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科学入门 练习
一、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 的原因和 的学科。
【答案】产生、发展;规律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利用科学的研究范畴,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解答。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我们都可以走进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解答】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科学研究是从 开始的,科学家 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答案】疑问;奥斯特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2.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是第一个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
【解答】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奥斯特)是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科学促进了 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答案】技术;不合理的使用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结合实际解答。
【解答】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4.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 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 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 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答案】液体;加热;测量;观察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器材的用途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液体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加热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测量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观察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5.使用滴管时, 在上, 在下; 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 ,未经 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答案】胶头;管口;滴管口;冲洗;洗涤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6.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 、 、 三部分,通常用 进行加热。 (填“能”或“不能”,下同)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嘴吹灭酒精灯。
【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不能;能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对酒精灯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通常用外焰进行加热。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7.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 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 。
【答案】用大量冷水冲洗;1分钟以上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解答。
【解答】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三、科学观察
8.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 和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 后,才能 出来。
【答案】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论证;总结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要首先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很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首先进行联想,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联想,最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正确的科学知识。
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解答。
【解答】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
9.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 。用 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 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 和 ,并从整理的信息中尽可能地发现 。
【答案】观察的范围;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规律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根据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填写。
【解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用显微镜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从整理的信息中尽可能地发现规律。
四、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
10.测量是一个把 与公认的 进行比较的过程。
【答案】待测的量;标准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定义判断。
【解答】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1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 。
【答案】米(m);刻度尺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的认识解答。
【解答】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12.长度的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 和 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 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 ,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 + 。
【答案】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线;紧贴;垂直;数字;单位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五、体积的测量
13.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和 。
【答案】立方米(m3);升(L);毫升(mL)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解答。
【解答】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14.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 ,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 和 ,再把量筒放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 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 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 减去 ,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答案】(1)长、宽、高
(2)测量范围;最小刻度;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低处
(3)排水法;适量;浸没;总体积;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量筒测体积的过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长、宽、高,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再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温度的测量
15.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热胀冷缩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 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但不能碰到 ;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 ;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答案】测量范围;最大刻度;充分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7.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 ,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 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突然下降,水银快速收缩,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内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是 ,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是 ℃。
【答案】玻璃泡大,内径细;很细而弯曲;35~42 ℃;0.1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以及量程和分度值的知识解答。
【解答】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玻璃泡大,内径细,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而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突然下降,水银快速收缩,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内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是35~42 ℃,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是0.1℃。
七、科学探究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八、真题展示选择题
19.(2017·绍兴)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相关内容。在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胶头滴管的用法分析;D、量筒读数需要平视。
【解答】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液体,会污染胶头,从而污染试剂,故C错误;
D、用量筒读液体体积时需要平视,故D正确。
故选D
20.(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取适量液体
B.取液体时挤入空气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取适量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紧挨试剂瓶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故A正确;
B.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在液体外面挤压胶囊,排出其中的空气,然后再进行吸取,故B错误;
C.滴加液体时,务必一人操作,这样可以保证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两个人操作,那么一旦配合不好,就可能滴在外面或身上,造成实验事故,故C错误;
D.在对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手应该按在长柄上,如果离试管太近,那么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21.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和体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应该与人的体温差不多,35℃在正常范围内,故A正确;
B.双手手臂打开后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则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7m×4=6.8m,故B错误;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C错误;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8m×10m×3m=240m3,故D错误。
故选A。
22.两支经过消毒后没有把水银甩下去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 ℃,直接用来分别测量体温是36.8 ℃和39.5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8 ℃、39.5 ℃ B.39.5 ℃、39.5 ℃
C.38 ℃、39.5 ℃ D.38 ℃、38 ℃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这也是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由此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柱高度肯定增大,此时读数准确;当温度不变或降低时,水银柱不能下降,因此读数不够准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36.8℃<38℃,所以水银柱不会下降,即示数仍然显示为38℃。因为39.5℃>38℃,所以水银柱会上升,即显示为39.5℃。
