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09: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哈工大学子之邀,演员魏晨领唱电影主题曲《繁花依旧》,以歌声敬献73年前为新中国前仆后继的志愿军战士们。
B.老戏骨们确实给《人世间》这部剧增色不少,他们人生体验更丰富,他们对人物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C.面对美国严酷的制裁,华为研发团队上下同欲,攻坚克难,自主造出麒麟9000S芯片,此番成就无与伦比。
D.当我们失去了满目葱茏的世界,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时,我们才逐渐幡然悔悟,一点点改变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唐山市曹妃甸区将着力推动煤炭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搭建煤炭“产运需”交流合作平台。
B.“百所高校进唐山”活动揭开了唐山市批量式、订单化引进培养青年人才的新模式,开创了唐山市校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C.唐山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组织的“劝导统一行动”,旨在加大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的整治,增强骑乘人员的安全意识。
D.在活动中,书法家们宣讲书法知识,示范书法创作,手把手传授书法技艺,此举激发了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之道》)
同死生,轻去就 (《屈原列传》)
B.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其坚不能自举也 (《五石之瓠》)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明道德之广崇 (《屈原列传》)
D.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苏武传》)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论语〉十二章》)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恶:“何”“怎么” (《兼爱》)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畏惧 (《屈原列传》)
C.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苏武传》)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伶官传序》)
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过秦论》)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屈原列传》)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狭义的“乡土”专指家乡、故乡这一特定的区域,广义的“乡土”则泛指地方、地区。中国是乡土大国,在广义上主要由大城市、小城镇、村庄、山峦、河流等物质地理空间构成,每一种空间都有独特的故事与风景。自近现代以来,这些乡土空间都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表现空间,特别是小说文本,大多数都是围绕这些空间展开叙事的。乡土空间作为一种现实与象征的结合体而存在,不仅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而且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土中国,河流是极为重要的乡土空间,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河流因其流动性、绵延性而具有灵性与诗性,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上善若水”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河流的流动促发了文学家的灵感;而历代诗人词家对河流的歌咏更使得它们具有诗性与灵性,河流便成了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在现代作家的笔下,河流也是如此,浪漫诗人徐志摩在他的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里写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徐志摩用天才诗人的语言描写出了康河的灵性之美,徐志摩对自然情有独钟,自然或者说康河是疗救他心灵创伤的良药,特别是康河,那里有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记忆与悲伤。河流的灵性在现代诗歌、散文中常常得以展示,而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小说这一文体也受到河流灵性的感染,比如现当代文学中的“诗化小说”便是典型例证。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如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促发他们的诗情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种诗性升华。
二是河流这种流动的美学特征很容易影响到人们的性情和审美观的形成。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
三是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象。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河流意象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四是在整个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大背景中,现代工业、都市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与传统中国社会异样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逐渐远离那种原始的、古朴的自然风景和美好的人情人性,而工业化、城市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对以河流为代表的乡土形成破坏、侵蚀,这些都使得人们特别是文学家们在彼此、今昔的对照中更加怀念那乡土上的一切风景与人物,“昔日那个笼罩着温情诗意的田园便从烟雾迷蒙中浮现出来。”这也是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的独特意义之所在。因此,河流与诗化小说之间的姻缘也可得到某种解释。
