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12:10:08

文档简介

遵义市2023 ~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选D。【解析】A项,实地调查是他“富民之路的根本实践途径”,原文无此意。B项,材料一
第二段指处:“只要走得多看得多,知识积累也自然会增多。”原文是充分表述,选项是必要表述,
错置了两者的关系。C项,材料一第六段指出:“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
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
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此,不是作者认为,是费孝通认为。
2.选A。【解析】材料一第四段:“费孝通做的不是纯理论研究,他一直做的是应用性研究,所以
他前往美国丹佛领受应用人类学协会颁发的马林诺夫斯基奖的时候,演讲的题目就是‘迈向人民的人
类学’”。费孝通丝毫不隐瞒他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研究目的。”选项表述认为应用型研究
更重要,无中生有。
3.选 B。【解析】A 项句意为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不断
革新、不断进步的重要性。B 项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
本民族文化,符合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概念。C 项强调坚持革新和复古。D 项强调向先
贤学习。
4.【答案示例】①鲁迅的观点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国民党政
府“一味送去”和“只知送来”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政策,提出对外来文化要以主动的态度选择并吸收,
侧重于要批判地借鉴外来文化。
②费孝通的观点为“文化自觉”。费孝通指出懂得各自欣赏自己的文化,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
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侧重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评分参考】共 4 分,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5.【答案示例】
①田野精神是重视实地行访调查,行行重行行,反复调查跟踪的实践精神。
②田野精神是以志在富民为目标,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精神。
③田野精神是在实地研究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直面挑战的科研精神。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6.选 D。【解析】A 项,“直接拒绝”,过于绝对,村民们是否捐款与老泼的决定有关,
老泼捐,村民就会捐,没有直接拒绝。B 项,并非出于好奇,原文“小李职业性地问”,可见
是出于职业习惯;也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C 项,“共同捐款”不对,原文“如果装太阳能灯,
他独家赞助”,可以看出是老泼独家赞助的。
1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
7.选B。【解析】“正面描写”错,老泼儿子的形象是通过老泼或者村民口中知道的,属
于侧面描写。
8.【答案示例】
①外貌的细节描写。如“又破又脏的衣裤 ”“烂解放鞋”“腰间断牛绳”等,体现老泼的
勤劳简朴。
②动作的细节描写。如“捡几块石头,扔到院角里”“回收瓶子”等,体现老泼的勤俭节
约。
③心理、神态的细节描写。如“乞丐怎么跑到村里来”“皱眉”等,体现小李作为驻村干
部的认真负责。
【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9.【答案示例】
①选材上,本文取材于典型的农村生活,如“尺把高的玉米苗”“灯光球场下村民的散步
聊天”等生活场景,是真实的乡村生活写照。
②语言上,本文多用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如“俺眼里莫得垃圾!”“吃饱了撑的”等
语言,符合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③主旨上,本文以“乡村振兴”为主旨,围绕使用太阳能的问题,凸显乡村振兴离不开科
技和创新这一主题。
【评分参考】共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0.选 BFG。【解析】臣不知所以为臣,人之类其不相贼杀以于尽者,非幸欤 信乎其为师之
重也。此句译为“臣子不知道如何做臣子,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残杀殆尽,难道还不算大幸吗?
