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北京的春节(同步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含解析和答案)
一、基础知识,日积月累。
1、看拼音,写词语。
fěn suì zhān mào là bā zhōu
jiǎo zi chān huō jié rán bù tóng
2、将下列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填在括号里。
(1)zhēng zhèng: 正月( ) 正在( )
(2) pù pū: 店铺( ) 铺盖( )。
(3 )fèn fēn: 分外( ) 分数( )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1)张灯结彩 灯火辉煌 悬灯结彩
春节期间,庙会上( ),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2)万象更新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除夕夜,家家户户( ),庆祝新年的到来。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灯笼
5、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关联词。
(1)( )孩子们要放鞭炮,( )要过春节了。
(2)庙会上( )有赛马的,( )有赛骆驼的。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 )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4)这( )粥,(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课内阅读,温故知新。
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选文第一句话“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中,“老规矩”指的是( )。
A、北京的传统习俗
B、北京的法律规定
C、北京的生活习惯
D、北京的道德规范
2、选文第二段引用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的作用是( )。
A、说明天气的寒冷
B、说明腊八节的重要性
C、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D、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选文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A、因为粥里的食材种类多。
B、因为粥是在农业展览会上做的。
C、因为粥的味道和农业展览会上的展品一样。
D、因为熬粥的过程就像举办农业展览会。
4、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 )的作用。
5、选文通过对北京春节( )和( )习俗的介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6、请你写出两句与春节有关的诗句。
三、课外阅读,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北平年景》(节选)
梁实秋
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1、以下哪个不是《北平年景》中提到的北平过年的习俗?( )
A、祭拜祖先 B、吃年夜饭 C、逛庙会 D、守岁
2、“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中“顿顿”一词体现出( )。
A、北平人家的生活非常奢侈
B、北平人对煮饽饽的热爱
C、北平过年的食物很单一
D、北平过年的习俗很隆重
3、文章中提到“大家忙的是上供”,这里的“上供”指的是( )。
A、向佛祖供奉祭品
B、去庙里烧香拜佛
C、给祖先叩头行礼
D、向长辈拜年送礼
4、关于《北平年景》这篇文章,以下哪个描述是正确的?( )
A、作者对北平的过年习俗持批评态度。
B、作者认为现在的北平过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C、作者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习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D、作者觉得北平过年的习俗很繁琐,不值得传承。
5、选文开篇提到“北平过年,才有年味”,这里的“年味”指的是什么?
6、选文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基础知识,日积月累。
1、【答案】粉碎;毡帽;腊八粥;
饺子;掺和;截然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拼音的认读和词语的拼写能力。
2、【答案】(1)zhēng;zhèng;(2)pù;pū;(3)fèn;fēn;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音字的认读能力。
“正”字在表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时,读(zhēng);在其他情况下,通常读(zhèng)。
“铺”字在表示商店、铺子时,读(pù);在表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搭盖时,读(pū)。
“分”字在表示成分、职责、权利等时,读(fèn);在表示分开、辨别、分数等时,读(fēn)。
3、【答案】(1)张灯结彩;(2)喜气洋洋;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这三个词语都有形容喜庆、繁荣的场景的意思。“张灯结彩”更强调装饰和布置;“灯火辉煌”更侧重于灯光的明亮和辉煌;“悬灯结彩”则突出了悬挂的彩灯和装饰物。在这个句子中,强调的是庙会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因此“张灯结彩”更合适。
(2)这三个词语都表达了喜悦和欢庆的情绪。“万象更新”更多地表示事物的全新开始和变化;“欢天喜地”强调的是极度的欢乐;C“喜气洋洋”则更侧重于气氛的喜悦和洋溢。在这个句子中,描述的是除夕夜庆祝新年到来的场景,因此“喜气洋洋”更贴切。
4、【答案】熬;穿;逛;挂;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熬”腊八粥需要长时间的煮炖,使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
“穿”新衣表示穿上新的衣服。
“逛”庙会指的是在庙会上游玩、观赏、购物等。
“挂”灯笼是将灯笼悬挂在某个地方,以增添节日气氛或起到照明的作用。
5、【答案】(1)因为;所以;(2)不仅;还;
(3)只要;就;(4)不仅;还是;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运用。
(1)这句话表达了因果关系:因为要过春节了,所以孩子们要放鞭炮。
(2)这句话表达了并列关系:庙会上不仅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3)这句话表达了条件关系:只要小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就能玩耍。
(4)这句话表达了递进关系:这不仅是粥,还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课内阅读,温故知新。
1、【答案】A
【解析】选文主要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一些习俗,而“老规矩”通常指的是传统的、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规定或习惯,在这里指代的是北京的传统习俗,因此 A 选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选文引用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为了形象地说明腊八节时天气的寒冷程度,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C选项正确。
3、【答案】A
解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腊八粥里的食材比作农业展览会上的展品,说明了粥里的食材种类很多,因此 A 选项正确。
4、【答案】引领全文
【解析】选文第一句话“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交代了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也暗示了后文会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的春节,因此这句话起到了引领全文的作用。
5、【答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对北京春节的热爱和向往;
【解析】选文主要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两个习俗: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春节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6、【答案】(答案不唯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析】与春节有关的诗句有很多,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
三、课外阅读,提升训练。
1、【答案】C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描述了北平人过年时祭拜祖先、吃年夜饭和守岁的习俗,但并没有提到逛庙会,因此答案选C。
2、【答案】D
【解析】“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这句话表达了北平人在过年期间每天都吃煮饽饽的习俗,而“顿顿”这个词表示每餐都吃,强调了这种习俗的持续性和频繁性。因此,“顿顿”一词体现出北平过年的习俗很隆重,选项 D 正确。
3、【答案】A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上供”是北平人过年时祭拜祖先的一种仪式,需要供奉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缅怀之情,选项A正确。
4、【答案】C
【解析】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各种习俗和场景,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北平过年的热闹和有趣,因此作者对北平的过年习俗持肯定态度,选项C正确。
5、【答案】过年的热闹、喜庆、传统氛围。
【解析】这里的“年味”指的是北平过年时的那种热闹、喜庆、传统的氛围,包括人们置办年货、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活动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6、【答案】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解析】选文通过描写北平过年的各种习俗和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北平过年的热闹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