英国著名学者休·霍顿说:“河流增加了诗意的流动性并强化了文化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瞬息万变的、川流不息的动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姿态。”河流是变化与永恒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在各种现代话语的审美观照下,河流空间的诗意特性才更为凸显,在文学家们带有现代性追求的乡土审视与回顾中它们的意义也才更加重要与多元。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乡土”,都为叙事提供了鲜活的场景,在主题表达与艺术建构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B.河流与中华民族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河流不仅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承载中华文化的精神空间。
C.河流之所以成为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是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
D.作者列举沈从文、孙犁等作家及其作品,意在强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所知道的康桥》一例中,康河是徐志摩精神的皈依与寄托,他笔下的康河是诗性与灵性的载体。
B.“我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说明具有流动美学特征的河水塑造了作家的审美观。
C.“河流意象”意蕴丰富,诗意犹存,但现当代作家关乎河流的诗性作品乏善可陈。
D.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河流作为现代诗性空间,成了当代文学家追怀乡土风物的载体。
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水经注》中记录的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都写到了河流,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北方的河》中,作者用浪漫、热情的想象突破了河流自然意蕴的局限,赋予了它们更为深广的精神文化内涵。
C.《北上》里沧桑的大运河饱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它所蕴含的文化气质业已融进我们的骨肉血脉。
D.《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河流”意象构建起的东北小镇文学,表达着对存在、生命、死亡、文明的思考。
8.有人说“河流是生命之流,文学之流,进步之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书生论剑
韩静霆
古代的兵刃,除去睡在墓穴的和地下的,多半都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在今人生活里露面。自然,①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很难找到那种野蛮、剽悍、豪侠和阳刚之气了,也听不见它在匣中铮铮的鸣叫了。
我对那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我不知道是古人神化了青铜剑,还是青铜剑本来就神。登上那“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的铜绿山,面对3600年前先祖留下的铜矿竖井、斜井和冷却了的古炼炉,我一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遥想美妙绝伦的青铜古剑飞翔出世的一刹那,亲手制造出奇迹的先民也无法不惊骇万分,纷纷在冲天火光中匍匐在地,谁还能怀疑先民铸剑本身就是传奇呢?山中铜绿色的顽石化成熔浆,获得精气和生命,成为铜剑,成为世之瑰宝,如此这般地采掘、冶炼、铸造的精良技艺,西周先民师承何方神祗?从何得来?也许永远是谜中之谜。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说,干将莫邪夫妻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精英”,候天伺地,百神临观。古书又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里生有“铁胆肾”。遂令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冶炼伊始就很玄乎了,铸剑的过程更奇异。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熔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妻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②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来,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戴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熔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雌雄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神所化。人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剑身上熔铸了人的精气血肉!传奇故事虽然不免张扬,阐释的道理却是颠扑不破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山,哪有矿?没有人,哪有炉火?③没有生命,何为剑?