可见作为老师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 ”
【评分参考】共 3 分;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选 A。【解析】A 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是糊涂的意思。
12.选 C。【解析】“他们认为上天是公平的, 自己位于众人之上,因此也比众人更先了
解到天道”表述有误。原文“天之有斯道,固将公之,而我先得之,得之而不推余于人,使同
我所有,有所不忍也”的意思是“上天所以有大道,本来就是公之于众的道理,只不过我先一
步了解了它,了解了它却不推及于其他人,使其他人和我一样共同拥有,这是我不忍心(去做
的),并非认为“自己是在众人之上”。
13.(1)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评分参考】或,有的(方面);遗,放弃;明,明智(共4分,“或”“遗”“明”各1分,
句意通顺1分;意思答对即可)
2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
(2)王某(我)得以掌管此县已经超过一年了,刚刚依靠着孔子庙建了县学,用来教养
本县子弟。
【评分参考】逾,超过;方,刚刚、方才;以,用、用来(共4分,“逾”“方”“以”各1
分,句意通顺1分;意思答对即可)
14. ①不耻下问,谦虚从师 ②虚心解答,不自骄自傲 ③学识丰富,有道之人
【评分参考】共 3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材料一: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
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
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
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
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
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
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
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
子(如何)停顿,有无法解答的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
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材料二: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父子之间要慈爱孝敬、夫妇之间要相处和睦、兄弟之间要
长幼有序、宾客之间要热情友好、朋友之间要真诚有信,这是做人的基本伦理。谁来把握人伦
大理呢?礼乐、刑政、制度等的规定和约束便是保证人伦的工具。这个工具由谁来把握呢?制
定君臣间的礼仪,就能有效地把握这个工具。君主得不到良师,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当君主;臣
子得不到良师,就不懂得如何当好臣子。做他们的老师,是可以与他们共同遵守人伦大道的。
君主不知道如何做君主,臣子不知道如何做臣子,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残杀殆尽,难道还不算
大幸吗?可见作为老师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
3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
以前的君子,看重自身,以自己居于舜之下而感到羞辱。虽然如此,有鄙陋浅薄的人向他
询问,他也不敢怠慢(不重视),收敛自身,好像还比不上询问者有学问,把回答询问看成是
为师之道而不敢推辞,他会说:“上天所以有大道,本来就是公之于众的道理,只不过我先一
步了解了它,了解了它却不推及于其他人,使其他人和我一样共同具有,这是我不忍心(去做
的)。 ”
王某(我)得以掌管此县已经超过一年了,刚刚依靠着孔子庙建了县学,用来教养本县子
弟。希望杜先生留心听取弟子们的请求而光临我县县学,作为子弟们的老师,王某替他们给杜
先生传达此意。诚恳地希望先生不要与以前的君子有所不同,才是我等的大幸。
15.选 C。【解析】“着意于眼前之景”错,郭诗颈联并非诗人眼前之景,“应”“可”二
字可看出是诗人认为可以割稻、喝酒,但还未发生。
16.【答案示例】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雨后天晴的喜悦之情。异:郑诗借晚晴之景生发感慨,寄言浮云,还
天空蔚蓝清朗,表达了希望政治清明的愿望;郭诗写自己虽无稻田,但看到粮食丰收也倍感欣
慰,表现作者对百姓的关怀之情。
【评分参考】共 6 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学不可以已(2)封狼居胥(3)早生华发(4)枫叶荻花秋瑟瑟(5)而皆若偻(6)
乍暖还寒时候
【评分参考】共6分,每空1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得分。
18.选 A。【解析】选文省略号的用法是列举省略。 A.表示列举省略;B.表示语意未尽,
让人思索;C.表示歌词引用内容的省略;D.表示语言中断。故选 A。
19.选 D。【解析】胸有成竹:指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走马观花:
形容人行走匆忙,只能迅速地看到事物的大概,没有时间和机会细细观察。这个成语也比喻对
事物只有一知半解,没有深入了解和体会。粗枝大叶:指做事不细致,粗心大意,不注重细节。
瓜田李下:指在别人的瓜田里或者李树下行动,容易引起误会或者怀疑。此处形容纳凉之处,
属于望文生义。
20.【参考答案】①隐喻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②表达对美好品德的褒扬 ③还有大量词
汇与农业相关
【评分参考】共 6 分,每空 2 分;第①空补写关键词“隐喻”“两个阶段”;第②空补写
关键词“美好品德”“褒扬”;第③空补写关键词“词汇(词语)”“农业”;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4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
21.【参考答案】植物不仅具有秀美或挺拔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高贵的内质。学习这
些成语,有助于我们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画线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关
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植物”,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之后。第二处:语
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知识的积累”应放在前面。
【评分参考】共 4 分,每处 2 分。
22.【答案示例】望梅止渴:从味觉对“梅”进行感知,得出梅子“酸甜生津”的表象特
征,联想到人以“望梅”的方式止渴和用空想安慰自己,愿望均无法实现。势如破竹:从视觉
感官得出竹子“笔直坚韧”的表象特征,联想到人用刀破竹后迎刃而解的过程,比喻节节胜利,
所向披靡。
【评分参考】共 4 分,通过某种感官机制对植物进行感知,得到植物不同角度的某种特征,
