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期末)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期末)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14:15:10

文档简介

Page 1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2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3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4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5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6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7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Page 8 of 8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 A 【解析】A 项由材料一第一段“战国时期,人们形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
产安排”可知选项理解有误,另外“诞生于西周”有误。B 项由材料一第一段“以二十四节
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可知,选项理解正确。C 项由
材料二第五段“二十四节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
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
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可知,选项理解正确。D 项由材料一第六段“不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显露,该地二十四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节点均发生了变
化……尤其是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四个节气所反映的物候和气温普遍有所提前……相应
的农事活动也需适时进行调整。因此,农人在参考二十四节气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参照本地物
候的变化,以正确指导麦作生产”可知,选项理解正确。
2.D 【解析】D 项,“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于文无据。A 项,由材料一第一段“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所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历法是包括沁河下游流域的黄河中下
游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经验”可知,选项分析正确。B
项,由材料一第三段“白露到秋分,犁地要认真”,第四段“麦过春分昼夜忙”和第五段“立
夏麦穗齐,小满饱了粒”等谚语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大量谚语,使得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
解,选项分析正确。C 项,由材料二第三段“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
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就是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可知,
选项分析正确。
3.C 【解析】C 项,“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描写了儿童劳作的情景,展现出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画面,未涉及二十四节气。A 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唐代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描写的
是芒种过后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B 项“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出
自虞似良《横溪堂春晓》,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春天,农民们在田野里插秧的农作景象,涉及谷
雨过后人们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 D 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出自翁卷《乡
村四月》,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涉及小满时节人们忙完蚕桑又
开始插秧的农业生产活动。
试卷第 1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4.答案:1.总分结构。(1 分)2.①首先总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
圈中的背景知识。②接着论述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学、气象学等联系紧密。③最后论述二十四
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影响与启示。(1 点 1 分,共 3 分)
【解析】通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共有五段,呈总分式结构。材料二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
分为第一段是总说,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五段是分说,其中第二部分可划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
二至四段,第二层为第五段。
第一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提出了总论点。
第二段“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第三段“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
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以及第四段“中国古代气象学是中国古代
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详细地叙述了天文学、气象学等与二十四节气的紧密联系,说明了“二
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的论点。
第五段“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二十四节
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
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论述了二十四节气对于当今气象研究和应用的价值。
5.参考答案:①秋分时,提前挑选一些麦种,进行上粪、翻土等准备工作,在小雪之前要播种完
毕。②冬至期间,若是雨水较多、气温较高、光照较多,要给小麦进行相应的避雨、降温和避
光措施。③芒种时,要及时对小麦进行收割,过了收割最佳时期,可能会影响收成。④根据二十
四节气和本地物候的变化,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农事活动。(答对 1 点得 2 分,3 点
得 6 分)
6.A【解析】A.“规矩多、待人严”错,根据文意,陈秉正所教的规则多,并没有说他“规
矩多”,陈秉正教青年人做活时要求严格,并非“待人严”。
7.D.【解析】“这是因为前者琐碎,而后者却有很大意义”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
是老舍的假设,并无其书,不存在“琐碎与否”的问题。
8.①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侧面烘托出陈秉正的
手有力。②通过学生视角的正面描写,表现了陈秉正的手因为劳动而变形。③陈秉正与学生
