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09: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l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如托尔斯泰、狄更斯)。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不仅是故事世界里的主体,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手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边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
真正从理论上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论述的评论家是福斯特。福斯特对人物心理似真性的高度重视,主要是从读者立场进行考虑的。在他看来。如果小说艺术把人物外部行动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那么,就小说与读者的关系而言,这样的小说只能满足读者粗浅层次上的好奇心,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必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揭示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之间的类比关系,也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将读者的好奇心提升到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福斯特指出,人物是叙事作品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具有丰富内心活动的人物通常包含深刻的心理感受,如幸福或痛苦:小说艺术的魅力在于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而关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叙述则有利于读者从小说中获得道德知识。
福斯特对人物心理的重视同样体现在他提出的人物分类。福斯特依照人物思想与行动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进行分类。在他看来,小说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是指那些代表“某种单一思想或特质”的人物,即无论故事情节进展到哪个阶段,出现什么样的情形,这些人物在思想和行动方面都不会出现大的改变。福斯特认为,绝对意义的扁平人物在行为模式和心理活动方面的单纯特点有利于读者很快辨认,并且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很明显,福斯特提出的扁平人物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通常代表了某种心理、行动特点,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类人。中外小说史上不乏这样的扁平人物。比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尼·葛朗台》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无论在语言或行动上都体现出十足的贪婪与吝啬,而且这样的特点自始至终未变,使得“葛朗台”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这个人名也成为吝啬至极的一个代名词。稍加思考,我们不难察觉,体现在扁平人物身上的单一特点实际上是被小说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漫画式人物。事实上,行动模式、心理特征单纯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人物形象既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也很少真正纯粹到只有某个单一特征,或是完全如一。福斯特之所以提出这样一种分类,主要是从“价值”角度考虑。他明确指出,故事事件本身虽然吸引读者,但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更不容忽视。
通常而言,这些被福斯特称作“扁平”的小说人物在形象上具有固定的单一特征,或者被放大至漫画式,代表了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或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可以说,葛朗台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体现在普通人身上的吝啬 由于扁平人物在内心活动与外部行为方面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因此,在描写手法上难免显得类型化,甚至落入俗套。
与扁平人物形成对应的是圆形人物,相对于扁平人物的单一性而言,这样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 圆形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也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依照福斯特的看法,许多经典小说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小说家在这些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不朽的圆形人物,如《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对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之间的关系,福斯特指出,“一部复杂的小说通常同时具有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但他认为圆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仅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 更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的圆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遏真性。同时,也有利于小说家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
我们应该看到,福斯特关于人物形态的两分法属于理论上的简约处理。实际上,依照人物性格特征变化与否将人物分为“圆形”与“扁平”的分析模式不能涵盖小说中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人物比其他人物更为扁平,而有的则相对较为圆形,但未必是典型的扁平或圆形人物。更多情况下,扁平人物的不变与简单只是相对于圆形人物的可变与复杂而言。所谓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扁平人物、并不是指扁平人物只有一种性格特点,而是指某种特征表现为具有主导地位。
(节选自申丹、王丽亚《“心理型”人物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知全能叙述视角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充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B.小说人物既是小说世界的主体,也是小说家表达对现实道德伦理的思考的渠道。
C.典型扁平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小说家高度抽象化、理想化后的结果。
D.典型圆形人物性格有多面性,形象丰满立体,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具体人物原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斯特认为小说把人物外部行为作为叙述的主要对象,往往会忽略人物内心的丰富与矛盾。
B.扁平人物形象特征容易被读者辨认,也因此,扁平人物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容易被读者感知。
C.福斯特认为小说故事情节富于悬念,跌宕起伏,能让读者惊奇,是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
