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5课6中国现代诗二首(二)(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5课6中国现代诗二首(二)(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3 18:09:26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戴望舒
(1905——
1950)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近代诗人、学者。著有诗集《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诗草》和何其芳、李广田并称“汉园三诗人”。
  戴望舒与夫人杨静及子女合影 戴望舒故居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屠杀,使得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创作背景?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一)教学目标:
1、朗读作品,使学生了解《雨巷》这首诗的格调;
2、联系当时社会背景,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画面,营造丁香氛围,让学生体会丁香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要求意象理解:
《雨巷》是首现当代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带有朦胧色彩,《雨巷》中有一个执着的追求者“我”,这是以作者为代表的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地址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作者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以把《雨巷》理解为一曲理想的哀歌。课文分析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朦胧。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白色丁香代表着纯洁,紫色丁香代表着高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这正与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相一致的,他们彷徨、急忙、凄清、惆怅、哀怨,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造就了他们美丽高洁的品质,但同时也有无路可走的忧愁。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在断句中将纷繁的思绪连在一起,形成渴望、孤独、惆怅的诗境,同时象征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最大的拓展空间。
《雨巷》还通过精心推敲的修辞,首尾重叠和大量运用一个主题的各种变调等手段来表现,打破了新格律的种种限制,为新诗的音节开了新的道路。归纳小结寂寞
卞之琳
乡下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时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最近比较烦?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二、 分析意象特点?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三、分析意境特点 讨论交流: 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结构上 :跳跃性非常大



{ 乡下与城里
童年与成年
古老与现代
生与死
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有关寂寞孤独诗句: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4、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1、背诵课文2、分析课文中意象在表达思想的作用课后作业课件18张PPT。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目标定位
1.理解两首诗的含义、情感。
2.学习新诗的写作手法:象征、虚实结合。
3.欣赏新诗的音乐节奏美和画面美。
pánɡ huánɡ chēnɡ chì chù chóu chànɡ yuàn tuí pǐ liáo ɡuō xiàn 基础精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彷徨( ) ②撑着( )
③彳亍( )  ④惆怅( )
⑤哀怨( ) ⑥颓圮( )
⑦寂寥( ) ⑧蝈蝈( )
⑨羡艳( )
操劳洗澡荫庇阴影坍圮枸杞漫溯朔月寂寞寂寥迷茫迷蒙踟蹰彳亍璀璨斑斓《凝泪出门》《我底记忆》雨巷诗人新诗三秋草鱼目集答案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地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却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答案 丁香的形状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称,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思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李商隐的《代赠》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本诗的意境和形象。答案 这个问题宜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丁香之特点是美丽、高洁,又易凋谢,正如诗人的梦想;二是只有“哀怨又彷徨”的姑娘才与忧愁的诗人有共同的语言,才会在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如果上升到理论高度,那就是诗中的意象根据抒情的需要而设置。答案 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做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答案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成“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答案 诗人从孩童时期来写“寂寞”是为了说明“寂寞”与生俱来,人不能怕“寂寞”;人只有冲破“寂寞”,才能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答案 这是诗人用冷静客观、不动声色的叙述,来展示人物的悲惨命运,来抨击社会的黑暗。人们只有冲破黑暗,才不会在寂寞中死去。《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