抓柴火对比,突出陈秉正的手茧子厚。(每点 2 分,答对 2 点给满分,总共 4 分)
9.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
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套”为线索展开,将两次戴手套、
试卷第 2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丢手套的故事连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
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后文交代他的手的特点是因从小劳
作而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
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
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每点 2 分,答对 3 点给 6 分)
10.C 【解析】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贼操兵弩欲倮夺妇女衣物”意为“他们拿着武器想
要掠夺妇女的衣服财物”,句意完整连贯,其间不应断开,故排除 A、D 两项。其次,根据语法
结构进行判断,“昆弟宾客皆惶迫”中“昆弟宾客”作主语,“皆”作状语,“惶迫”作谓语,
主谓结构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故排除 B 项。
11.A【解析】A 项,“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表述错误。第一个“道”名词作状语,意为
“在路途中”;第二个“道”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取道”,二者含义不同。B 项,第一个“辟”
为动词,意为“召,征召”;第二个“辟”为动词,意为“开辟”,二者含义不同。CD 项无误。
12.B【解析】B 项,皇帝赞许无中生有。A 项,由原文“晖早孤,有气决。年十三,莽败,天下乱,
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可知,朱晖在很小的时候成了孤儿,在他十三岁时,天下大乱,于是
他与外祖父一家逃入宛城。C 项,由原文“建武十六年,四方牛大疫,临淮独不疫,邻郡人多牵牛
入界”可知,当各地牛群有瘟疫时,只有临淮不曾有,因此临近的百姓大多把牛牵入临淮,从侧面
表现出了朱晖治理有方。D 项,从“时南阳饥.......分所有以赈给之”可知。
13.(1)(强盗们)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 “壮”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意为“以……为壮美,赞赏,佩服”;“志”为名词,意为“胆略”;“内”通“纳”为动
词,意为“收回”。译出大意 1 分,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共 4 分)
(2)朱晖因为张堪素来名望很大,不敢和他安心接触。(“以”为介词,意为“因为”;“宿
望”意为“一向负有重望”“素来的名望”;“安”为动词,意为“使内心安定”,“安心”。
译出大意 1 分,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共 4 分)
14.答案:①整顿吏治,举贤任能。②扬善除恶,端正民风。③重视生产,粮食丰收。(每点
1 分,共 3 分)
【解析】由原文“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可知“整顿吏治,举贤任能”;由“表
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可知“扬善除恶,端正民风”“重视生产,粮食丰收”。
15.A【解析】A 项“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错,《湘中》前两句,突出了山猿愁啼,
试卷第 3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是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
16.参考答案:《湘中》抒发了英魂无处凭吊、世无知音的伤感寂寞;贤者遭黜,隐者得全,
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诗人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3 分,答对 1 点 1 分,答对 2 点
给 3 分)
《楚城》表达对人间万事万物变迁的感慨;对楚城荒废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对国家命运的
担忧和南宋统治者偏安苟活的辛辣讽刺。(3 分,答对 1 点 1 分,答对 2 点给 3 分)
【解析】《湘中》: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此时却连祭奠
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抒发了诗人对英雄无处凭吊、世
无知音的伤感寂寞。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原这样的先哲遭遇罢黜而隐
者得以保全的怅然若失。结合注释“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
谗被唐德宗贬到偏远的广东阳山县当县令”可知,诗人借典故含蓄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愤
懑。《楚城》第一句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猿
鸟”怎么会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只是为“楚城”的“荒”而感到悲哀,怀念以前的
人的悲哀可想而知。第二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却用“隔江便
是屈原祠”一句进一步确定“楚城”的地理位置。其中“便是”一词,把“江上荒城”与“屈
原祠”联系得十分紧密。三四两句,仍然是在说屈原。从屈原那时到宋代,时间已过了一千
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之外,人间万事都不
像以前的时候。“滩声”依旧回荡在“楚城”,而“楚城”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滩声”
依旧回荡在归州,而归州也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星移物换,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
像以前的时候。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
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都
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17.(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2)会须一饮三百杯 斗酒十千恣欢谑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注意:“景”“谑”“指”“迩”的书写。
18.D 【解析】文中“钝感力”中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A 项“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中引号表直接引用;B 项表示特殊含义,指海伦 凯勒对世界
的感触;C 项“早”中引号作用表强调;D 项“大白” 中引号作用为特定称谓。
试卷第 4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19.①睡眠维持障碍逐渐变多 ②我们如何来改善睡眠呢 ③人的体温也会随之降低(每
点 2 分,每点不超过 12 个字)
20.①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② 大有裨益 ③ 身临其境 (一空 1 分,3 分)
21.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独特的语言方式”前缺少介词“以”;(2 分)
二是不合逻辑,“游客们在欣赏互动中参与着盛唐文化”中的“参与”不合语境,应改为“体
验”。(2 分)
修改为:让古代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社会,以独特的语言方式,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生活相
结合,游客们在欣赏互动中体验着盛唐文化。