D.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只是小说人物形态分类方式,不能完全作为判断小说艺术成就的原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关于“典型圆形人物”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大卫·科波菲尔》里的表示永远支持丈夫并能言行合一的米考伯太太。
B.《复活》里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要钱时内心动摇语言上却坚持赎罪。
C.《小二黑结婚》里的思想陈旧、作风不正的落后农民形象的代表三仙姑。
D.《党费》里的在人民群众面前既凶残横暴又愚蠢的“白鬼子们”的形象。
4.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美学原则的原因。(4分)
5.当代网络玄幻小说的主人公往往被设定为身负家族血海深仇、性格一直沉着冷静、行事必然杀伐果决的类型化形象,请运用材料中小说人物分类相关理论对此设定予以评价。(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风筝①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己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沿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 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杂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董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竞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 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①。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 ”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文本二:
我的兄弟
鲁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 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 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一九一九年
【注】①《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早在六年之前(1919年)鲁迅就曾在《我的兄弟》一文中讲述过这一故事。②胡蝶,现在写作“蝴蝶”。③胡途,现在写作“糊涂”。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儿时往事,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乡愁。
B.“我”认为“弟弟”喜欢风筝“是笑柄,可鄙的”,因为“我”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他的行为,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弟弟”的角度去想。
C.由于“弟弟”的忘却, “我”没有机会弥补曾经的过错。这“忘却”表明“弟弟”自己可能都不曾意识到这是一种伤害,也更加凸显了主题。
D.结尾段两次写到“严冬”,第一处写“我”想要逃避内心的自资,第二处强调无从逃避、无处可避: 表现了作者直面自我、严于自剖的态度。
7.下列关于文本一、二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加入了弟弟被我发现时的神态描写,表现了弟弟被抓现场时的恐惧,也暗示了弟弟可能在心里认为背着“我”做风筝是不对的。
B.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关于弟弟制作风筝的细节描写更充分,更突出了弟弟制作风筝的用心,也与前文弟弟喜欢风筝的表现相照应。
C.相较于文本二,文本一毁掉风筝的描写多了修饰词“即刻” 并粗暴地先“掷”而后“踏”,意在表现我因被隐瞒实情而出离愤怒。
D.文本一写到弟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对于后来如何, “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表现了那时的我对弟弟的漠不关心与嫌恶心理
8.“我”对于弟弟喜欢风筝一事有着复杂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
9.文章原来以“我的兄弟”为题,鲁迅时隔六年重新书写同一件小事,改以“风筝”为题,改后的题目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选自《论语》,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①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②,编次其事。 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股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股、夏所损益, 曰: “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③:“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纵之纯如,缴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股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④,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错:通“措”。②秦缪,即秦穆公。③鲁大师: 即鲁太师,鲁国乐官。④枉席:床席,喻夫妻生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后虽百世A可知也以一文B一质C周监D二代E郁郁乎文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人名: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始祖。契曾担任司徒之职,佐禹治水有功,后封于商。
B.“追迹三代之礼”与“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兼爱》)两句中的“之”词性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D.韦编三绝:书,熟牛皮;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多用此成语比喻读书勤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孔子订正了音乐,使《雅》《颂》恢复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C.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孔子删定了大量诗篇,删定的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是否可以用来配合礼义教化。
D.孔子晚年喜欢《易》学,他阐述了《象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用《诗》《书》《礼》《乐》做教材来教化学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三段都谈及了“礼”,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长歌行①
李白
桃李得②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③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毒森,谁能贳④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注】①长歌行:乐府旧题。②得,一作“待”。③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
御日车的神。④贳:出借,赊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以比拟开端,写桃李得朝阳而怒放;桃李遇春阳而开,贤人逢明君而荣,明写朝阳桃李,暗拟君臣关系。
