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 卖炭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 卖炭翁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20:10:3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卖炭翁》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多角度诵读诗歌,了解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理解白居易选用乐府体裁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诗歌中的特别之处,感受白居易高超的叙事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顺宗实录》中的农夫性格,评说卖炭翁悲剧的必然性,体会白居易深刻的讽喻意图。
教学重难点
品析诗歌中的特别之处,感受白居易高超的叙事艺术;对比《顺宗实录》中的农夫性格,评说卖炭翁悲剧的必然性,体会白居易深刻的讽喻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些诗句,他们都出自哪位诗人之手 出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预设:白居易
师:来,我们一起把这些诗句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墨客挥犀.卷三》记载:
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即令一老妇人读诗,若了解则收录,否则再修改。
师:结合上面的诗句,证明白居易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通俗易懂。今天我们将要
学习的《卖炭翁》也有着这样的特点,请大家翻开课本。
二、初读诗歌,复述故事
1.学生朗读包含易错字音的句子。
师:白居易的诗,老人小孩儿都能读懂,你是否能把它读准确呢?请这一列的同学来读一读带有红色字的诗句。
预设:
鬓、裳、辗、辙、敕、叱、将、系
(生读,师纠正,生笔记)
2.教师正音后,学生再次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师:从篇幅、押韵、句式上看,你发现《卖炭翁》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卖炭翁》选自白居易的《新乐府》,在形式上,它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乐府诗不同于格律诗,在用韵、格律、字数、篇幅和内容上均比较自由。
师: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但从内容上看,它还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复述这则故事。
任务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复述这则故事。
预设:
《卖炭翁》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过程。
(学生讲述涉及到两个人物:老翁,宫使;涉及到三个情节:运炭、卖炭、失炭)
师追问:你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卖炭翁的遭遇?
预设:悲惨。
师:卖炭翁的悲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细读诗歌第一节,画出描写卖炭翁的具体语句和关键词,品味其“悲惨”。
三、把握细节,体会悲惨
任务二:细读诗歌,画出描写卖炭翁的具体语句和关键词,品味其“悲惨”。
预设:
关键句1: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预设:
“伐”和“烧”两个动词,明确展现出炭的来源。“南山中”点明了老翁工作的地点,揭示自然环境的恶劣,侧面表现出老翁烧炭的辛苦与不易,也由此看出下文“一车炭”对于他而言是何等的珍贵!(烧炭艰辛、路途遥远→谋生艰难)
关键句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预设:
“烟火色”展现出老翁由于长时间的劳作,身上被烟火熏出了颜色;两鬓白发“苍苍”,可见其年事已高;“十指黑”,反映出老翁终日烧炭劳作。(年老体弱、劳作辛苦)
关键句3: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预设:
寒冷的雪天却身着单衣,一个“正”点出了老翁的贫困。而老翁却“愿天寒”,希望天气再冷一些,目的是为了把炭卖个好价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身上衣裳口中食”来维系生计,生活才有着落。一“忧”一“愿”将老翁的矛盾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衣正单”的现实与“愿天寒”的心理活动两相对比,使老翁的形象更加悲苦可怜。(生活贫困)
关键句4: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预设:
这四句写卖炭翁从前一天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在辛苦赶路,天寒、路远、牛困、人饥。“辗”字尤为传神,非炭沉不会留痕,又与下文“牛困人饥”暗相呼应。冰雪中的星夜兼程只因对“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卑微希冀。(谋生艰难)
(注:学生分析诗句时,要求学生抓住可以重读的词,读出悲惨沉重的感觉,并带领全班学生齐读)
师小结:这位年老体弱、身无长物的老翁,穿着单衣、迎着风雪、踏着遥远的路途运炭卖炭,却惨遭掠夺!怎一个“悲惨”了得!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沉重、悲痛之感。(生齐读)
四、品味对比,分析形象
师:这首诗中,作者没有说一个“惨”字,却饱含悲惨的意味,那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出老翁的悲惨的?
预设:
①细致的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除了细致的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作者刻画老翁形象的关键。作者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任务三:再读诗歌,找出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老翁形象。
对比1:颜色(衣着)对比→宫使的华贵整洁,凸显了老翁的贫穷、辛劳
宫使:翻翻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衣冠楚楚”的宫使,却“忍能对面为盗贼”,令人触目惊心!
对比2:动作(地位)对比→宫使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凸显了老翁的卑微无奈。
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对比3:重量(价值)对比→宫使仗势欺人、扬长而去,凸显了老翁的心酸悲惨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缓,系向牛头充灰直。:
“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赤裸裸地掠夺啊!
师: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还原那嚣张跋扈的掠夺情景,从对比中感受掠夺背后的悲惨之感。
(齐读第二小节,读出故事感)
师:面对这些不平等与冲突,卖炭翁的表现是怎样的?文中用哪几个字诠释了?
预设:惜不得
师:从这三个字里,你体会到卖炭翁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无奈、心酸。
师:宫使抢炭,老翁为何只能“惜不得”?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预设: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握文书、敕的意思,明确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
四、了解诗人,体悟情怀
师:所以,宫使嚣张跋扈的背后,是皇帝在给他撑腰。同学们可以看见,注释一有补充:白居易曾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所谓“宫市”,究竟为何物?补充:
宫市制度为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的制度,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并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这一弊政,对城市商人和近郊农民造成深重苦难。
师:读完这则材料,你能说说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吗?
预设:对苦难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腐朽统治阶层的批判。
师:用卖炭翁这一例极具代表性的故事,反映了整个社会存在的弊病,我们称这种手法为:以小见大,这也是白居易著名的讽喻诗。
师:全篇至此,诗人没有说一句宫市的不是,没有道一句卖炭翁的悲惨,可带给我们的却是强烈的震撼与思考。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这两首诗,看看在这两首诗歌又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出示:
《观刈麦》(节选)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红线毯(节选)
红线毯,
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生朗读)
预设:
《观刈麦》
这首诗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自我反思。
《红线毯》
这首诗讲述了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批判了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
师:正如蒋勋教授所说,“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历史上,民生之苦总是存在的,可令人感动的是,有很多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愿意为他们发声,你能想到哪些呢?
(生自由发言)
五、结束语
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了白居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政治理想,看到了他伟大的悲悯情怀。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成为闪烁在文学历史天空中的一抹暖色,即使穿越千载,依旧温暖人心。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