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各国语言的混杂表达是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错,曲解文意。材料二所说的“网络语言的魅力所在”,指的
是“在科技推动和社会进步下实现·跃进式革新’,此种革新兼具包容性”。)
2.D(“汉语网络词语的虚拟化”错,应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
3.A(A项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均符合网络语言的“时尚性与主流性”。B项“绝绝子”这个“梗”让人反感,
备受争议,也不规范,不具有主流性;“凡尔赛”是指假装抱怨,实则炫耀高档、奢华生活的做派,非主流性词
语。C项“喇叭裤”不是当下时尚性词语。“显眼包”原带有“嫌弃”的意味,如今“嫌弃”意味逐渐消解,褒扬意
味明显,但非主流性词语。D项“Hold住”来源于香港中英混用词汇,有把持、控制的意思,面对各种状况都
要把控住,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芭比Q”最初是英语“barbecue”的谐音,意思是“烧烤”,barbecue-=烧烤=
火化=完了,“芭比Q”则表示“完了”“完蛋了”“完了,没救了”的意思。但两个均不是主流性词语。)
4.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是指网络社会发展中,语言系统自身演化、自身调整顺应而产生的从口语到书面语、经
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语言流动现象。〔定义的格式正确1分,内容概括3分)
5.①对网铬热词,不宜全盘接受,也不应一味消极抵制,而要积极探索符合语言演化规律的语言规划政策,主动
出击,进而发挥与扩大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②对网络语言生态要进行保护,重视对网络语
言的监测、规范和引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网络语言规范纳入法制体系,并逐步
推行网络实名制,改善网络语言生态。(每点3分)》
6.B(B项“荞麦对大麦的做法从不质疑”理解错误。分析“哥哥会做航模,但口琴和航模完全是两回事”可知,在
修口琴这件事的一开始,荞麦是对此事质疑的。)
7.C(C项“强调口琴难以修理”理解错误。大麦把口琴出现的毛病称为“躲在口琴里的病人”,这是运用比喻修
辞,通俗易懂地向荞麦讲解口琴所出现的问题。)
8.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大麦对荞麦的音乐天赋的发现,又引起下文有关口琴的故事。②内容上,妈妈
回忆其伤心的往事,引发读者思考,也暗自交代了当时生活贫困的时代背景。(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
即可)
9.甲组:“手足琴”。
①行文线索:小说以“琴”为线,以“兄弟之间诸多交往”为纲,“手足琴”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②丰富形
象:荞麦欣赏哥哥大麦会制造航模,大麦欣赏弟弟荞麦的音乐天赋,“手足琴”体现手足情。③凸显主题:大麦
给养麦修理口琴,是对弟弟的爱,“琴”与“情”谐音,“手足琴”即手足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乙组:“口琴”。
①行文线索:“口琴”贯穿全文始终,妈妈给荞麦口琴,荞表吹口琴,大麦修口琴,围绕“口琴”组织材料,脉
络分明。②@丰富形象:给口琴,是妈妈对孩子天赋的支持;吹口琴,是荞麦音乐天赋的表现:修口琴,是大麦对
弟弟的爱护。③凸显主题:口琴里,有妈妈的爱,有养麦的兴趣,有兄弟之间的情谊,口琴表现出平凡人家如
何获得幸福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BD、F(原文标点: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
11A(文中加点的“望”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含义不相同,后者是“远望、远看”的意思。)
12.D(“如果生活贫困,仕途不顺,反而是好事情”错,材料二中“贫窭不能自存”的“不能自存”并没有“仕途不顺”
的意思.)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023年河池市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测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住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蕴含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经民间跃入官方或正式语域的流动过程。无
论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雷人”“宅男”“山寨”等网络热词,还是“给力”“任性”“硬核”
等网络词语在官方蝶体的广泛运用,都体现出汉语网络词语的增生变化呈现日益明显的越界趋
势。如果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还只是汉语口语越界进入书面话语体系的话,那么起来越多的
网络词语进入媒体语言甚至官方媒体或文件,则是实现了语域之间的跨界流动。一方面,汉语
网络词语的越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创新与顺应,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创造生成能力与动态造应
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语言接触过程中,官方及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对私人或民间话语的包容与
接纳。这既有利于反映社会及语言生活现实,也有利于规范引导网络词语、网络舆情的积极健
康发展。可见,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语言流动特性,对于构建和谐的网络奥
论生态、打造日益清明的网络空间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尽管出现过各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可能只有在当今网路
社会,才大规模出现了这种借助技术手段将民间口语内容“转写”为生动形象、种类繁多的既便
于识别又易于传承的书面文字。同网络日益打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一样,汉语网
络词语自其诞生之时就已兼具口语与书面语的特性,而今仍在不断地颠覆口语与书面语之间二
元对立的模式。作为语言变体的汉语网络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语口语表达的书面
化一其传播自由度更高、个性创新性更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范围更广,并越发能够记录社会
发展变迁,抒写语言生活状况、弘扬时代精神文化。可以说,汉语网络词语的生成及其越界,是
网络赋予语言的新生命,并以此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语言生活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网络词语的越界本质上是语言系统自身演化的体现,是网络社会发展
中语言系统自身调整顺应的结果。无论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还是从民间到官方或主流媒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