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材料解读,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意义,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的作用,树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求同存异”方针。
【知识结构】
【新课探知】
课程标准:了解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道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 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1.“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的含义。
①所谓“同”指的是,遭遇相同:都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的问题相同: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②所谓“异”就是各国的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2.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所表达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3.影响外交政策因素
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国家性质。
【自我测评】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决心“巩固远东和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1958年,赫鲁晓夫访华,提出让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诸国组织的《友好互助委员会》,与中国组成“联合舰队”,共同对付美国,中国断然拒绝了苏联要求。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 )
A.和平外交 B.独立自主 C.不结盟主张 D.求同存异
2.下面《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表》反映出( )
时间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个) 10 34 45 120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D.“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3.1954年,周恩来总理、印度总理和缅甸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这一原则( )
A.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B.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D.被西方所有国家全盘接受
4.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地区获得独立的国家已达30多个,它们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形成,亚非国家感到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在两强之间获得发展的。这表明亚非新独立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是( )
A.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政治平等 B.加强团结合作,实现和平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打破两极格局 D.加入苏联阵营,共同对抗美国
5.“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国际舞台。”材料中的“会议”是指( )
A.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万隆会议
6.一位美国记者评价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重要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改变会议航向是因为(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地位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D.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各国共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1)图中的会谈首次提出了哪一国际外交准则?它有什么意义?
(2)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挑战突破】
1.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英国、欧盟以及法国的相关高层通话,就俄乌冲突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强调:“中方坚定主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的这一原则立场出自(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一国两制构想
2.体育外交也是一个国家外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1963年参加了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1965年参加了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等,积极开展与亚非拉独立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这些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关系
C.有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2)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概述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不同的外交际遇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自我测评】
1.B
2.A
3.B
4.B
5.D
6.D
7.(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
(3)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倡导和平外交政策等。
【挑战突破】
1.B
2.A
3.(1)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方式:承认建交;先谈判后建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会议:日内瓦会议。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启示:民族独立是外交的前提;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