22①化用/引用,“藏在深山人未识”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意
指不为人知景点的审美潜质;②比喻,将“出圈”的文旅宣传比作催化剂,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这些创新的文旅宣传方式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做法的认可和赞赏;
③拟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藏”字赋予景点以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点
的隐蔽、不为人知晓的特点。(答对 1 点 2 分,2 点得 4 分)
23.【审题】本题是一道由 3 则材料组成的材料作文:第 1 则材料指出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雷
锋精神;第 2 则材料说在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的影响下,如今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志愿到
塞罕坝,奋斗在第一线,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第 3 则材料强调榜样的力量,强调先进模
范的事迹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考生要在对三则材料综合理解的基础上确定立意。
【立意】①以榜样为引领,谱写时代新篇章
②青年学习榜样,国家才有希望
③榜样如光,照亮前路
④致敬榜样,续写荣光
⑤汲取榜样力量,传承榜样精神
要注意发言稿的写作格式,除开篇的称呼语和问候语之外,结尾要有结束语和致谢,一
般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如果是争论性强的话题,可以说“不当之处,欢迎大
家批评指正”等。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语言要求,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热忱与理性。
一、评分标准
1.一类卷:54-60 分,同时满足以下四点。
(1)高质量完成题目给定的任务,符合作文各项要求。
试卷第 5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2)思想内容深刻:对“榜样”的理解深刻、透彻,论证充分、有力;素材使用、名
言引用规范、恰当,能有力证明观点。论述充分,是指充分应用多种论述方法(比如例证法、
引证法、对比论证等),调用各种语言手段(比如排比、反问、设问、比喻等),结合当下
现实情境及写作对象,从而使得论述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3)表达形式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采取递进或并列关系,可以先谈新时代有哪
些“榜样”,再谈为什么要学习“榜样”,学习“榜样”的意义,最后谈怎样学习“榜样”;
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谈为什么要学习“榜样”或者学习“榜样”的意义。文章衔接、过渡自然,
语言流畅,文采斐然,说服力强。
(4)有亮点:①深刻——挖掘本质,找到学习“榜样”的现实意义,具有启发性;②
丰富——材料足,论据足;③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表现力;
④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2.二类卷:45-53 分
分两类给分:
49-53 分:任务完成得好;思想内容、表达形式均好;亮点一般。
45-48 分:任务完成得好;但思想内容方面,观点有机结合不够,深度分析不够;表达
形式方面,缺少必要的衔接过渡,语言表达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3.三类卷:33-44 分
任务能基本完成,或者只能完成其中的部分任务;表达形式方面,逻辑思路一般,语言
表达文采欠缺,句子不够流畅等。
4.四类卷:21-32 分
对“榜样”的理解不清,思维混乱。或者价值观不恰当,或者语言低幼化,或者字数不
够,或者书写非常潦草。
5.五类卷:20 分以下
脱离材料。字数明显不够。观点有争议,或者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抄写本套试卷相关文
字。
二、扣分说明
1.缺标题扣 2 分。没有按照演讲稿格式写作扣 5 分。
2.字数不足 8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建议字数不够 600 字的文章,总分控制在 36
试卷第 6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分以内。全文不足 400 字,综合给分不能超过 20 分。不足 200 字,10 分以下评分,不
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
不评 0 分。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3.每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上限 5 分(考虑偶有 1—2 字笔误的情形,评卷时从
第三个错别字开始扣分,扣满 5 分为止)。
4.标点错误多,或点实点、一“逗”到底的,扣 1 到 2 分。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是南阳郡人。朱晖家中世代为官,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果敢而有魄力。十三
岁时,王莽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祖父家的人从田间逃入宛城。在路途中碰到一群强盗,他
们拿着武器想要掠夺妇女的衣服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
朱晖拔出剑走上前说“: 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
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舍弃掠夺离开了。朱晖做
了郡督邮,太守阮况将要嫁女儿,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去世,朱晖送厚礼到
他家。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朱晖说:“从前阮府想买婢女没有给他,是怕以财货污辱了他罢
了。现在又相送,表明我不是有吝惜之意。”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征召他
为属官,正月初一,将军应当进府奉璧贺新年。按照先例,少府要给宝璧作为答礼。当时阴就做
府卿,他手下小吏们十分傲慢不守法,(刘苍)没得到宝璧。朱晖远远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
对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晖,朱晖(回头)
交给了令史。主簿就急忙把(这件事)禀告(阴就),阴就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向他索取那璧
了。”刘苍结束朝议,对朱晖说:“你自认为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 ”(朱晖)再迁为临淮太守。
朱晖喜好有志之士,有才能之人皆被他选拔任用,都是一些雷厉风行之人。(朱晖)扬善除恶,控
制强者杜绝邪恶势力滋生,年年收获颇丰。官吏百姓都敬爱他,为他歌唱道:“刚正而自行其意,
不为人所动摇,是南阳朱季。官吏敬畏他的威严,百姓深感他的恩惠。”建武十六年,四方的牛
群爆发严重的瘟疫,只有临淮没有瘟疫,临郡的百姓很多都把牛牵入临淮地界。(因)犯罪而被
拷问的长吏被囚禁死在了狱中,州地上奏(朱晖因此)被免职。和朱晖同县的张堪有名望与良好
的德行,每次相见,都以朋友的道义接待(朱晖)。朱晖因为张堪素来名望很大,不敢和他安心接
触。张堪到朱晖那里拉着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和子女托付给先生。”朱晖举起手不敢
答应。张堪后来入仕做了渔阳太守,朱晖依旧是临淮太守,二人不再相见。张堪(到任)后渔阳还
试卷第 7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是曾经的样子,正好赶上南阳闹饥荒,张堪的妻子子女贫苦不堪,朱晖于是亲自去探望,见到他
们困苦不堪,把自己的资产分给他们用来救济。固定每年送五十斛谷物,五匹布。
试卷第 8页,共 8页
{#{QQABRQgAggggQgBAAQgCEwG6CgIQkACAAIoORBAIIAAAS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