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7课中国当代诗二首(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参考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同课异构课:第7课中国当代诗二首(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13 18:09:16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6课
中国当代诗二首 曾卓,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湖北省黄陂县人。1922年3月5日出生于武汉。1936年10月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1938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1947年夏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副社长,武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诗人生平简介1955年5月,因牵涉到所谓“胡风集团”问题受到审查。1979年12月平反。后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1988年离休。
曾任中国作协名誉委员,中国新诗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作协名誉主席。1939年春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与友人邹获帆等合编《诗垦地丛刊》。1947年到1949年主编汉口《大刚报》文艺副刊《长江》。重要诗文集
诗集《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曾卓抒情诗选》等;
散文集《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另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曾卓文集》3卷等。诗人书影第一节:年轻时对未来的遥望和想象鉴赏诗歌第二节:年老时对过去的回望,辨认和感叹一、整体理解和把握总起来看,诗人在短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寄寓着深深的人生感慨。二、两个比喻的妙处
1、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年轻时遥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好奇, 渴望到达,因此六十岁好象是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充满诱惑,深深吸引着年轻的诗人。

2、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之后, 巨大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产生一种难以辨认和迷惘伤感的情绪,甚至是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三、艺术特色1、今昔对比,回环复沓。
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忆年轻。人生的两次“遥望”,在今昔对比中,实现了时空转换,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圆;同时寓无限于有限,获得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接着将生活喻为“海洋”,于是“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是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2、设喻精巧,和谐贴切。3、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本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其所表达的哲理耐人寻味。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无所遗憾。探 究 玩 味1、意象(形象、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什么使本诗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无论什么样的文学体裁,总要或叙事,或传情,或明理。而这首微型诗,篇幅极为短小,但却寄寓丰富,感慨深沉。如此深刻的艺术魅力,得益于“人生是一次航行”这一核心比喻,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比喻,形成了一条比喻链,而这条比喻链就是一组丰富多样的意象群。诗人巧妙的比喻,形成了繁复多样的意象,再加上意象中寄寓的人生哲理和感悟,这首体制短小的微型诗便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2、这首诗侧重于哲理表达,还是感情抒发? 诗言情,这是中国传统诗歌集体认同的艺术旨归,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说诗歌就没有揭示哲理的任务,而是说诗歌最主要的任务是“言情”。这首诗最为核心的艺术任务,就是传达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体悟、认识和理解,因此上更侧重于哲理表达。拓展延伸仿写微型哲理诗请用下列意象仿写微型哲理诗,一个意象作一首:
1、玫瑰 2、钻天杨 3、石榴 4、竹笋 5、根 6、落叶 7、藤 8、牵牛花 9、月亮 10、路 11、河床 12、爆竹 13、哈哈镜 14、钉子 15、门 16、蜗牛海子简介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于安徽省怀宁县,一直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就考大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在北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方25岁。 海子在不到七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论文等。他所写的二百余首抒情诗和七部长诗影响较大,他的抒情诗有浪漫的、梦幻的色彩,他把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凝结成质朴的世界,赋予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意象以新的诗意,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他的诗歌理想和他为此付出的青春与生命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十年代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诗歌内容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
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
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
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
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理解诗意:1、关于“大海”的象征意义 海子是中国当代诗坛少有的几个“纯粹诗人”之一。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应从诗歌最主要的意象“大海”的象征含义入手。
海子曾写道:“要热爱生活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思考回答:根据上述海子其人其言,你认为他有着怎样的胸怀?“大海”能引起你哪些联想?由此看来,“大海”在诗中可能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一家之言: 海子是一个内心洋溢这“博爱”、“泛爱”的人,“大海”当是博大胸怀的象征,只有宽容博大,才能有“春暖花开”的愉悦心境。
海子一向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却有着走出自我,进入世俗生活的冲动。“大海”是广阔的世俗生活的象征。有没有第三种?说说你的看法!理解诗意 2、两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不同意味。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 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课件16张PPT。第6课
中国当代诗二首——曾卓
第一节:年轻时对未来的遥望和想象
分析课文: 第二节:年老时对过去的回望,辨认和感叹比喻: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
在烟雾中的故乡”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好奇,好象人生的六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 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置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和迷惘伤感之情。这里有一种人生如梦的至深感叹。
语言朴素,极富张力:
第一节”偶尔抬头”,
第二节”有时回头”:

“而今我到达了”:显示了年轻时的可爱;过去不堪回首,但有时还是要忍不住回头,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那样让人留恋;平白如话,但包含了不知
是喜是悲的复杂情感,十分感人。 朗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用一两句话写出你对这首诗的感受体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即3月26日,诗人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海子,安徽省怀宁县查湾农家子弟,原名查海生。18岁时即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在极度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论文。并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影响。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 ——谢冕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写于1989年3月14日诗人去世前不久的诗句似乎是一个预言。诗人的想象:“你们可以想像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
诗人的寂寞:“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 “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诗人的纯洁与偏执:多数情况下对待别人如绵羊一般,但发起怒来却像豹子一样。
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诗人既然已经找到了“幸福”,却为何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海子是怎样一个人?
海子为何要选择死亡这一条道路?
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有句名言叫“生活在远方”,这是人类的普遍心态,每当现实生活提供不了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在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未名诗会”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成为一个保留节目,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一般。
带着理解,带着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月的麦地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日 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让我们记住这个在尘世不能获得幸福的孤独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