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高中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未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甘的答案标号涂
湘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尤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八单元。
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铷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致
1.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
骨器和陶器等,图1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
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
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
E
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原始定居生活出现
那
C.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和
2.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
可知,法家和墨家
您
A.崇尚以人为本
B.治国理念趋同
C.主张家国同构
D.阶级立场不同
3.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将祖先或神明称为“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
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否定了“泰皇”的称谓,而将“阜”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称“皇
帝”。据此可知,皇帝制度
A.具有一定君权神授色彩
B.凸显了浓厚的宗法观念
C.强化了对民众思想控制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4.西汉经过文景二帝的治理,至汉武帝即位时,已经是“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太仓
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主要得益于
A币制改革的成功
B.阶级矛盾的缓和
C.休养生息的政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24-287A-
5.表1所示为《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和《后汉书》(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对曹操事
迹的记载。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表1
《三国志》
《后汉书》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曹操自领冀州牧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曹操自为丞相
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
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A.历史叙事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B.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其有偶然性
C.阶级立场影响历史人物的评价
D.《三国志》的记载更符合客观事实
6.西魏时期的府兵制是兵农分离、充满部落武装色彩的特殊军制,统兵大将类同酋长,战士户籍
不隶州县。到了隋朝,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军人户籍一律归地方政府管辖。这一变化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推动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D.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7.元代设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能够做到使行省所
握权力大而不专,正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削弱了地方政府权力
B.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
8.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景德镇“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这些从事瓷
业的佣工很多来自外地,在景德镇没有田地,时称景德镇“皆聚四方无籍之徒”。由此可知,
明朝万历年间的景德镇地区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刷
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已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9.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只许广州一处和外商
贸易。之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沁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
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等,都作了详细规定。这些措施旨在
A.保持国家主权独立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保护本国商业发展
D.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10.表2所示为1868一1911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初加工产品出口情况统计(单位:担)。这可用
于说明该时期的中国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
·24-287A·承德市高中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D3.A4.C5.A6.B7.D8.C9.B10.C11.D12.A13.D14.B
15.D16.B
17.(1)特点:方式灵活多样;借贷双方受到法律保护;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禁止官员借贷。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社会各阶层都可进行借贷。(2分)
原因:国家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鼓励和规范: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商
品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历史现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至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的开展;清末新政的推行;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历史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近代中
国妇女的解放;促进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措施:推进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双拥”运动;发展社会生产;进行精兵简政;加强思
想文化建设:实施社会救助。(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威望;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和文化
教育的发展;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为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分)
阐述:秦建立起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封建王朝以后,通过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迁徙六国贵族到
南方巴蜀等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汉代开辟丝绸
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极大地推动了西域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往来。同时,西汉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和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北庭都护府,使西域地区各民族能够继续通过丝绸之路保持与中原地区的往来,加深了与西
域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唐朝还积极发展与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在扩大中
原文明的影响力的同时,也推动了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
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理更加完善和成熟,如元朝设置宣政院专门对吐蕃进行管
理,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以加强对西域的军务管理,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明
朝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女真部落;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的民族事务,这些
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得民族之间的交融达到了新的高度。(8分,答出四点即可)
总之,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为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进步。(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28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