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14:24:42

文档简介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扫描全能王 创建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六盘水市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利用技术改良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和展现形式,融合审美、时
尚元素,破解传统手工艺的难题”主要是“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而非“推动乡村艺
术产业蓬勃发展”,张冠李戴。故选 B项。
2.(3分)B
【解析】A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传统手艺创新发展和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
是“发展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说明加强法治对于乡村
振兴有重要作用”错误,原文为“还要发扬睦邻友好精神,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自治、
法治、德治融合。大力发挥乡村文化员、文化乡贤等本土人才的作用,构建多元化问题解决
机制”,“文化乡贤”属于德治范畴而不是法治范畴。D项“从城市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挂
职交流对于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相对较好”理解错误,原文为“加大对文化人才下乡的政
策支持,选派文化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组织年轻干部双向挂职交流”,并未将乡村自主
选树和城市选派进行比较。故选 B项。
3.(3分)C
【解析】A项支撑“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观点;B项支撑“推动传统手工艺创
新发展”的观点;D项支撑“要推动乡村艺术产业蓬勃发展”的观点。故选 C项。
4.(4分)①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②首先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和弘扬
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观点;③接着从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农
耕文化、着力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答
出“总分式”得 1 分,答出“提出……观点”得 1 分,答出“从四个方面开展论述”得 2
分)
5.(6分)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和丰富“三线”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
“三线”文化和六盘水乡村旅游融合发展。②推动“三线”手工艺创新发展。将“三线”手
工艺与乡村手工艺相结合,提升手工艺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③传承和发扬“三
线”精神,引领乡村振兴。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复原体验活动,感悟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④加强宣传宣讲。在乡村
深入开展宣传宣讲,通过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进行下乡宣传,让乡村群众了解其核心价值。
⑤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三线
精神的年轻干部,完善激励机制和培养体系,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人才振兴的考核指标,支
持人才队伍能力提升。(每点 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照抄文中四个分论点,不超过 2分)
6.(3分)A
【解析】A项中作者认为劳动的实用价值超过审美价值理解有误,曲解文意。故选 A
项。
7.(3分)C
【解析】C项“以议论为主,以叙事和抒情为辅”理解有误,文章以叙事和抒情为主。
故选 C项。
8.(4分)①亲切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表达作者对劳动的热爱。②明白
晓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表现力。③言简义丰,富含深意,表达作者对劳动的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赞美。③激发读者想象力,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每点 2分,答到其中任何两点
即可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简洁而富有深意,它们在文中不仅传递了丰富的乡
土生活气息,还展现了作者对劳动的深厚情感。首先,“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和“头伏萝卜二
伏菜”等谚语描绘了农时场景,使文章散发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拉近
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还传递了作者对劳动的热爱。其次,“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和“瓜
菜半年粮”等谚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了勤劳美德和农业生产的智慧。这种表达方式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再者,“种菜如绣
花”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谚语,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精细做事的态度和因果关系的智
慧。这些富含深意的谚语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之情。最后,
谚语的运用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谚语
所描绘的场景和意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9.(6分)①要欣赏和理解事物的美,需摆脱现实、实用的束缚,与实际人生保持时空
距离,便可发现美;②作者 20年后再回忆延安时期的种菜经历,是把种菜摆在适当的距离
之外而见出的美;③作者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过往,过滤掉战斗的残酷、工作的繁忙和劳作的
艰辛,突出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每点 3分,答到其中 2点即可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主题及文本之间联系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学