2 分;从植物的表征含义过渡到深层含义,2 分。
23.【作文审题指引】
《礼记·中庸》强调“准备”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事前都应有所准备,才有可能成功,
没有准备往往会失败。史铁生在《给小水的三封信》中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人生没有完美
的规划,不必顾虑太多,先行动起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综合两句话,准备固然重要,但不能只准备不行动;同样,没有准备就行动,也易出现方
向的偏离或无序。要有所准备,但也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有些事,需要详细地规划;有时候,
也可以享受偶发性带来的乐趣。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思考;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
写一篇记叙文,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作文立意推荐】
明确目标定计划,预先准备得成功
果敢迈步不犹豫,行动起来至远方
准备充分固可取,迈步行动亦可贵
计划周全行事有方,果敢迈步随机应变
5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
附:
作文评分参考表
项目 说 明 给分
入手分 基准分,严禁打成保险分 45
优秀拔尖作文 55—60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达两条以上)
一类卷
各方面表达好的文章 50—54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至少满足一条)
符合题意,逻辑清晰 有亮点 46—50
符合文体要求
二类卷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内容、表达、思 40—45
内容充实,结构完整 想等方面稍差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沾题(非切题):文章中心不是材料中最显著、最 36—40
突出想传达的含义,与材料不十分贴切
三类卷
走题、跑题:原创,写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主题完 30—35
全无关
四类卷 严重残卷、抄袭卷 30以下
700-800 字,结构完整,扣题,只扣字数分 每50字1分
600-7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6—40
500—6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3—35
400-5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0—32
350-4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26—29
300-350 字,结构完整、扣题 21—25
字数 200-3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16—20
150-2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11—15
100-150 字,结构完整、扣题 6—10
100 以下字,结构完整、扣题 5以下
只有标题 2
结构不完整,即残卷
字数够,除了头尾,中间与题目无关,沾题卷 36左右
缺标题、换标题 扣2分
错几个字适当扣分如
错别字成篇等级降低
2分
没有政治问题、抄卷子的及其他有明确证据确定抄袭
其他
的文章,除开抄袭文字,剩下的有效文字,按照字数 拿不准可提交异常卷
档次来给分
全部抄袭 5以下
文体特征不明确、“四不像” 45以下
6
{#{QQABbQAAggiAQABAAAhCEwFaCAEQkACACCoOAAAMIAAAyANABAA=}#}遵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
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
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
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纵观费孝通的研究经历,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赵旭东曾经概括了费孝通一生研究的关键
字一行、访、实、知、觉。这几个字,实际上讲明了费孝通认识中国社会的全过程。
费孝通一生的社会调查,首先强调“行”。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作《行行重行行》,这
本著作收录了费孝通在各个地方考察所写的报告。费孝通每访一地,就把考察所写的调查报告,
全部都记录下来,所以叫“行行”。费孝通认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多出去看看,反复看,
从他的《十访江村》《五访瑶山》可知他不是只去一次,而是反复跟踪观察。这个行,其实是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晴的分辨力是极强的,所以只要走得
多看得多,知识积累也自然会增多。
第二就是“访”。他除了行以外还要访,他不断地访问家庭,访问个人,访问工厂,不断
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实地调查与访问。
第三个就是“实”。费孝通一生追求实践,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与调查的应用性是非
常明确的。费孝通做的不是纯理论研究,他一直做的是应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国丹佛领受
应用人类学协会领发的马林诺夫斯基奖的时候,演讲的题目就是“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孝
通丝毫不隐瞒他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研究目的。
第四个关键词是“知”。从认识的角度来讲,我们通过行动、访问、实地考察,最终的目
的是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在整合完调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种概念,并用理论性的话语将
其解释出来,所以知就是要通过实际调查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从其他人
说的话中,看到话语背后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分析它。费孝通之所以能够提出那
么多概念,是因为他不断地行与访,进行感知和分析。费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现在依然被广泛讨
论与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实更加不易。
最后一个关健词是“觉”,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
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
高一沿文·1·(共8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