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材料和图片,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和意义;通过观察图片和绘制时间轴,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通过研读材料,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和意义。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培养与时俱进和面向世界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课标内容: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时间: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_____、珠海、汕头和_____4个经济特区。
2.特点: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代表:_____在短短几年内,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作用:对引进外资、_________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_____________,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提示】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对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优惠措施,而不是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
1984年 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_________
1985年 中国又把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 _______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 设立_________开发区
1992年 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_____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随后几年 陆续开放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格局:形成了“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____________-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示】深圳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而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_________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义:为我国参与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对外开放过程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首批经济特区的优势
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外资。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投资、提供优惠);目的:引进资金技术,进行现代化建设。
3.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由改革在前、开放在后到交互进行、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自我测评】
1.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主要强调了( )
A.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C.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D.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人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3.下图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有利于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
③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②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③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④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5.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历史性决策是设立雄安新区,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6.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B.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7.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材料中“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中国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国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商品( )
①有利于解决贸易争端 ②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③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 ④增强了世界经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多年来,我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
——邓小平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这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1)根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来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提什么?哪一年这一前提在我国得以确立?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重要会议是什么?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堪称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位于我国的哪一省份?21世纪初,我国加入了哪一国际经济组织,从而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挑战突破】
1.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 )
A.开放14个沿海城市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对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时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6.70亿千克 7.15亿千克
材料二 1980-2016年深圳市GDP总值(单位:亿元)
材料三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摘编自【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0-2016年深圳市GDP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富民强国的道路”指的是哪条道路。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4)综上,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B
2.A
3.D
4.D
5.A
6.B
7.C
8.D
9.(1)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②时间:1956年。
(2)①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②思想解放运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①省份:广东; ②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4)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我国要不断加大改革步伐,扩大开放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
【挑战突破】
1.A
2.C
3.(1)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利: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2)趋势:持续增长;原因:经济特区的设立,深圳人民的艰苦奋斗等。
(3)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要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