生的思维品质。文本二中朱光潜关于美和距离的观点“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
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与文本一的联系设题,对文本二中美和距离
的观点的理解,首先解释这句话的内涵,然后结合文本一从时空距离分析文本一与文本二在
审美方面的联系。
10.(3分)BEG
【解析】“初二里稍夷”为一个单句,省略主语“路”,补充完整为“初二里(路)稍
夷”,“初二里”为修饰主语的定语,故中间不断开。“又一里半甚峻”句式结构和“初二
里稍夷”相似,故中间不断开。“过一脊而西”省略主语“余”,补充完整为“(余)过一
脊而西”,“过”为谓语,“一脊”为宾语,“过”和“一脊”之间不应断开。“复上坳”
省略主语“余”,补充完整为“(余)复上坳”,“复”为状语,“上”为谓语,中间不能
断开。最终断句为“初二里稍夷,又一里半甚峻,过一脊而西,复上坳”。
11.(3分)A
【解析】A项,材料二“是月丁未”中的“是”和材料一“是早”中的“是”都是指示
代词,前者指代“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指代“初九日”。故选 A项。
12.(3分)B
【解析】B项,“因天气原因,姚鼐未能欣赏到天门溪水的风光”错误。原文只说“东
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作者并未说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欣赏到天门溪水的
风光。故选 B项。
13.(8分)(1)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
了南面的天空。(“及”“负”“烛”各 1分,句意通顺 1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我便进了城,在饭店中吃饭。又走出南门,向南登山。(“乃”“饭于肆”“南向”
各 1分,句意通顺 1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第(1)题要准确翻译的关键词包括:“及”,等到;“负”,背,覆盖着;
“烛”,照亮。第(2)题要准确翻译的关键词包括:“乃”,于是,便,就;“饭于肆”,
在饭店吃饭;“南向”,向南。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14.(3分)①天气恶劣;②山高路险;③旅程遥远。(每点 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由材料一中“自京师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和材料二中的“云气秾郁”“大
雨淋漓”“雨复大至”可知天气恶劣;由材料一“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
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和材料二中的“升降在岭头,盘折皆西南”“升降大峰之西”等可知
山高路险;由材料一“四十五里”和材料二“南五里”“五里”“又五里”等可知旅程遥远。
15.(3分)D
【解析】语言风格“华美绚丽”错误。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故选 D项。
16.(6分)①翁诗表达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郭诗则表达了诗人对
渔家生活的欣然向往之情;②翁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而郭诗表达了诗
人对渔民热情好客、豪爽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解析】《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
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体现诗人对乡村景色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
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表达了作者
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宿渔家》全诗写夜宿渔家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
观的性情。“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
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
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非常开心惬意,突出诗人对渔
民热情好客、豪爽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和对渔家生活的欣然向往之情。
17.(6分)①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A.春花秋月何
时了,往事知多少。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
闲度。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每空 1分,共 6分;第③处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添字、缺字、错字,均不得分)
18.(2分)第一处:百家争鸣、各持己见、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第二处:不容置辩、
不由分说、不容分说(共 2分,每处 1分。填其他成语如果符合要求亦可给分;成语中出现
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
【解析】第一处从上一句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和下一句的“定于一尊”可推断出
此处表示“各家各派互相争辩”的意思,因此可填“百家争鸣”“各持己见”“各抒己见”
“见仁见智”等成语。第二处从下文“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
一句可知此处表示“不能反对”的意思,由此可填“不容置辩”“不由分说”“不容分说”
等成语。
19.(4分)①在这种情境中,虚伪不但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②名实之间的距
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加大、扩大)。(共 4分,“不但虚伪是……”“……距离……
增强”两处,改对一处给 2分,改对两处给 4分)
【解析】第①句关联词位置不当,在“不但虚伪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这个句子
中,“虚伪”是两个句子的主语,所以“虚伪”应放在“不但”之前。第②句“增强”不能
和“距离”搭配。
20.(3分)D
【解析】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讽刺否定。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强调。材料
中“过年回家”表示强调。故选 D项。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21.(6 分)①无论身在何方;②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③读懂了春节。(每写出一
