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打卡自然风光——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会认“鸳、鸯”等 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 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习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学习任务:打卡自然风光第 1课时
学习活动一:“三衢山”游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预学单检查预习情况。
项目 预习内容
单元导读 阅读单元导语,我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可爱的生灵,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试着一边读一边_______;体会________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__________。
课文初读 1、我能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我把古诗读了()遍,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3、我发现三古诗中,______和_______是描写春天的,________是描写夏天的。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2.认识三衢山,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衢山风光视频。宋代诗人曾几在游览三衢山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衢道中》。(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3.回顾预习单,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生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完成自学,结合教师范读,学生可以从读正确变为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走进古诗,寻“三衢”美景
出示共学单
项目 预习内容
思辨交流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三衢山的?他沿途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课本中用“______”画出来。 2、请画出诗人游玩的路线。 3、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1.课件出示思考提示。课件出示: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他沿途看到了什么?在课本上用“_____”画出来。请画出诗人游玩的路线。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游玩的时间。
①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梅子黄时”是指什么时候?拓展诗句,理解“梅子黄时”。课件出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师:“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出行正好碰到了——日日晴。
(2)游玩的路线。
①学生说一说游玩的路线。
②结合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判断路线是否正确。师:“泛”和“尽”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1)图文结合,想象美景。
①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②听读古诗,想象画面,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理解古诗的色彩美和动静美。
(2)运用关联词说话。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句诗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游玩中看到的美景吗?(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理结构悟诗情
1、理结构悟诗情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交代了季节和天气情况小溪泛尽却山行。交代了出行路线绿阴不减来时路,描写了归程的景色添得黄鹂四五声。侧面写出诗人游兴高涨。
2、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诗人仅用 28个字,就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多么令人赞叹呀!这也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呀!
《古诗三首》延学单
项目 预习内容
思辨交流 1、诗配画《三衢道中》 2、背诵《春游湖》并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三衢道中》课后反思
《三衢道中》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首展现浙西山区明媚风光的古诗。诗意稍难理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课时,以便习得方法,再迁移运用方法学习另外两首。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采取了视频、动画等教学辅助资源,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我以“三衢山”为线,穿起了整堂课,设计了认识三衢山、“寻”三衢山美景、“品”游三衢山之情三个学习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充分感受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最后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写的景象,即回扣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堂要有诗意,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应当最大限度保留和渲染隽永诗句中的流淌情思。上完课以后,我感觉本节课设计对情感的品味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上,对赏析色彩对比与动静结合的部分引导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