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0 17:5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了解邓稼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新中国成立后,不仅经济政治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两弹一星的试验成功,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开始了重大飞跃,从无人飞船到载人航天,再到太空漫步都承载着中国航天的累累硕果。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和屠呦呦研制出青蒿素,解决世界性的重点难题,都为人类的生存和生命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邓稼先影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展示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
一、问题导学:全班分为五组,组内讨论,梳理问题,绘制思维导图。
问题1:“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问题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问题3:袁隆平、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问题4: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工作中的方针是什么?取得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梳理归纳科技文化成就,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横空出世,两弹一星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 ……1953年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9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际形势:帝国主义核威胁;国防需要:积极防御;客观要求:提高国际地位。
(设计意图)文史资料展示,分析归纳新中国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原子弹、氢弹成功
总结核弹事业的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设计意图)展示各国研发原子弹氢弹的时间,分析中国速度,以及中国发展核弹事业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人造地球卫星
(设计意图)图文资料展示,学生了解人造地球卫星,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五)素养提升: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们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材料一:1960年,进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处在饥饿的边缘。有外国人嘲笑说,你们中国穷的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想搞什么导弹、原子弹。
材料二: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困难;专家撤走;环境艰苦。
(设计意图)史料展示,学生分组讨论科研人员们在研究两弹一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六)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邓稼先、钱学森事迹,总结归纳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三、漫步太空,载人航天工程
(一)时间轴展示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时间轴展示,梳理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学生归纳总结载人航天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分析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的背景以及传播,归纳总结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五、屠呦呦与青蒿素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分析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困难与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六、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双百方针以及文化发展
(设计意图)展示双百方针,了解新中国文化政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为的能力。
(二)在党的文化政策的扶持鼓励下,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新格局。
(设计意图)图文史料展示,感受改革开放前后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三)素养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中国政府的重视。建国初期,建立起中国科学院,制订科学发展规划;
2、国防建设的需要。建国初期,我国取得成就的主要领域是两弹一星。
3、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4、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5、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启示:
1.科技兴国,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低纬度巩固。
2.科技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3.科技得到发展有利于国内整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人们的团结。
4.科技的发展要依靠全民的高素质,有赖于教育的扎实推进。
5.科技的发展以执政党正确的指导方针为保障……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独自思考,自主表达观点,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围绕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制作一份手抄报。
【家国情怀】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太空漫步,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屠呦呦的青蒿素,认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国为民乐于奉献的品质。
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负重前行,我们应该牢记先辈的事迹,尽管前方任重道远,但我们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