人类武库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都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唯独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伟大的浪漫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炳青铜剑!青铜剑成为诗人最后的旅伴儿,唯一可以信任的知己和三闾大夫的证明。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拂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活画出一代儒将悲壮而飘逸的胸怀,令后世文人墨客羡慕得死去活来。古代诗人们吟剑,观剑,舞剑,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文人骚客几乎没有不爱剑的,像我这样毫无用处的一介书生也爱剑爱得要命。这一方面是那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文人一点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是一味药。另一方面文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剑器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剑器又实在,又质朴,又刚直,又不张扬。它在匣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晔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又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止是剑,更是一种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流传很广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诗句,把剑器当成了追求公平、公正的唯一利器。而“宁为折剑头,不作绕指柔”的箴言,又递进了一层,剑器被人格化了。它宁可生命折断,不肯卑躬屈膝,实现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最高人生准则。
现在,我的眼前,一把青铜宝剑,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一言不发,仿佛正在小憩。它曾经给文人以文采,赐哲人以哲思,让考古学家印证历史。它曾经啸傲疆场,万马军中夺上将首级。它曾经夜夜醒在中军大帐,等待着点兵排阵的料峭的拂晓。它曾经用耀眼的光焰装点着春秋的辉煌!如今春秋时代的辉煌渐渐地黯淡了,冷兵器时代的人唤马嘶远去了……我似乎看见佩剑的先人在遥远的天地之交,正回过头来望着我们,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我知道,不论用多么美丽的诗句来歌唱青铜剑器,都过时了。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将历史上有关“铸剑”的神奇传说与文人骚客的千古绝唱熔为一炉,青铜古剑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B.作者想象铜绿山上宝剑出世的场景,使读者联想到青铜宝剑精美绝伦,凸显了中国古代铸剑技艺的精良。
C.作者认为剑与文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剑给文人精神上的雄性补充,文人可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豪气。
D.作者借“剑”大发思古之幽情,既有酣畅淋漓的述评,也有直抒胸臆的感慨,还有富含哲理的警句。
10.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这剑”指现代生活中的剑,“那剑”指古代的青铜剑,作者认为现代剑器身上缺乏历史感和文化光彩。
B.句子②通过对环境和炉火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悲凉又紧迫的氛围,彰显了青铜剑铸造的不易和铸剑师的悲壮。
C.句子③是一个反问句,强调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非如此,剑无法融入人的精气血肉而成为精灵。
D.句子④“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是因为在青铜剑的沧桑厚重面前,我的任何认识描述都会显得苍白单薄。
11.文中引用干将莫邪夫妻的悲壮故事,有什么作用 (6分)
12.作者说“剑器身上闪耀着儒雅的文化光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呈现“文化光彩”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材料一:
晋厉公之时,六卿贵。胥僮、长鱼矫谏曰:“大臣贵重,敌主争事,外市树党,下乱国法,上以劫主,而国不危者,未尝有也。”公曰:“善。”乃诛三卿。胥僮、长鱼矫又谏曰:“夫同罪之人偏诛而不尽,是借之间也。”公曰:“吾一朝而夷三卿,予不忍尽也。”长鱼矫对曰:“公不忍之,彼将忍公。”公不听,居三月,诸卿作难,遂杀厉公而分其地。
——《韩非子·内储说下》
材料二: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成公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殆必祸者也。
“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足、口、耳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乃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鲁成公归。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郤。十三年,晋侯弑。
——《国语·周语下》
13.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单子曰A君何患B焉C晋将D有E乱F其君G与三郤H其当之乎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忍,指狠心对待,与《孟子》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忍”词义相同。
B.襄,单襄公的谥号。谥号用来评定人生前的功过,文中“厉”“成”也是谥号。
C.祸,意思是发生祸患,它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祸”用法相同。
D.伯,指兄弟间排行老大,兄弟排行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是伯、仲、叔、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厉公在位时,六卿位高权重,他们与君王抗衡,争夺权利,还结党营私,扰乱国法。
B.柯陵会盟时,单襄公仔细观察了晋国君臣的举止言谈,作出了晋国将要陷入混乱的判断。
C.单襄公认为,郤氏作为晋国的宠臣,已经有了极高的权势,这时应该怀有警戒敬畏之心。
D.鲁成公不担心晋国的威胁,因为晋国不修德政,而鲁国行德政,鲁国一定会得到福佑。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同罪之人偏诛而不尽,是借之间也。(4分)
(2)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悼室人
南朝·江淹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风光肃入户,月华为谁来?