B.第三句至第六句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遍吹大地万物,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展现了生命的律动。
C.“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这里的“秋霜”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
D.该诗构思精巧别致,由自然之景延伸到人生际遇,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唯饰。
16.此诗与《将进酒》都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的抒情名篇,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习无处不在,既要向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虚心学习,又要在面对无德无才之人时有反躬自省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3)在《将进酒》中,呼应前文“惟有饮者留其名”,化用三国时曹植洛阳宴饮典故,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A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 B_,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了演绎推理的形式,请写出其推理过程。(6分)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 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域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笺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
“管他哩! 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哎呀! 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 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 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哎呀,你看那衣裳,是日本鬼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中加点的“如”字和语言文字运用Ⅱ中加点的“像”字,看似可以互换,但实际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我创造财富之旅的每一站,你都能看到合作的站牌。——洛克菲勒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你,读了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D项“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具体人物原型”有误,材料中对于圆形人物的论述,如“圆形人物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也更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等,强调的是人物心理的似真性,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生活的人,不等于虚构的小说人物一定有现实的具体原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具体人物原型”的论断属于无中生有。
2.(3分)C
【解析】C项对应原文是“但他认为圆形人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仅因为圆形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原文是说圆形人物有在故事中制造悬念和惊奇的可能,我们可以推知这并非唯一原因。所以,选项观点是对原文逻辑的歪曲理解。
3.(3分)B
【解析】材料中对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分类标准是“人物思想与行动是否一致、是否表里如一”“人物性格特征变化与否”;从材料来看,典型圆形人物应为具有似真性、拥有“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的小说人物。ACD项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单一化、类型化特征,不具备丰富性与复杂性;B项聂赫留朵夫内心与言语的不一致,更贴近现实中人物心理,符合圆形人物特点。
4.(4分)
“人物心理似真性”是指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似。
①从创作者角度看,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有利于小说家更好地揭示人性、针砭时弊,实现小说的道德伦理功能。
②从读者角度看,强调“人物心理似真性”,能将读者由粗浅层次的好奇提升至审美层面的艺术欣赏,有利于读者从中获得道德知识。
(每点2分,共4分)
5.(6分)
①这类设定的人物形象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是抽象化、理想化、类型化后的形象。
②这类人物设定在描写手法上难免显得类型化甚至落入俗套,这也是很多网络玄幻小说给人千篇一律之感的原因。
③这类人物设定可能导致人物艺术价值不够,削弱故事的逼真性,不利于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从而让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性与道德伦理功能。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6分)
6.(3分)A
【解析】A项“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有误。文本第一段末尾的“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表明作者由眼前的风筝联想到的是在故乡时自己给予弟弟的伤害。
7.(3分)D
【解析】D项“表现了那时的‘我’对‘弟弟’的漠不关心与嫌恶”有误,“我”当时的行为、心理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以及我对弟弟瞒着自己做风筝的愤怒。所以,我的不知道与不留心,有那时我还不懂得设身处地地去替弟弟着想与不懂得游戏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原因,并非漠不关心与嫌恶弟弟本身。
8.(4分)
①厌恶心理:年少时,作为兄长的“我”对弟弟酷爱风筝的行为充满嫌恶和鄙视。
②自责心理:成年后的“我”对自己因幼时无知,而扼杀弟弟儿童天性的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③沉重悲哀:鲁迅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已然无法弥补,内心沉重悲哀,无法释怀。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4分)
9.(6分)
①文章通过“风筝”来串联事件,以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引入,带着“惊异与悲哀”的情绪回顾“我”和弟弟有关“风筝”的往事,风筝是本文的线索。
②“风筝”是年少时的“我”“精神虐杀”弟弟的罪证;在当时社会,这种“精神虐杀”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缺乏认识,作者通过“风筝”事件揭示该现象,旨在引起读者的深刻反思。 “风筝”一题,能更好地关涉主旨。
(每点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10.(3分,选对一项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ACE
【解析】将来即使经过一百年(那增减的)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
11.(3分)B
【解析】“追迹三代之礼”的“之”是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虽至大夫之相乱家”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3分)C
【解析】“标准为是否符合君臣父子的政治纲常”属于无中生有。
13.(8分)
(1)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得分点:“迩”“ 事”“ 识”各1分,句意1分)