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①处从“走得多远,过年回家是……”可推出“无论身在何方(无论
身处何处,无论身处何方)”;第②处之前列举过年各种方式,后一句说到不变的
是文化,由此可推出“但无论形式(方式)如何变化”;第③处之后讲读懂家国情怀,
综合前文可推出“读懂了春节”。
22.(5 分)春节是中国人回家团圆、走亲访友、迎新喜庆的传统节日。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必要信息、压缩语段,以单句下定义的能力,根据语段可提取“万
家团圆”“辞旧迎新”“走亲访友”“迎新喜庆”等信息,再以春节为主语整合信息。
23.(60分)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主要讲家乡景、物、人、味,六盘水的学
生对家乡景、家乡物、家乡味非常熟悉。同时材料中也列举了家乡风物,这样可以开拓我们
的写作思路,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家乡风物很多,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
或几点来写,但要注意在写作中体现“家乡景”“家乡物”“家乡味”这三个关键词。此外,
内容不限,文体不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参考立意】
凉都美景,三线情缘
月下荷塘,岩脚挂面
凉都情缘,竹海绿韵
探寻凉都,解码大洞
凉都之韵,丹霞之魅
踏遍凉都,情系郎岱
月下凉都,梦里明湖
品味凉都,烙锅美食
【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 16分) (15 11分) (10 6分) (5 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20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分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级表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体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较有深意
展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赋分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四项特征按等级评分。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评分细则】
评分等级 基本特征 发展特征
内容:描写家乡景(自然风景和 见解独到深刻,意境深远,情感
一类文 上: 人文风景),抒发家乡情怀,进丰富,语言非常优美。
50 —60 56—60 分 而抒发家国情怀,体现家乡文化
分 下: 主题。 见解新颖,情感丰富,语言优美
50—55 分 表达:结构严谨,字体工整。 。
特征:综合使用各种写作技巧。
符合 上: 内容:描写家乡景,抒发家乡情 叙事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抒情
题意 47—49 分 怀,体现家乡文化主题。 自然,议论合理,较有文采,文面整
二类文 表达:结构完整,字迹清晰。 洁。
40—49 中: 特征:有写作技巧。 叙事较清楚,描写较生动,抒情
分 44—46 分 议论合理,有文采。
下: 结构基本完整,有叙事、描写,
40—43 分 适当议论,语言基本流畅。
内容:描写家乡景,有抒情。字
基本 三类文 数600字以上。
符合 36—39 表达: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部分
题意 分 流畅,字迹能辨。
内容:未写家乡景,未抒家乡
偏离 四类文 情。
题意 35 分及 表达: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
以下 晰,完全脱离主题,思想不健
康,600 字以下。
1.起评分 46 分。
2.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切合题意,结构完整,600 字以上,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扣到 5 分为止;标点符号一点到底或标点
符号转行的 45 分以下。
评分 3.不足 800 字,45 分以下,不足 700 字,42 分以下。
细则 4.残卷:600 字以下不存在抄袭内容,且扣合题意的试卷确定为残卷。550 字
到 600 字,30 到 35 分;500 字到 550 字,25 到 30 分;450 字到 500 字,20 到 25
分;400 字到 450 字,15 到 20 分;400 字以下,20 分以下。
5.抄袭卷:抄袭既成作品或本试卷内容但没有政治问题的试卷确定为抄袭卷
。抄袭卷以扣除抄袭部分以外的文字评分。全卷抄袭的在 6 分以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
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阶,那些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
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
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
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
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之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
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
就像是一条飘带。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
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
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
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
的样子。
材料二:
初九日黎明,把行李交付给马夫,告别金重甫后便动身了。这天早上,云气浓郁。从普
安城北门外溪流上的第一座桥的北边,沿着西面的峡谷进去,路过税司门前,渐渐转向西南,
都是在小溪西岸逆流前行。西山高高隆起,小瀑布屡屡从山顶悬空下泻。向南走五里,开始
往西南登坡,这是云南坡。最初的二里路稍微平缓些,又行一里半非常陡峻,越过一条山脊
往西行,再上登山坳,共一里,是马鞍岭。翻越到马鞍岭西面,于是沿着马鞍岭的西面向西
南走,从这里起在岭头上上下下,盘绕曲折地都是往西南行,都不怎么高不怎么深。行五里,
慢慢下降到山坞中,是坳子哨。又往南越过一个山坳,大雨滂沱,仍然往前走。在一座大山
峰的西面上上下下,冒雨又行十五里后来到海子铺。有座小城在水塘南边,这是中火铺。我
便进了城,在饭店中吃饭。又走出南门,向南登山。行五里,遇到马帮正在山坡上放牧,大
雨再次来临,我便先走了。又行五里是大河铺,道路顺着水流向南走。天气随后大晴,忽然
间云层破开,山峰露了出来,看见西南方有座山非常高,被云气笼罩着,此时露出一小块,
笔直上耸与天一般高。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BQAAggCAQBIAAQhCAwW4CgOQkBAAAAoOwBAAMAAAC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