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邓稼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元勋(xūn) 邓稼先(jià) 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 ) 开拓(tuò) 鲜为人知(xǎn)
C.燕然(yàn ) 癌症(ái ) 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 罗布泊(bō) 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惨 孕育 锋芒毕露 B.宰割 选聘 家愉户晓
C.奠基 颤抖 妇孺皆知 D.仰慕 勒功 死而后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 鲜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晓(说明) 至死不懈(松懈) 死而后已(停止)
C.当之无愧(愧疚) 截然不同(截止) 锋芒毕露(全、都)
D.马革裹尸(皮) 知人之明(眼力) 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 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 邓稼先去了, 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 可 就 B.如果 而 竟 C.如果 可 就 D.假使 而 竟
5.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6.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7.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
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
8.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
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时光倒流,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下面的写法,为邓稼先写几句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
【获奖名片】______________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②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④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⑤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安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⑥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⑦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⑨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9、解释下列成语。
⑴ 任人宰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至死不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可分成四层。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
11、这几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邓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及其贡献是什么?他的贡献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邓稼先一生工作的评价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的每个项目,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4.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梳理文章情节】
15. 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16.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要语句】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17.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 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却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千米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实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实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选自《共产党员》,2014年21期,有删改)
18.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
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19.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实验。
21.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22.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三、 写作
23、 在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使你感动的人,他们或是名人,或是普通人,但他们的精神使你难忘、感动。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答案
A 2.C 3.D 4.B 5.C 6.(1)引用(2)排比 7.略
8、 (1)[示例]让中国变强盛奉献毕生。 (2)[示例]①请问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的话。 (3)[示例]爱国敬业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9、⑴ 任凭别人随便欺侮。 ⑵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⑶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⑷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一点也不用惭愧。
1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第一层:写邓稼先在国内外求学和开始研究原子弹的理论。
第二层:写邓稼先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第三层:写邓稼先在病重期间和于敏写了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最后因病逝世。
第四层:高度评价邓稼先的一生。
11、通过邓稼先一身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歌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2、主要工作是研制成功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日子。
1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14. 提议→选址→立项→建造→竣工
15. 甘恒谦是南仁东的学生,岳友岭是南仁东的同事,他们更熟悉南仁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引用他们的话更有说服力,更能体现南仁东制造“天眼”的不易和他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可贵精神。
16. 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岳友岭感慨侧面表现了南仁东为造“天眼”付出的艰辛之大。
17. ①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南仁东就提议“咱们也建一个吧”,体现了他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具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品质。②不辞辛苦,亲自到贵州大山里勘察;为了节省时间,中午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③汇报项目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对细节了如指掌,多次计算模拟,体现了他鞠躬尽瘁、科学严谨的优秀品质。
18.考取交大造船系 参研核潜艇
19.(1)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2)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3)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却最先进的水滴线型;(4)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20.(1)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2)“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21.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22.示例: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惧,热爱祖国。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