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20: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思想
(1)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宣王档案
姓名:田辟彊,前319—前301任齐国君王
偶像:齐桓、晋文
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梦想:王天下
解 题
“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春秋五霸之一
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词句:
通假
无以 王说 折枝 刑于寡妻
活用
无以,则王乎 则可以王矣 保民而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 幼吾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1、无以,则王乎
2、然则废衅钟与
3、王说,曰:“诗云…”
4、为王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盖亦反其本矣
“以”通“已”
“说”通“悦”
“枝”通“肢”
“刑”通“型”
“与”通“欤”
“盖”通“盍”
通假字
7、盖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
赴愬於王。
1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1、是罔民也。
12、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涂”通“途”
“颁”同“斑”
“反”通“返”
“愬”通“诉”
“已”同“矣”
“罔”同“网”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危士臣
朝秦楚
名词作动词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远离。
形容词作动词,敬爱;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使动用法。 使……来朝见。
词类活用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加以刑罚。
名词用作动词,穿。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形容词用作名词。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
特殊句式
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特殊句式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王坐于堂上
天下可运于掌
构怨于诸侯
状语后置句
特殊句式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也
若是其甚与?
吾何快于是?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课文结构
提出话题
正面劝导
反面论述
破其“大欲”
引出主张
阐述措施
岔开提问,转谈王道
提出论点,以例引导
正面晓谕,指明方向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是不为,非不能
推恩
引出“大欲”,指出危害
以战为喻,主张施仁
辟田地,朝秦楚
后必有灾
宣王请教
孟子说仁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