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 16 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初期,周人将天命与“德”相结合,强调要维系天命,就必须“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这反映了
A.民本观念的萌发 B.华夏认同的产生
C.天命内涵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兴起
2.战国时期,官吏每年需将自己主管范围内的各种预算数字,如垦田、赋税、户口、仓储数字等写成文券上报君主,到年终持实际完成数字前去报核,如成绩不佳,君主即可当场将他收玺免职。这一做法旨在
A.发展小农经济 B.提高行政效率 C.助推变法运动 D.进行思想解放
3.图1 为山东兰陵(原苍山县)城前村元嘉元年(151 年)墓画像上的“胡使弩”拓片。由此推断,这一拓片
A.体现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频繁 B.展现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场景
C.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功能
4.《魏书·崔浩传》载:“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后来,孝文帝下诏:“长弟咸阳王禧可娉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可娉故中散代郡穆明乐女……”。这一调整说明,孝文帝改革
A.打击了中原的世家大族 B.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 D.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
5.图2 为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这反映了,当时
注:1.本图以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章二年(669) 唐时期全图为底图。
2.进士籍贯所属州县行政区划以总章二年(669) 谭图所标为准。
A.黄河流域经济略占优势 B.科举制推动各阶层流动
C.北方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D.地理环境决定进士分布
6.金朝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勃堇征兵,凡步骑之杖糗皆取备焉。金太祖二年,初命诸路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这一制度的完善体现出当时金朝
A.君主专制加强 B.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C.治世局面出现 D.借鉴中原先进做法
7.有学者提出,某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白话文或浅显的语体文面向大众的文艺作品,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产生了多民族作家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指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杂剧 D.明小说
8.图3为四川彭山江口遗址出土各年号清代钱币数量折线图,由此可知
A.钱币的发行量受政局影响 B.改土归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C.西方列强侵略深入到内地 D. 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9.奕 上奏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认为,如果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因此他们主张
A.开眼看世界 B.创办军事工业 C.兴办民用工业 D.开办新式学校
10.清光绪帝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以此改变国内不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以往的工商业政策也大加批评,说“无事不由官总其成,官有权、商无权”。这说明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
C.洋务新政推行受阻 D.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11.1920 年陈衡哲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她曾在一篇英文杂文中谈到:“现代中国女人不仅仅是一个西化了的人,而且是一个既利用现代世界提供的种种机会发展人格、又从她的祖先那继承了独特印记的女人。”这说明她
A.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期望中国民众人格独立
C.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D.文学创作方面融贯中西
12.下列选项中,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表1:一场战争的两种视角
军事口号 政治倾向 社会思潮
《北洋画报》的“南征”视角 “赤”与“反赤” 以武安国 求新反旧
《良友》的“北伐”视角 “革命”与“反革命” 文武合流 “普遍参与”的现代社会
A.不同史料对战争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战争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战争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战争描述有所侧重
13.1927 年8 月 18 日,湖南省委在讨论某次起义计划时,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个团兵力,这个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毛泽东这一说法意在
A.积极宣传开展工农运动 B.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思想
C.结合实际践行士兵运动 D.开辟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14.这一战役,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使蒋匪的江南防线无法组成,还有利于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该战役
A.推翻了国民党大陆统治 B.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C.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解放了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5.20世纪30年代农村俱乐部在“苏区”出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区吸纳“苏区”的经验,率先推动俱乐部建设。1956年,《人民日报》刊出专题社论,将农村俱乐部建设提升至农村文化工作的核心。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施 B.确保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6.毛泽东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准备开拓对外经济工作 B.继续坚持“一边倒”的政策
C.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其中第 17 题 16 分,第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12 分,共52 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在成都设茶场司,在熙河设买马司,分别管理买卖川蜀茶叶、交易番区马匹事宜。……川陕甘一带人口稠密、村镇密布,有大道,有捷径,道路呈网状分布。官府在四川至熙河道路的沿途“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或差发厢兵,或招募苦力,充当脚夫运输茶叶。同时官府以盐引之法鼓励川商参与茶运。通过茶马贸易昔日以军政用途为主的唐蕃古道蜕变为商贸繁荣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张洁《茶马古道线路兴替:基于官办茶马贸易的考查》
