出现荒漠区的原因,D错误。选C。
6.下列四地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是(D)
A.草地Ⅲ
B.草地Ⅳ
C.人工防风林
D.农田区
【解题思路】土壤盐渍化是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土壤表层的过程,故盐渍化程度与地下水位和蒸发有关。该区域整体蒸发旺盛,农田区较其他区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且灌溉也会进一步使地下水位升高,因此农田区的土壤盐渍化程度最严重。选D。
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冰雪消融影响显著。下表示意1961—2012年天山冰雪面积随海拔升高的累计退缩率。调查发现,与4 000—5 000米相比,天山海拔5 000米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较高,但冰雪面积较小;5 000米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夏季高于冬季。据此完成7—8题。
海拔/米 ﹤3 000 3 000—4 000 4 000—5 000 ≥5 000
累计退缩率/% 2.35 3.06 3.40 3.42
7.表中数据表明,随海拔升高,天山冰雪退缩速度变化表现为(B)
A.慢→快
B.快→慢
C.快→慢→快
D.慢→快→慢
【解题思路】结合表中数值分析如下:
8.天山5 000米及以上区域冰雪覆盖率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夏季(B)
A.植被覆盖度高
B.降雪较多
C.风力较大
D.融雪量较小
【解题思路】天山海拔5 000米及以上地区冰雪覆盖率夏季高于冬季,是因为夏季水汽充足,高海拔地区降水量大,B对;海拔5 000米及以上地区植被覆盖度应很低,植被对冰雪覆盖率的影响较小,A错;与夏季相比,天山冬季风力较大,C错;天山夏季融雪量大于冬季,D错。选B。
[2023福建泉州期末]研究发现,南极部分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其中约三分之二的绿藻爆发点分布在南极半岛周围低洼的小岛上。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推测影响南极地区绿藻分布的主要因素有(C)
A.光照和土壤
B.岩石和地形
C.气温和液态水
D.风力和液态水
【解题思路】绿藻难以从冰块中获得水源,必须有液态水,南极半岛纬度相对较低,当气温高于0 ℃时,冰层表层会融化,为绿藻提供生存所需的液态水。
10.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下列关于“不确定”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
①绿藻生长可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②绿藻生长可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③绿藻可使白天气温更高,夜间气温更低
④绿藻可以减少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绿藻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小,从而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气温降低;绿藻的反射率比冰雪地面低,会让地表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因此绿藻对南极地区气温升降的影响,目前尚不确定,①④符合题意;由前面分析可知,绿藻生长不会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不会导致夜间气温更低,②③不符合题意。
11.近年来,图示南极半岛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可能会导致绿藻爆发点(C)
A.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减小
B.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增加
C.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分布面积增加
D.数量先减少后增多,分布面积减小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如下:
12.[新角度/2023广东深圳第二次调研,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被演替是指裸地上植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在800多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山上大量的原始植被被烧毁,导致植被重新演替。研究表明,火山灰是长白山植被演替滞后的主要原因,长白山北坡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现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东坡植被演替开始较晚。图1示意目前长白山北坡、东坡的植被带分布,图2示意长白山亚高山区(海拔2 000—2 200米)的植被演替模式。
(1)据图描述长白山东坡和北坡植被带的垂直分布差异。(6分)
【参考答案】 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3分)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3分)
【解题思路】根据目前长白山北坡、东坡的植被带分布图可知,北坡从下到上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植被带数量多,分布复杂;东坡从下到上为针叶林、苔原,植被带较单一,数量较少。
(2)火山喷发后造成长白山北坡和东坡植被演替出现差异,推测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北坡的火山灰少,更快被侵蚀掉,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2分)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2分)
【解题思路】火山灰是长白山植被演替滞后的主要原因,长白山北坡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东坡植被演替开始较晚,说明北坡火山灰较少,很快被侵蚀完,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早开始更替;而东坡目前还有火山灰覆盖,正处于被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较晚开始更替。
(3)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推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参考答案】 变化方向:岳桦林分布上界向上移动。(2分)
依据:根据亚高山植被演替模式可知,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的火山灰少,土地基础稳定,应以苔原或森林为主;(2分)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分布上界应向上移动。(2分)
【解题思路】根据长白山亚高山区植被演替模式图可知,在土地基础不稳定的情况下,植被演替过程为从地衣到苔原演替,最后在土地基础稳定的情况下形成森林。北坡的亚高山地区火山灰较少,土地基础稳定,目前以苔原为主;而苔原最终会演变成森林。根据植被垂直分布图可知,北坡亚高山区的苔原会演变成岳桦林,所以岳桦林分布上界应向上移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