故选C。
23.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历时30年,他们终于揭开了生物节律的奥秘:人体基因能够跟踪时间的机制,而时间的机制被破坏就会导致一些疾病。人们称这是最“接地气”的奖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人都能通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
B.不管如何熬夜,人们的24小时节律性都不会被破坏
C.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小处入手
D.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结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A:人人都能通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B:不管如何熬夜,人们的24小时节律性都不会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C: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小处入手,正确。
D: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故选C。
九、填空题
24.根据题意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最近一次中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 。
(2)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的颗粒物。
(3)学生书包的体积大约是25 。
【答案】(1)m
(2)μm
(3)dm3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2)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单位有km,比它小的单位有dm、cm、mm、μm和nm;
(3)体积的国际单位为m3,比它小的单位有dm3、cm3和mm,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
【解答】(1)最近一次中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m。
(2)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
(3)学生书包的体积大约是dm3。
25.量取15mL液体,应选最大测量值为 (填“10 mL”“20 mL”或“50 mL”)的量筒和 (填仪器名称)。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
【答案】20mL;滴管;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选取量筒时,量筒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于待测液体的体积,且分度值越小越准确。在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面进行微调。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量取15mL的液体时,20mL和50mL的都大于15mL,但是前者的分度值小,更准确,故选20mL的量筒和滴管。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十、实验探究题
26.墨水沾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这种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现象称作“毛细现象”。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粗细有关。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 r和 r的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交流与表达]
①发生毛细现象范围内,如果用足够长的半径为 r的细管,请预测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
②该小组还想研究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请帮他们完成方案设计。
建立假设 实验方案
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答案】同种液体,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成反比(或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高);5h;取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立于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图片,分析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交流与表达】①根据前面得到的结论进行计算;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得出结论】根据图片可知,当半径为r时,上升高度为h;当半径为时,上升高度为2h;当半径为时,上升高度为3h,则半径和上升高度的乘积相同,即得到结论:同种液体,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成反比(或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高)。
【交流与表达】①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液体上升高度与半径的关系为:1=hr。当半径为时得到:,解得:h'=5h。
②探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实验方案为:取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立于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
1 / 1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科学入门 练习
一、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 的原因和 的学科。
2.科学研究是从 开始的,科学家 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科学促进了 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 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
4.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 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 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 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 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5.使用滴管时, 在上, 在下; 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 ,未经 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6.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 、 、 三部分,通常用 进行加热。 (填“能”或“不能”,下同)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嘴吹灭酒精灯。
7.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 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 。
三、科学观察
8. 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 和 ,并通过认真、严密的 后,才能 出来。
9.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 。用 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 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 和 ,并从整理的信息中尽可能地发现 。
四、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
10.测量是一个把 与公认的 进行比较的过程。
1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 。
12.长度的测量方法
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 和 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 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 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 ,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 + 。
五、体积的测量
13.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 和 。
14.体积的测量方法
(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 ,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 和 ,再把量筒放在 ;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 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 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 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 减去 ,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六、温度的测量
15.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
16.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 ,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 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但不能碰到 ;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 ;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7.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 ,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 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突然下降,水银快速收缩,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内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是 ,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是 ℃。
七、科学探究
18.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八、真题展示选择题
19.(2017·绍兴)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滴加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20.(2020八上·温岭期中)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取适量液体
B.取液体时挤入空气
C.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D.手按短柄加热液体
21.根据你对生活中科学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约为35 ℃
B.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0 m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 kg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5 m3
22.两支经过消毒后没有把水银甩下去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 ℃,直接用来分别测量体温是36.8 ℃和39.5 ℃的两个人的体温,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8 ℃、39.5 ℃ B.39.5 ℃、39.5 ℃
C.38 ℃、39.5 ℃ D.38 ℃、38 ℃
23.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美国三位遗传学家,历时30年,他们终于揭开了生物节律的奥秘:人体基因能够跟踪时间的机制,而时间的机制被破坏就会导致一些疾病。人们称这是最“接地气”的奖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人都能通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
B.不管如何熬夜,人们的24小时节律性都不会被破坏
C.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小处入手
D.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
九、填空题
24.根据题意填上合适的单位。
(1)最近一次中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 。
(2)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的颗粒物。
(3)学生书包的体积大约是25 。
25.量取15mL液体,应选最大测量值为 (填“10 mL”“20 mL”或“50 mL”)的量筒和 (填仪器名称)。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
十、实验探究题
26.墨水沾到衣服上,很快就会渗入衣服,这种液体主动流进狭窄空间的现象称作“毛细现象”。毛细现象中液面升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研究:
[建立假设]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粗细有关。
[收集证据]为了验证假设,他们将半径分别为r、 r和 r的细玻璃管立于水中,观察水位上升的情况(如图所示)。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交流与表达]
①发生毛细现象范围内,如果用足够长的半径为 r的细管,请预测水位上升的高度为 。
②该小组还想研究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请帮他们完成方案设计。
建立假设 实验方案