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
鬓局将成葆,带减不须摧。
我心若涵烟,葐蒀①满中怀。
注:①葐蒀(pén yūn),意思是烟霭氤氲。
17.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了,诗人要赶制棉衣。本诗的“捣”字与《春江花月夜》中“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捣”字意义不同。
B.明月当空,秋风入户,院子里安安静静、冷冷清清,诗人将月光人格化,追问它为谁而来。
C.鬓发如杂草般屈曲蓬乱,形体也日渐消瘦,读者仿佛看到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模样。
D.本诗侧重写现实的所见所感,与同为悼念亡妻而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构思不同。
18.请赏析“结眉向蛛网,沥思视青苔”两句的妙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将进酒》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照今,表达了自己不为世所用,只能借酒留名的郁愤、失意之情。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要关注极小的事,不要沉溺于所爱的人或物。
(3) 《过秦论》中,秦国凭借六代积累一统天下后,因陈胜起义就陷入“_____________”的境地,连秦王子婴都被杀,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打开地图,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也就是几字湾“一横”的末端附近;中下游的分界点则是河南郑州桃花峪。 ① ?这是由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和黄河的水文特征决定的。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组成黄河河源查勘队,在一次次考察中,终于确定了黄河正源,并逐步对上中下游进行精细划分。 ② ,保护治理黄河就能追根溯源、精准把脉。黄河中下游的河道游荡,又是地上悬河,需要重点防御水旱灾害。此外,上游涵养水源、中游保持水土、下游保护湿地,分区分类才能对症下药。可见,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既是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因素决定的, ③ 。除了黄河,其他大江大河上中下游划分也都基本遵循这一思路。
20.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划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B.“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C.“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D.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致夸张的语句。
2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① ② 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22.请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节选)用正楷字体抄写在空格内,要求:笔画规范、字体端正、书写整洁。(5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中庸》中谈到学习这样写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意思是学习要广泛涉猎,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要学会周全地思考,要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而且能用学习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别人一次就学会,自己可以学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学会的,自己可以学一千次。
这是两千年前的学者对学习的理解和总结,时至今日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请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答案
1、D(“幡然悔悟”意为思想转变很快、彻底悔悟,与“逐渐”矛盾。A项中的“前仆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此处符合语境。B项中的“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此处符合语境。C项中的“上下同欲”:意思是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此处符合语境)
2、D(A语序不当,B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
3、A(A齐,形容词使动;同,形容词意动。B形容词作名词。C形容词作动词。D名词作动词)
4、B(害,嫉妒)
5、C(以偏概全。原文“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上善若水”等渲染水文化的哲学、美学意蕴,河流的流动促发了文学家的灵感;而历代诗人词家对河流的歌咏更使得它们具有诗性与灵性,成了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河流成为诗性与灵性的重要载体的原因有两点,选项只提到了一点)
6、C(“现当代作家关乎河流的诗性作品乏善可陈”的说法错误。原文“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
7、A(《水经注》中的河流不是作为意象出现的,而第六段的观点是“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意象”)
8、答案:
①河流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②河流促发了文学家的灵感,文学家创作了大量与河流相关的文学作品。
③河流强化了文化的连续性,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河流的意义更加重要与多元。
9、C(“互相依存的关系”错,文本没有涉及剑对文人的依赖)
10、C(“没有生命,何为剑?”是对铸剑师精神的歌颂,没有必须牺牲生命的意思。不能将传说理解为事实)
11、答案:
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文本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②莫邪在炉中涅槃,再生为剑,突出了宝剑是人的精神所化,很好地诠释了宝剑身上的灵性。
③每把传奇宝剑的诞生,都凝聚着铸剑人的理想、期待,赞美了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每点2分)
12、答案:
①剑与诗人相亲,诗人借剑抒发胸中积郁的情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②文人们欣赏剑本身具有的阳刚之气和文质彬彬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文人追求的人格相符。
③剑是足以避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
④剑代表着“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宁折不弯的文人品格 。
(每点2分,任意三点满分)
13、ACF
14、C(用法不同。“始速祸焉”中的“祸”是名词)
15、D(“鲁成公不担心晋国的威胁”错,鲁成公是担心的,单襄公认为鲁成公不必担心)
16、(1)罪行相同的人只杀了一部分而不能全部除掉,这是给他们提供了作乱的机会。
(偏诛,杀掉一部分;“是借之间也”,判断句;间,机会。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2)有这样的恩宠,再增加三种怨恨,难道谁能容忍他们!
