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云南日报讯:2015年5月5日,“元谋人”化石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在元谋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元谋人遗址,为“元谋人”文化保护和挖掘献计献策。回顾历史,“元谋人”生活在距今( )
A.约20万年 B.约70万年 C.约170万年 D.约180万年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云南元谋。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
2.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从恩格斯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劳动 B.语言 C.服饰 D.文字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促进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劳动促使脑的进化和语言的出现,所以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016年2月25日,房山区人民政府网发了一则招聘信息:2016北京周口店某原始人遗址博物馆招聘11人公告。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周口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4.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用骨针缝制衣服 B.种植水稻
C.制作鱼纹彩陶盆 D.烧烤食物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5.下面几幅图片,是历史学者根据北京周口店考古情况设想的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
剑齿虎 采集食物 打制石器
A.住山洞 B.应迁徙到别的地方
C.昼伏夜出活动 D.群居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6.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些有孔兽牙和磨光石珠(下图)等,你认为这些应该是( )
A.装饰品 B.劳动工具 C.生活用品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有了审美意识,图片中的串起来的贝壳等就是他们的饰物。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山顶洞人的认识。
7.(2016七上·蚌埠期中)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中国是拥有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比较多的国家,因此说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点。
8.西安半坡博物馆(下图)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导游小王在介绍遗址时出现了一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 )
A.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 B.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半坡人陶器制作有特色 D.遗址距今约1万多年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居民生活的识记能力。
9.下图所示作物是谷子,又称粟,在我国最早种植的地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居民生活的识记能力。
10.(2017九下·盐城月考)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图中依次为半地穴式房屋、彩陶、纺轮。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联系粮食知识的能力。
11.下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干栏式建筑”,D项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元谋人和北京人住洞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学生易受题干中“云南”的干扰,可能会误选A。
12.(2016·金平模拟)“用骨耜在双眸中 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诗歌《问津河姆渡》中“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的农作物是( )
A.粟 B.玉米 C.水稻 D.南瓜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问津河姆渡》”,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农耕文明。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掌握了制陶技术,能够在陶器上刻画动物形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13.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是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农业生产的出现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成为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条件。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石器时代”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石器时代主要分为两种:使用打制石器的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称为新石器时代。北京人 和山顶洞人距今年代久远,只会打制石器,应该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距今较近,已经懂得磨制技术。应该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故本题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及河姆渡居民使用工具的识记。
15.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的识记能力。
16.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示意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此后炎帝、黄帝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黄帝的识记能力。
17.“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尧 B.舜 C.禹 D.炎帝和黄帝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黄帝让部下发明文字、理发、算术和音乐,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炎帝,所以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炎帝和黄帝。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18.《礼记》中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聚落时期
C.尧舜时代 D.炎帝和黄帝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禅让制是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在尧、舜、禹的时候盛行。故正确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识记能力。
19.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涉及根本问题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涉及根本原因时要优先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和生产力方面的因素。
20.望夫石是安徽涂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涂山氏女的丈夫在结婚后不久,便离家去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最后化作一块望夫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涂山氏女的丈夫是( )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
【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等信息,可判断她的丈夫是禹。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要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决定的?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决定的。
(2)北京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3)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时期。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由他们所处的险恶环境决定,北京人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2)材料中提供了一些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事实证明北京人能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和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化前进了一大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钻燧取火”可见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最早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远古居民的了解及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是 式房屋,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2)图二是干栏式房屋,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3)两地原始居民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图中房屋的结构特征分析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差异。
【答案】(1)半地穴;半坡
(2)河姆渡
(3)原始农业的出现。图一中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北方,气候干旱,冬天寒冷。图二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南方,南方多雨潮湿,气候温暖。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半坡原始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住干栏式的房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定居生活。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图一神农教稼图 图二大禹陵
请回答:
(1)材料一歌颂了哪位中华民族先人的事迹?请列举出传说中他的事迹。(至少三项)
(2)材料二中图一和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说说传说中该人物的贡献。(两项)
(3)材料二图二中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答案】(1)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发明车船、兵器,制作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晋乐。
(2)炎帝。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开辟了集市。
(3)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黄帝的贡献。根据题干中的“轩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本题考查炎帝的贡献。相传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3)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相关知识。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的办法成功治理了水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
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历史上炎帝黄帝及大禹的贡献。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4.在学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小明的班级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活动。请你也来一显身手吧!