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产生、发展;规律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利用科学的研究范畴,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解答。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我们都可以走进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解答】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答案】疑问;奥斯特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2.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是第一个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
【解答】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奥斯特)是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3.【答案】技术;不合理的使用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结合实际解答。
【解答】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的成果又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
4.【答案】液体;加热;测量;观察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器材的用途分析解答。
【解答】实验室内有大量可供我们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和试剂,如取少量液体所用的器皿:滴管、试管;加热所用的仪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测量的仪器:温度计、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观察的仪器:放大镜、显微镜。
5.【答案】胶头;管口;滴管口;冲洗;洗涤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滴管使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
6.【答案】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不能;能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对酒精灯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到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通常用外焰进行加热。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7.【答案】用大量冷水冲洗;1分钟以上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解答。
【解答】如果在实验室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若被烧伤或烫伤,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若被化学试剂灼伤,应立即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8.【答案】观察;实验;观察;实验;论证;总结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要首先进行观察,然后通过实验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很多的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首先进行联想,然后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联想,最后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正确的科学知识。
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解答。
【解答】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认真、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
9.【答案】观察的范围;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规律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根据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填写。
【解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用显微镜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并从整理的信息中尽可能地发现规律。
10.【答案】待测的量;标准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测量的定义判断。
【解答】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11.【答案】米(m);刻度尺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的认识解答。
【解答】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12.【答案】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刻度线;紧贴;垂直;数字;单位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刻度尺的使用:选,即根据被测物选择适当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的刻度尺;量,测量时要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读,即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并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13.【答案】立方米(m3);升(L);毫升(mL)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对体积单位的认识解答。
【解答】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m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
14.【答案】(1)长、宽、高
(2)测量范围;最小刻度;水平桌面上;凹液面的最低处
(3)排水法;适量;浸没;总体积;水的体积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解答;
(2)根据量筒测体积的过程解答;
(3)根据“排水法”测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解答。
【解答】(1)形状规则的物体:用米尺测量出物体的长、宽、高,再利用相应的公式便可计算出其体积。
(2)液体:一般用量筒测量,先看清量筒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再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再用细线拴住待测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读出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得到的便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5.【答案】热胀冷缩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6.【答案】测量范围;最大刻度;充分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温度计来测量超过它最大刻度的温度;
②测量时,手握温度计的上端,使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③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⑤记录时一定要写完整。
17.【答案】玻璃泡大,内径细;很细而弯曲;35~42 ℃;0.1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体温计的结构特点,以及量程和分度值的知识解答。
【解答】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玻璃泡大,内径细,温度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水银柱长度显著变化;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而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温度突然下降,水银快速收缩,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内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可以测量的温度范围是35~42 ℃,最小一格表示的温度是0.1℃。
18.【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9.【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等相关内容。在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胶头滴管的用法分析;D、量筒读数需要平视。
【解答】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A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液体,会污染胶头,从而污染试剂,故C错误;
D、用量筒读液体体积时需要平视,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判断。
【解答】A.取适量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紧挨试剂瓶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朝向手心,故A正确;
B.用胶头滴管取液体时,应该在液体外面挤压胶囊,排出其中的空气,然后再进行吸取,故B错误;
C.滴加液体时,务必一人操作,这样可以保证实验操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两个人操作,那么一旦配合不好,就可能滴在外面或身上,造成实验事故,故C错误;
D.在对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手应该按在长柄上,如果离试管太近,那么可能造成烫伤,故D错误。
故选A。
21.【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根据对温度、长度、质量和体积的认识判断。
【解答】A.人的手指伸入水里感到不冷也不热的温度应该与人的体温差不多,35℃在正常范围内,故A正确;
B.双手手臂打开后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差不多,则四个中学生手拉手合抱的一棵大树周长约为:1.7m×4=6.8m,故B错误;
C.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C错误;
D.一间普通教室中空气的体积约为:8m×10m×3m=240m3,故D错误。
故选A。
22.【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这也是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的原因。由此可知,当温度升高时,水银柱高度肯定增大,此时读数准确;当温度不变或降低时,水银柱不能下降,因此读数不够准确,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因为36.8℃<38℃,所以水银柱不会下降,即示数仍然显示为38℃。因为39.5℃>38℃,所以水银柱会上升,即显示为39.5℃。
故选C。
2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结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A:人人都能通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取得科学研究成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B:不管如何熬夜,人们的24小时节律性都不会被破坏,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C:科学研究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从小处入手,正确。
D:科学研究的目标一定是其他科学家没有探索的领域,不符合实际情况,错误。
故选C。
24.【答案】(1)m
(2)μm
(3)dm3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1)(2)长度的国际单位为m,比它大的单位有km,比它小的单位有dm、cm、mm、μm和nm;
(3)体积的国际单位为m3,比它小的单位有dm3、cm3和mm,根据自己对这些单位的认识选择使用。
【解答】(1)最近一次中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43m。
(2)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
(3)学生书包的体积大约是dm3。
25.【答案】20mL;滴管;小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选取量筒时,量筒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于待测液体的体积,且分度值越小越准确。在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胶头滴管对液面进行微调。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解答。
【解答】(1)量取15mL的液体时,20mL和50mL的都大于15mL,但是前者的分度值小,更准确,故选20mL的量筒和滴管。
(2)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若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
26.【答案】同种液体,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成反比(或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高);5h;取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立于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图片,分析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交流与表达】①根据前面得到的结论进行计算;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液体种类,据此设计实验即可。
【解答】【得出结论】根据图片可知,当半径为r时,上升高度为h;当半径为时,上升高度为2h;当半径为时,上升高度为3h,则半径和上升高度的乘积相同,即得到结论:同种液体,液面上升的高度与细管的半径成反比(或细管半径越小、液面上升越高)。
【交流与表达】①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液体上升高度与半径的关系为:1=hr。当半径为时得到:,解得:h'=5h。
②探究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液体种类的关系时,实验方案为:取两根半径相同的细玻璃管立于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比较液面上升的高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