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5 14:53:1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 10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4页)和“答题卷”(2 页)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 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一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一手史料 ( )
A. 元谋人遗址 B. 半坡遗址 C. 北京人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 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可以说明( )
A.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
A. 北京人的发现 B. 半坡遗址发掘 C. 青铜工艺成就 D. 铁制农具出现
4.《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禅让制
5.西周崇尚礼制,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作出规定: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D.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健全
6.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关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资料。 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7.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8.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 D.生产力飞速发展
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 )
A.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10.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的需求
11.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健全纪检监察制度是防止官吏贪污腐化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第1页(共4页)
12.史料中记载:“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漓)水之渠。”这里的“渠”指的是 ( )
A.郑国渠 B. 秦渠 C.都江堰 D. 灵渠
13.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14.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些治国措施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严刑峻法
C.地方豪强为非作歹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5.如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公元前 141 年 公元前 136 年 公元前 129 年 公元前 127 年 公元前 118年 公元前87 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用年号纪年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该帝王在位 35年 D.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16.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 ( )
A.州牧势力的膨胀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的危害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7.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
A.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18.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图中①②③政权名称分别为 ( )
A.蜀、吴、魏 B.魏、蜀、吴 C.魏、吴、蜀 D.吴、魏、蜀
19.《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 )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20.我国曾经出现一个政权,根据提示语“4 世纪后期”“任用王猛改革”“氐族人建立的”,说出这个政权的名称 ( )
A.西晋 B.后赵 C.北魏 D.前秦
21.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 40 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
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
22.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23.酪类食品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食物。到魏晋时期,出身士族大家以豪奢著称的王济在招待从江南远来洛阳的客人陆机时曾指着羊酪炫耀其生活。据此可知 ( )
A.魏晋时期北方农业生产有所衰退 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C.经济重心已经从中原逐渐南移 D.长期战乱使魏晋士族生活不稳定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第2页(共4页)
24.2023 年 6月 2日,中国书法大会在央视科技频道首次播出。期间,主持人在讲述中国书法发展历史时,提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创作这一作品的书法家是 ( )
A.锺繇 B.范缜 C.顾恺之 D.王羲之
25.图1与图2 反映的共同文化现象是 ( )
A.儒家学说的创建与发展 B.道教的创立与传播
C.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D.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二、史实辨析(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
2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 】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阪泉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改正:
【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改正:
【 】(3)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晋四个王朝。
改正:
【 】(4)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长安,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改正:
【 】(5)祖冲之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 小题,共 2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 12分)
材料一 西周与秦朝的政治形势图
(1)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秦朝政治形势图所反映的地方制度,并指出这两种制度实施初期所起的共同作用。(6分)
材料二 历史上,黄河之水时常泛滥,酿成大灾。 因此,治理黄河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关注点。 以下为关于历代治理黄河的史事两则。
公元前651年,周王室治理黄河力不能及、齐桓公于是召集诸侯会盟,约定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但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汉武帝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他曾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终于成功。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王室与汉武帝治理黄河的效果的不同之处,并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原因。 (6 分)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第3页(共4页)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本题 13 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丝绸之路的①起点、②途经区域、③最远到达地区的古代名称,说出一位开辟或维护这一“要道”的汉朝功臣。 (4分)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传物品和技术 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丝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2)请你说出西汉为保护丝绸之路设置了什么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5分)
材料三
1995 年10月,中日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 厘米,宽 12.5 厘米,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 条长约21 厘米、宽 1、5 厘米的白色绢带,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西域研究》1996年第 3期
(3)材料三中的文物传递了哪些历史信息 (4分)
四、活动探究题(15分)
29.某中学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了探究学习,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 【传承经典文化】
(1)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该书目录中 A、B两处的信息。(4分)
活动二 【舞析历史知识】
(2) 请指出材料中的一处错误。根据上述展板内容,写出“蔡侯纸”出现的意义。(5分)
活动三 【制作人物展板】
(3)请为医学展板选择一位代表人物,并在展板中介绍该人物。 (4分)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2分)
七年级历史 试题卷 第4页(共4页)2023一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CABDC 6-10 BACDB 11-15 CDBAB 16-20 CABCD
21-25 CABDD
二、史实辨析(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1)ד阪泉”改为“涿鹿”。
(2)/
(3)ד晋”改为“陈”。
(4)ד长安”改为“洛阳”。
(5)ד祖冲之”改为“贾思勰”。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25分)
27.(1)分封制、郡县制:巩固统治。(6分)
(2)各诸侯国自行其是、汉武帝治理黄河成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
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
加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6分)
28.(1)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功臣:张骞、班超、甘英、班勇。(任答一个)(4分)
(2)机构:西域都护。(2分)意义: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贸易文化交流。(3分)
(3)说明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等
等。(4分)
四、活动探究题(15分)
29.(1)A:孟子;B:《史记》。(4分)
(2)材料中图片是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不是“蔡侯纸”;“蔡侯纸”出现是书写
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5分)
(3)如华佗;东汉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为减轻病人疼痛,制成全身麻醉药剂
“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
一套医学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华佗被称为“神医”。如张仲景;东汉末年,张
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全面阐述了中
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
圣”。(4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
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历代先
贤的优秀品质和情怀。(2分,任答1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