(2)季康子担心盗贼(丛生)(或者翻译为“季康子以盗贼为忧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得分点:“患”“苟”“虽赏之不窃”省略句式各1分,句意1分)
14.(3分)
材料一第一段孔子侧重解说“礼”的作用,即礼是实现“仁”的手段——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能实现“仁”。
材料二第三段司马迁侧重叙说孔子探究梳理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的过程与结果。(每点1分,答对两点得3分)
15.(3分)A
【解析】A项的“比拟”应为“比兴”。
16.(6分)
同:①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时行乐的狂放,结合“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句分析;②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叹,结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等分析。(3分)
异:①《将进酒》:舍我其谁的自信,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分析;
②《长歌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分析。(3分)
17.(6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8.(4分)
A而且是唯一的标准。(2分)
B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分)
19.(6分)
大前提: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2分)
小前提: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2分)
结论: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2分)
20.(3分)
原文“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先说判断(结果),再解释原因,是因果倒装的结构;(1分)“日本”一词是借代的修辞,代指日本军人。(1分)倒装结构与借代修辞的更简略的表达,可以强调语气的急切,从而突出“他们”突然遭遇日军时的紧张心理。(1分)改句则没有这样的强调效果。
21.(4分)
第一处:逗号让三个拟声词“哗”单独成句,赋予语言柔缓松弛的节奏;(1分)从而表现“她们”划船动作的轻缓与心情的轻松。(1分)
第二处:逗号让画线处“哗哗,哗哗,哗哗哗”成为三个独立语句,赋予语言急促但有序的节奏,(1分)从而表现“她们”迅速而富于节奏感的划船动作与紧张却并不慌乱的心情。(1分)
22.(3分)
①语言文字运用I的加点的“如”是举例,是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与“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构成类比。(2分)
②语言文字运用II中加点的“像”是比喻词,表明快速运动的小船与“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具有形象上的相似性。(1分)
23.作文(60分)
【解析】
洛克菲勒的话是以自身经验来阐明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居里夫人的话中,“靠自己”意在强调不要一味等待他人施以援手,路“才能越走越宽”表明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跨过泥泞,才能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独立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该句强调的是自立自强,深耕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你”是对考生写作身份的限定,要求考生具备时代视野与家国情怀。
洛克菲勒与居里夫人的名言,看似对立,其实辩证统一;强调“合作”与强调“独立(自立自强)”分别是从外在与内在来言说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题可以以“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身份,侧重“合作”或“独立”来写,从时代特征、国家或者个人发展等角度阐明“合作”或“独立”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方法等;但本题最佳的立意角度应为辩证思考“合作”与“独立”的关系,理清二者对于个人发展或国家发展的不同价值与意义,探讨实践“合作”与“独立”的原则与途径,并在文中体现担当意识,家国情怀。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等级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较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附译文
材料一(略)
材料二: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经过十四年又回到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样就使邪曲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窃,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贪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但是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出来做官。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还能讲出来,只是夏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的文献了。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出来,只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证明这些制度的文献了。如果杞、宋两国有足够的文献,我就能证明这些制度了。”孔子考察了殷朝对夏朝礼仪制度所作的增减之后说:“将来即使经过一百年(那增减的)也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一种是重视文采,另一种是重视朴实。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在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基础上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用周代的礼仪。”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曾对鲁国的乐官太师说:“音乐是可以通晓的。刚开始演奏的时候要互相配合一致,继续下去是节奏和谐,声音清晰,连续不断,这样直到整首乐曲演奏完成。”孔子又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订正《诗》乐,使《雅》《颂》都恢复了原来的曲调。”
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而开头的则是叙述男女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篇,所以说:“《关睢》这一乐章作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作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作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作为《颂》的第一篇”。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其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系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至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像颜浊邹那样的人,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