材料二 明初,政府在“以茶驭番”方针指导下,从茶叶的产销到马匹的交易管理都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管理体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官营体制内难以克服的弊端,茶马贸易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于是弘治三年,明廷出台“召商中茶”政策,“令陕西巡抚布政使司出榜招商中,给引赴巡茶御史处挂号,于产茶地方收买茶斤,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分之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允许商人参与茶马贸易活动。
——摘编自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发展茶马贸易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明代茶马贸易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的茶马贸易。(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桐城县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文物之邦”,具有深厚的人文沃土。而麻溪姚氏则“代有名贤、学问、文章、道义、宦绩,渊源有自”,积累了家族丰富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姚莹出生时家境已衰落,因此早年生活磨难多多。6岁入学,师从方兰荪先生。8岁起,师从族兄姚维藩,姚维藩曾从姚鼐受古文学,且具经世致用思想。姚莹母亲口授《诗》、《礼》二经,还经常讲述里中和姚氏先人史事懿行,引导其兄弟励志,以不坠“先业”。14岁的姚莹“已好为诗歌”。“束发之初,即思慕古”,泛览汉魏至当代作者著述,“诵古人之言,求古人之义”,而“略知为人”。
——摘编自施立业《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姚莹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姚莹担任台湾道,领导台湾人民击败英国的进攻。他在鸦片战争前就开始搜集外国书籍。鸦片战争后,更注意寻求抵抗外国侵略的办法。他认为:要雪中国之耻,首先需要知道敌人的虚实。书生眼光短浅,不勤远略,对海外夷势夷情,平日不肯讲求,一旦外国猝然来攻,惊若鬼神。这种拘迂之见,误尽天下国家大事。他对英、法、俄等国的情况,印度、尼泊尔入藏的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英国在吞并印度之后,早已蓄谋窥伺中国的西藏,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地区的防务。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少年姚莹人格形成的有利因素,并说明其所起的浸润作用。(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姚莹挽救危局的应对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期间,晋绥边区为打破日伪顽的经济封锁,保障军民物资供应,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经营模式上鼓励采用公营、合营和私营等多种形式。为了鼓励和扶植工业经济,边区政府通过发放贷款和实施减免营业税等形式来促进边区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边区政府出台了保障工人权益和优待技术人员的政策,并在边区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热潮。通过多措并举推进了工业经济建设,使边区的军工业、采矿业、纺织业等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徐建平,韩雨楼《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作及历史贡献》
注:顽:指顽固执行反共政策的国民党军队。
(1)据材料,概括边区政府为推进晋绥边区工业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晋绥边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B A D C A B B A C C C B A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6分)
措施:设置管理机构;设立公文传递机构(递铺);派遣军队;招募苦力;以盐引之法鼓励私商参与运茶。(3分,任意3点3分)
背景: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汉藏民族的交融等。(3分,任意3点3分)
变化:形成严密管理体系;茶马贸易受到较大冲击;政府招商政策更加优惠。(3分,任意3点3分)
原因:内陆边疆治理的需要;政府指导方针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官营体制的弊端;传统贸易遇到困难等。(任意3点3分)
评价:促进茶马古道商贸的繁荣;促进汉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边疆地区治理与社会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4分,任意4点4分)
(12分)
有利因素:乡土人文环境的滋润;家族精神财富的激励;早期生活经历的锤炼;长辈们示范的引领和激励;母亲的教导;自身的勤奋和努力等。(4分,任意4点4分)
浸润作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勤奋进取的意识;爱好学习的习惯;爱国救亡的使命感等。(2分,任意2点2分)
应对之道:率领人民进行抵抗;搜集外国书籍(研究了解西方);通晓夷势夷情;全面深入探讨西方国家;加强海疆边疆防务。(3分,任意3点3分)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鸦片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加深;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统治阶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开世界等。(3分,任意3点3分)
(12分)
(1)措施:制定和出台系列政策法规;采用多种经营模式;发放贷款;减免营业税;出台保障工人和技术人员政策;掀起生产竞赛热潮等。(4分,任意4点4分)
背景:日本侵华战争的深入,民族危机的加深;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日伪顽敌对晋绥根据地封锁;根据地军民物质供应困难等。(4分,任意4点4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有效保障了根据地军民的物资供应;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等。(4分,任意4点4分)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2分,阐述部分0~10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主题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能够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史实,紧扣主题加以阐述;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7~9 所拟主题明确。能够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史实,能扣住主题加以阐述;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较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较通顺。
3~6 有主题,无新意和思想深度。有史实,但不充分;有论述或说明,但不严谨;有表述,但不够通顺。
0~2 没有凝练出主题。史实无或不准确;论述或说明与材料无关;表述混乱,条理不清晰。
示例一:
新春景象:改革开放推动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各种生活物资日益丰富起来,人民群众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长,购买力水平直线上升。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供销社干部职工加班加点、采购各种节日物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画面中,前来购买年货物资的顾客络绎不绝。有的购买农村时兴的压力锅、花暖瓶,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排着队买花布、做新衣,一些热销花色已经脱销断档,供销社采购员连夜到城里组织货源,忙着卸货上柜。还有一部分靠着党的富民好政策、头脑灵活、勤劳肯干,先富起来的人们,到供销社选购缝纫机、电视机等大件产品。整个画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
总之,《新春景象》是一副具有写实风格的年画,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