(宠,恩宠;益,增加;其,难道。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
17、A(两处意义相同,“捣衣”意为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赶制棉衣”错。“捣衣”没有制作的意思)
18、答案:
①借景抒情,“蛛网”“青苔”写出了院子的荒芜,诗人把有形的“蛛网”“青苔”和无形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现其内心的孤寂悲凉。
②“结”“沥”二字用得巧妙,“结”字刻画出愁眉紧锁的诗人形象,“沥”字写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一点一滴从心中流出。两词将抽象的哀思写得形象生动。
(每点3分)
19、答案:
(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每空1分)
20、C(原文是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A和B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D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21、答案:
①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成为分界点
②有了明确的地理分界点
③也是科学保护治理的需要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22、分三档赋分,好5分,中3分,差1分。
好、中、差占比分别为40%、20%、40%。不抄写不得分。
23、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源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54页)。
本材料的核心词是“学习”,内容涉及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礼记·中庸》引述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偏重学习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偏重学习态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虽各自独立,但也存在着关联,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有机系统。其内部联系举例如下:如“博学”方能“慎思”,“慎思”方可“笃行”;再如“审问”(外辅)“慎思”(内驱)方能“明辨”;又如“慎思”方能“明辨”,“明辨”方能“笃行”。
学生可以围绕材料中任意一种或几种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来谈如何实现学习目标。
材料中还包含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两者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即学习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正确态度来完成,学生也可就此立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厉公在位时,六卿位高权重,胥僮、长鱼矫劝谏说:“大臣位高权重,就会对抗君主并争夺政事的决策权,对外搞交易,结党营私,对下扰乱国家的法制,对上依靠私党来挟持君主,像这样而国家不陷入危险的,还从来没有过啊。”晋厉公说:“好。”于是杀掉了三卿。胥僮、长鱼矫又劝谏说:“罪行相同的人只杀了一部分而不能全部除掉,这是给他们提供了作乱的机会。”晋厉公说:“我一天就杀掉三卿,我不忍心斩尽杀绝啊。”长鱼矫回答说:“您不狠心对待他们,他们将狠心对待您。”晋厉公不听从长鱼矫的劝告。过了三个月,其他几个卿作乱,便杀了晋厉公并且瓜分了他的领土。
材料二
诸侯在柯陵会盟,单襄公见晋厉公眼睛只看远处走路脚步抬得高。晋大夫郤锜拜见,单襄公见郤锜说话盛气凌人;郤犨来拜见,见郤犨说话绕弯子;郤至来拜见,见郤至说话总是自夸。鲁成公拜会单襄公,说到晋国对自己的责难,单襄公说:“您有什么可害怕的!晋国很快会发生内乱,晋君和三郤大概都会遭难啊!”鲁成公说:“寡人害怕将遭到晋人的责难,现在您却说晋国将发生内乱,请问是从天意看出,还是从人事预测?”回答说:“我不是史官,怎么会观测天意?我只不过从晋君的仪容和听三郤说话的语态,推断晋国必定会发生祸乱罢了。
如果国家没有什么祸患,它的君主参加会盟,走路说话看物听言,必定没有可指责的,就可以看出君主的德行。眼睛看着远处,就会一天天自绝于正义;脚步抬得高,就会一天天抛弃仁德;说话不算数,就会一天天的违背信义;听多了奉承话,一天天背离君主的名声。那眼神、行步、说话、察听不可以不谨慎啊!丧失了部分,本人有灾祸;全部丧失,国家随之而灭亡。晋侯有两项差错,我才有这样的推测。
“那郤氏是晋国得宠的人,宗族里有三卿五大夫,早该警醒自身了。现今郤氏三兄弟,大的说话盛气凌人,老二说话绕弯子,小的那个只知为自己摆功劳。盛气凌人容易得罪人,绕弯子是用不实之词加害人,自己摆功劳是想压倒别人。有这样恩宠的地位,再增加得罪人、加害人、压倒别人这三种怨恨,难道谁能容忍得了他们!我听说,自己的国家有德而又与不修德的国家为邻,必定会得到福佑。现在您被晋国逼迫,这是不修德行的国家带来的祸患,对于晋国您还担心什么呢?
鲁成公回国。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杀掉三郤。十三年,晋厉公被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