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14:5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LX2024.01)
本试题共6页,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 相关影视作品
C. 北京人复原头像 D. 历史学家的著述
2. 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 饮食习惯 B. 劳动工具 C. 自然条件 D. 劳动技术
3. 华夏儿女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和黄帝 B. 尧帝和舜帝 C. 帝禹和帝启 D. 帝辛和帝乙
4.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与黄河流域遗址中的文物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长江流域出土的玉器器型在三星堆遗址中也有发现。这说明
A. 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审美观念趋向统一 D. 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5. “夏传子,家天下。”这是《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夏朝时推行残酷的人祭 B.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C. 夏朝推行禅让制 D. 夏朝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6. 《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揭示了西周分封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特征是
A. 由周王亲自实施 B. 为了兼治天下 C. 以血亲为纽带 D. 奖励有功之臣
7. 央视推出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目前所知,我国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
8. 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从以下出土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铁器、牛耕已经出现 B. 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C. 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D. 有效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9. 东周初期,都城发生饥荒,周王室向诸侯请求资助。周襄王死后,周王室大臣又请求诸侯给予丧葬费用。材料反映出当时
A. 周王室管辖范围大大缩小 B. 初步确立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 诸侯政治地位提高 D. 王室衰微,财政陷入困境
10. 周平王东迁时,尚有百余数量的诸侯国,到战国末期却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等为数不多诸侯国,这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 秦国实力最强 B. 兼并战争不断 C. 逐步走向统一 D. 人民深受灾难
1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12.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修建于
A. 公元前 3 世纪 B. 公元前2 世纪 C. 公元前 1世纪 D. 公元 3 世纪
13.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就曾主张“爱人” “为政以德”。他是
A. 孔子 B. 孙子 C. 庄子 D. 荀子
14.巴中在春秋时期属巴子国,秦汉时期属巴郡,从“巴子国”到“巴郡”的名称变化源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5.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价值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趾,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秦朝法律还规定,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说明
A. 秦朝严刑峻法,法令严苛 B. 秦朝注重社会治安的管理
C. 秦朝重视家族邻里的团结 D. 秦朝时团体犯罪现象普遍
16. 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大一统”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17.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 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的现象是
A. 封建帝制的渐趋衰微
B.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 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18. 美国《时代》周刊曾评选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 中国的蔡伦排名第四,这是因为他
A. 发明了指南针 B. 发明了火药 C. 改进了印刷术 D. 改进了造纸术
19. 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 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名为《中华瑰宝--中医药》的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贾思勰
20.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的主题。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1.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22. 战乱往往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迁移,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是在
A. 秦末农民战争时期 B. 东汉光武中兴时期
C. 三国鼎立时期 D. 西晋八王之乱时期
23.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段材料反映出江南地区
A.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商业不够发达
B. 本身特产丰富,但是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C.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D. 海外贸易发达,政治清明
24. 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民族交融 B. 江南开发 C. 中外交往 D. 政权分立
25.1964 年11月,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 188 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这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
A. 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B.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C. 创制《大明历》 D. 设计制造指南车、千里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 文化类创新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中的经典名篇, 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材料一中的经典名句选自先秦典籍,请将①②③④处的典籍名称补充完整。 (8分)
材料二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 学派林立、 “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 材料二中“激烈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 用所学史实说明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践行先秦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 (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
27. (10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秦汉时期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史事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 年 ①秦国完成统一, 建立秦朝
公元前221 年 ②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221 年 ③秦开始统一货币、文字
公元前215年 ④蒙恬北击匈奴, 修长城
公元前213年—公元前212年 ⑤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
公元前209年 ⑥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2年 ⑦西汉建立, 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178年-公元前141 年 ⑧汉文帝、汉景帝在位
公元前134年 ⑨汉武帝接受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公元前127年 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公元前120年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公元前119年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2年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大举措(写出所选史实的序号即可) ,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上面示意图中①②③处分别是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重要区域和最远到达地区,请写出①②③的古代名称。 (6分)
材料二 强大的汉帝国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更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使得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6分)
29. (1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① 铜方量·上海博物馆藏 史料②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③ 魏主以平城地寒, 六月雨雪, 风沙常起, 将迁都洛阳; 恐群臣不从, 乃议大举伐齐, 欲以胁众。 ——《资治通鉴》 史料④ 北魏彩绘陶女俑·洛阳博物馆藏
(1) 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请将材料一中的史料按照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进行分类。 (8分)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 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2) 材料二反映了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评价。任选一个评价进行归纳并用所学史实加以佐证。 (6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LX 2024.01)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B B C B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C A A B D B C
21 22 23 24 25
C D C A B
二、非选择题
26. (14分)
(1) ①《道德经》 ②《墨子》 ③《孟子》 ④《韩非子》 (8分)
(2) 时期: 春秋战国/东周(2分)
举例: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践行法家思想;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道家思想;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践行儒家等思想(4分)
27. (10分)
事件:①②③⑨⑩
观点一:秦汉时期建立并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论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产生深远影响,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的控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学居主导地位;经济上,盐铁官营专卖,铸造五铢钱,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总之,秦统一全国,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的措施,使大一统的局面巩固和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事件: ⑤⑥
观点二:秦朝的暴政导致其“二世而亡”
论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制,但其统治过于严苛,通过“焚书”、 “坑儒”实行文化专制,让读书人颇有怨言;对百姓施以沉重的赋税和徭役,百姓不堪重负;法律过于严苛,使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最终导致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代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总之,秦朝过于残暴的统治导致农民大起义的发生,使秦朝“二世而亡”。
事件: ⑦⑧⑩
观点三: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为西汉的强盛奠定基础
论述:秦末的混乱及楚汉之争,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朝建立后,面对大萧条的局面,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汉初的局面; 他的继任者汉文帝、汉景帝继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崇尚节俭,减轻刑罚,宽待百姓,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史称“文景之
治”; 汉朝实力大增,汉武帝即位后采取盐铁专卖,使国家财政改善,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西汉达到“鼎盛”。
总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了西汉的社会经济,为汉武帝时的鼎盛局面奠定基础。
事件: ①②③
观点四:秦始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君主(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论述: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了局势。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巩固了统一。
总之,秦始皇结束了长期征战混乱局面,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他是杰出君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事件: ⑨
观点五: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君主)
汉武帝是千古一帝(只得史实2分,其他8分扣掉)
论述: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 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为历代推崇,影响深远。在经济上,盐铁专卖; 统一铸造五铢钱。为巩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事件: ③
观点六:统治者采取适宜的措施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论述: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促进了经济交流与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顺利推行,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
汉武帝在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 统一铸造五铢钱。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为巩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总之,统治者采取统一货币等适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28. (12分)
(1) ①长安 ②西域 ③大秦/欧洲(6分)
(2) 原因:汉朝国力强盛;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 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 (每点2分,共6分) (6分)
29. (14分)
(1) 实物史料: ①④
文献史料: ②③ (8分)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交融。 (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佐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任意一项相关正确史实,即可得 2 分)
商鞅变法:
评价: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 (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佐证:鼓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 严明法度、残酷剥削,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任意一项相关正确史实,即可得 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