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一)(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3 18:09:37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jiào yī lún ɡēnɡ fěi cuì qǐ xìnɡ 翡翠斐然成章火焰陷害恳切开垦翘起翅膀罗绮涟漪倚仗基础精练有彩纹的丝织品。 水上的波纹。 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a.孤单冷清。b.清静,寂静。 彷徨徘徊接着结着新月诗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文本互动答案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主要从视觉写死水之脏。
第三节:主要从嗅觉写死水之臭。
第四节:主要从听觉写死水之死寂。
第五节:表达作者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答案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青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留恋。
第五节:写诗人畅游康河,追寻美梦。
第六节:写诗人回归现实,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达了诗人无法排遣的情愁以及洒脱、飘逸的情致。答案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笑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华美,内里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华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秽的罪恶。答案 诗歌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也许”统领第二、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象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答案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像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答案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给人以立体感。答案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三、写作特色
《死水》
1.寄托、象征方法。
对《死水》的寄托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
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对《死水》的象征意义也有几种说法:①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②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③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
《再别康桥》
1.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
2.音乐美、绘画美
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著,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课件32张PPT。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macao)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 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死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闻一多大事记
幼年, 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 考入清华学校;
1922年, 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 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 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 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亲自设计封面,采用通盘黑纸,只有上方贴有小小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名,整个设计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
《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此时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在美国深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表面繁华掩盖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从而使作者更加对自己的祖国感到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尤其是回国前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死水》等诗是作者“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从发表时间来看,象征北洋政府,1926年4月发表,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闻一多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从《死水》结集出版的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1928年他编成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作为向诗坛的告别。此时,诗人对这种现实既激愤又极度失望。1 象征2 反讽小结:主旨归纳
《再别康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离别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提示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提示 这首诗通过作别康桥时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情感抒发,表达了对康桥的永久恋情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提示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娴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提示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星辉放歌”是在想像之中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1.文本审美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悄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感。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等,使每一幅画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写作迁移
【角度】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就以灵动之笔写出了自己的别情。你也一定有过分别的经历吧,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 知识广场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就连平日里多得放不下的自行车也凋零了。中央水渠的鱼儿们仰望着,回味着下午刚刚进肚的馒头。坐在岸边,将剩下的酒分一点给鱼儿,看着它们欢快的争抢。
提着空酒瓶摇晃着起身往回走,长桥上几乎没有什么人,弥漫着栀子花香,朦胧的灯光下,夜也醉了。眼神四处游历。这345米,走过千百回,也醉了千百回。
终于到了青春广场,还记得刚来时候的陌生感吗?那应该是一种飘忽的感觉。如今,这里已经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 商业街头,相信你也曾经停留,四处张望行色匆匆的人群,寻找过自己的梦中人。出现了,你欣喜若狂;消失了,你几尽疯狂。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最伤感的地方。
回到住了四年的寝室,室友们都在收拾奔赴全国各地的行囊,将疲惫的身躯扔上睡了四年的单人床,然后进入梦乡……【漫漫古典情】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唐·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其二)》
这首诗明白如话。此诗是“杂体”,它并非是一首绝句。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短短四句之中,也换了韵脚。一般来说,比较长的歌行,往往换韵,这样一者可以使诗句更富有变化,如果一韵到底,不免呆板生硬,二者可以避免韵脚中常见字不够用,只好顺着诗意,弄些生僻的字来硬填。而寥寥四句就换韵,在古诗中是非常少见的。 这首诗后两句更佳:“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在短短的两句中,两个字重复来用,却不显啰唆,很是精妙。这种句式被相当多的后人“抄袭”或者说是“借鉴”。大诗人李白就屡屡“偷”来用,像什么“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还有那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也与此类似。苏轼也有“此生此夜不常有,明月明年何处看”一句,我们觉得,这都是仿效了王勃这首诗的句式。“三美”的主张:

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建筑的美音乐美:
每行由2、3字词组合
双行押韵
每节一韵
节尾以双音词结尾
琅琅上口
音调和谐
富于节奏感绘画美:
色彩绚丽
用词形象
辞藻艳丽
视觉效果强烈建筑美:
每节四句,
每句九字
每行由2、3字词组合
排列整齐
格式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