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09:2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人曾说我们的汉字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古老的汉字,你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1.出示“宿”的甲骨文并渗透字理知识。
2.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3.指名读课题强调: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4.介绍作者:孟浩然
设计意图:出示“宿”的字源字形,让学生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对于课题的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强调字音 泊 渚(翘舌音) 旷
强调“德”的书写,注意不能丢了心上面的一横
2.把字词送回句子再读。
3.关注后两句对偶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对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补充其他对偶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学生初步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内容的一种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关注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有效的资源链接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的理解,进而通过读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读通文意
1.回顾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
看插图、参考注释、查阅工具书……
2.借助注释自己理解,不懂得勾画出来小组内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3.指名谈理解,强调重点字词:天低树、月近人
4.描述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以及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空旷的原野下,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立在船头,感觉他很孤独寂寞。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的月亮,清冷的月光中诗人在对着月亮发呆,他可能是想念家人了。
预设3:我仿佛看到了日落时分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5.带着感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教师适时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全文文意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
四、读透文意
(一)聚焦诗眼
1.诗文中哪个词最触动你的心
指名说:愁
2.探究“新愁”。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产生“新愁”的原因。
(1)日暮即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
预设1:我背着书包回家。
预设2: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
(2)出示图片,创设温馨的生活情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预设:温馨的画面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3)聚焦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独自一个人在船上。
(二)感受诗境
1.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想到亲朋好友、想到自己的前途迷茫、想到自己年幼的孩子……
预设: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那该多好啊!
预设: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那该多好啊!
2.体会孤寂 补充《自洛之越》的资料。
资料一:
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出自一个书香之家。20岁,作《题鹿门山》,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名声一时传遍京师。
资料二:求仕之路。
开元六年,孟浩然慨叹清贫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36岁,因玄宗在
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39岁,科举不中。
资料三: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唐玄宗,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其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资料四:在从洛阳去吴越之路上,孟浩然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3.带着感受诵读诗歌。
4.关注“月亮”这一文化意象。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他又会对着月亮说些什么呢?
预设1:明月啊明月,只有你最懂我啊!
预设2:明月啊明月,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我的亲朋好友啊?
设计意图: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愁”,亦是抓住了诗歌丰富的情感内涵,学生抓住了诗眼品析鉴赏,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也更容易感知诗人内在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用文字加以表达,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心境,借助资料、补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对诗中所传达出的情怀感受更深。
五、拓展延伸
古人云: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经成为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关于月亮的诗句你能想到有哪些呢?
1.古代诗歌中借月抒怀的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关注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接触古典诗歌的渠道,从月亮承载的情思上充分的感知月亮这一物象的承载性与感染性,从而感知历来文人墨客所追寻的精神意义上的月亮。
六、回读共情
1.多种形式回读诗歌。
2.配乐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旷”的解读。
有人曾说:天地越广阔,人的悲与喜就越显得微不足道,这里的“旷”是否有一个新的含义呢?孟浩然在悠悠的日子里是否真的释怀了?如果没有释怀,怎么会有后来的山水田园大诗人—孟襄阳呢 相信承载情思的千年文字定会给你一个肯定的回答。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
七、作业超市
1.赏读孟浩然其他作品。
2.悟读关于咏月的诗作。
设计意图:月文化一直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搜集有关咏月的诗文,旨在拓宽孩子学习语文的渠道,使学生把月亮这本书读厚;其次诗歌品析不仅是对本课内容的内化,更是理解之后的言语表达。
八、课堂小结
一直到今天,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望月、拜月、赏月,让我们带着对月亮这份独特的真情,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去读它、品它、借它抒怀吧!
九、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