(1)【明辨是非】读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过来。
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②原始群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③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聚落。
④炎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⑤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水患。
(2)【火眼金睛】请根据下面的图片,写出这些文物的名称。
A
B
C
D
E
F
G
【答案】(1)√;√;×;把“聚落”改为“氏族”;×;把“炎帝”改为“黄帝”;√
(2)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打制石器;骨针;钻孔石斧;骨耜;鱼纹彩陶盆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表述符合史实,正确。②原始群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聚落,表述错误,聚落改为氐族。表述错误。④炎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表述错误,炎帝改为黄帝。⑤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水患。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2)A带有猿的特征,是北京人。B与现代人已没有差别,是山顶洞人。C石器粗糙,是打制石器。D石器有明显的磨制痕迹,是磨制石器。E是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T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G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H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云南日报讯:2015年5月5日,“元谋人”化石发现50周年纪念活动在元谋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元谋人遗址,为“元谋人”文化保护和挖掘献计献策。回顾历史,“元谋人”生活在距今( )
A.约20万年 B.约70万年 C.约170万年 D.约180万年
2.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从恩格斯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能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劳动 B.语言 C.服饰 D.文字
3.2016年2月25日,房山区人民政府网发了一则招聘信息:2016北京周口店某原始人遗址博物馆招聘11人公告。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在学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后,同学们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在活动的场景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用骨针缝制衣服 B.种植水稻
C.制作鱼纹彩陶盆 D.烧烤食物
5.下面几幅图片,是历史学者根据北京周口店考古情况设想的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
剑齿虎 采集食物 打制石器
A.住山洞 B.应迁徙到别的地方
C.昼伏夜出活动 D.群居生活
6.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些有孔兽牙和磨光石珠(下图)等,你认为这些应该是( )
A.装饰品 B.劳动工具 C.生活用品
7.(2016七上·蚌埠期中)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8.西安半坡博物馆(下图)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导游小王在介绍遗址时出现了一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 )
A.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 B.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半坡人陶器制作有特色 D.遗址距今约1万多年
9.下图所示作物是谷子,又称粟,在我国最早种植的地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10.(2017九下·盐城月考)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1.下图所示为我国云南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相似建筑曾发现于(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2.(2016·金平模拟)“用骨耜在双眸中 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诗歌《问津河姆渡》中“可能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的农作物是( )
A.粟 B.玉米 C.水稻 D.南瓜
13.氏族聚落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竭泽而渔”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B.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C.按血缘关系组成生活集体
D.促进了家畜饲养业的产生
1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石器时代”示意图,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15.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16.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示意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7.“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尧 B.舜 C.禹 D.炎帝和黄帝
18.《礼记》中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聚落时期
C.尧舜时代 D.炎帝和黄帝时期
19.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出“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 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20.望夫石是安徽涂山的一处著名景点,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涂山氏女的丈夫在结婚后不久,便离家去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最后化作一块望夫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涂山氏女的丈夫是( )
A.黄帝 B.炎帝 C.禹 D.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决定的?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2.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是 式房屋,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2)图二是干栏式房屋,是 原始居民居住的。
(3)两地原始居民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图中房屋的结构特征分析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差异。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
图一神农教稼图 图二大禹陵
请回答:
(1)材料一歌颂了哪位中华民族先人的事迹?请列举出传说中他的事迹。(至少三项)
(2)材料二中图一和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说说传说中该人物的贡献。(两项)
(3)材料二图二中的人物有什么事迹流传后世?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24.在学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小明的班级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活动。请你也来一显身手吧!
(1)【明辨是非】读下列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过来。
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
②原始群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③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聚落。
④炎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⑤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水患。
(2)【火眼金睛】请根据下面的图片,写出这些文物的名称。
A
B
C
D
E
F
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云南元谋。在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识记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促进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劳动促使脑的进化和语言的出现,所以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周口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71万—23万年,保留了猿的特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处于旧石器时代。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识记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掌握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有了审美意识,图片中的串起来的贝壳等就是他们的饰物。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山顶洞人的认识。
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中国是拥有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比较多的国家,因此说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起源的知识点。
8.【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居民生活的识记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半坡居民生活的识记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他们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图中依次为半地穴式房屋、彩陶、纺轮。故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联系粮食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干栏式建筑”,D项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元谋人和北京人住洞穴。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学生易受题干中“云南”的干扰,可能会误选A。
1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题干关键信息“《问津河姆渡》”,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出现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农耕文明。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建造干栏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也掌握了制陶技术,能够在陶器上刻画动物形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学生一般根据课本知识就能得出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是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农业生产的出现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成为他们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条件。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石器时代主要分为两种:使用打制石器的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称为新石器时代。北京人 和山顶洞人距今年代久远,只会打制石器,应该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而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距今较近,已经懂得磨制技术。应该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故本题答案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及河姆渡居民使用工具的识记。
15.【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相传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的识记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此后炎帝、黄帝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帝、黄帝的识记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题干里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了宫室、车船、兵器、衣裳,黄帝让部下发明文字、理发、算术和音乐,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炎帝,所以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炎帝和黄帝。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的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
18.【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禅让制是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在尧、舜、禹的时候盛行。故正确答案为C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识记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涉及根本问题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涉及根本原因时要优先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和生产力方面的因素。
20.【答案】C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等信息,可判断她的丈夫是禹。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要解题的关键。
21.【答案】(1)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决定的。
(2)北京人已能使用天然火,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3)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时期。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由他们所处的险恶环境决定,北京人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2)材料中提供了一些北京人使用火的证据,事实证明北京人能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和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化前进了一大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钻燧取火”可见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最早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我国远古居民的了解及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2.【答案】(1)半地穴;半坡
(2)河姆渡
(3)原始农业的出现。图一中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北方,气候干旱,冬天寒冷。图二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南方,南方多雨潮湿,气候温暖。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半坡原始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住半地穴式的房子。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住干栏式的房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定居生活。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
23.【答案】(1)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发明车船、兵器,制作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晋乐。
(2)炎帝。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还发明了陶器,开辟了集市。
(3)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黄帝的贡献。根据题干中的“轩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本题考查炎帝的贡献。相传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是中华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3)本题考查大禹治水的相关知识。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的办法成功治理了水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
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了历史上炎帝黄帝及大禹的贡献。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24.【答案】(1)√;√;×;把“聚落”改为“氏族”;×;把“炎帝”改为“黄帝”;√
(2)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打制石器;骨针;钻孔石斧;骨耜;鱼纹彩陶盆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①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表述符合史实,正确。②原始群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称为聚落,表述错误,聚落改为氐族。表述错误。④炎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表述错误,炎帝改为黄帝。⑤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水患。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2)A带有猿的特征,是北京人。B与现代人已没有差别,是山顶洞人。C石器粗糙,是打制石器。D石器有明显的磨制痕迹,是磨制石器。E是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T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G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H是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
【点评】本题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