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概况和意义;通过研读材料和阅读教材,知道冤假错案的平反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历史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课标内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的奠定:
(1)背景。
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_________进行平反,要求纠正错误。
②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2)概况: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
(3)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_________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思想上 冲破了长期“___”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_________、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结束“_______________”,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 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开启了________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提示】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遵义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次会议分别确立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领导地位。
二、拨乱反正
1.内容:平反冤假错案。
2.典型事件:1980年,为_______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完成:1981年,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_________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理解)
(1)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内容来看,这次会议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内乱、国家处于徘徊时期召开的,这次会议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许多问题;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次会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
2.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①建立中国共产党
②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20世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是毛泽东领导的子女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③是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自我测评】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阶级斗争为纲
2.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对于纠正思想路线,纠正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大讨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 )
A.必须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B.必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主要任务
3.1978年5月,由《光明日报》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如图)。这场讨论的意义是( )
A.解放了人们思想 B.引导了社会主义改造方向
C.全面总结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下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的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八大
5.会议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材料中“会议”所作的决策是( )
A.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D.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6.下列表述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符合的是( )
A.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C.伟大转折 D.走向成熟
7.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说,“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例如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做核酸、戴口罩”就是其中的流行词语。回顾历史,1978年后可能出现的流行词语应该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阶级斗争、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8.《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认识所导致的后果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影响?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哪次会议的召开而起?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简述这次会议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挑战突破】
1.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通过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指的是( )
A.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B.新中国诞生、三大改造完成
C.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新中国诞生、中共十五大召开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摘自1954年某法律文献
(1)写出材料一中法律文献名称及性质。该法律文献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材料二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怎样的愿望?“总路线”提出后,经济建设上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3)材料三是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决定?这次会议召开于何时?此次会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什么上来?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C
2.C
3.A
4.C
5.D
6.C
7.A
8.(1)实现国家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又急于求成。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制定科学规划;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挑战突破】
1.C
2.(1)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愿望: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经济建设(或实行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