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一章 人口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第一章 人口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9 13:46:27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人口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表
章节 课时 内容 活动
第一节
人口分布 第1课时 1.世界人口的分布
2.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 讨论:
1.地球上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2.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分布?
第2课时 1.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
2.中国人口的分布 讨论:
1.人文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的分布?
2.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3课时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讨论: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4课时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讨论:
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第三节
人口容量 第5课时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人口合理容量 讨论:
1.如何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如何解释人口合理容量?大单元整体教学达成评价表(100分)
项目 内容 评分标准 等级(分) 得分(分)
A B C D
单元前期分析(15分) 单元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明确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分析清晰、正确。单元教学任务分析正确。 6 5 4 3
学习者学情分析 学习者学情的起点水平、动机、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分析正确。 5 4 3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正确。 4 3 2 1
单元教学目标阐明(15分) 单元内容目标确定 单元内容目标全面、均衡,领域区分正确。 7 6 5 4
单元学业目标阐明 单元目标目标阐述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8 7 6 5
单元教学过程设计(60分) 单元教学环节 单元教学情境创设有新意,正确体现目标,内容充实、适当,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呈现方式合理。 20 16 12 8
单元学习方式 单元学习体现新课程理念,运用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适当、正确。 10 8 6 4
单元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学科教学特点,符合学习者特征。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对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开发 单元教学的媒体运用恰当,有利于教学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能开发教学资源。 10 8 6 4
单元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单元教学课堂小结完整、精炼。作业量适当。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10 8 6 4
文档规范(10分) 内容 内容完整,语言清晰、简洁,图表运用得当。 5 4 3 2
排版 格式整齐、美观,布局合理。 5 4 3 2第一单元 人口 单元主题学习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要素 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学习准备 (10分) 思想准备 (5分) 思想准备充分,主动提前预习,按时按质完成导学案, 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安静
学具准备(5分) 有提前准备学习用具的意识,提前拿出本节课所需教材、导学案、笔记本、草稿纸、文具等。
兴趣态度 (20分) 学习兴趣 (10分) 对本堂课的内容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态度(10分)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跟上老师的思维。
合作交流(20分) 与人合作(10分)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求同学的帮助。
与人交流(10分)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交流遇到的问题。
思维状态 (30分) 思维条理(15分) 能发现问题,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解决问题思路清楚,做事有步骤计划。
思维创新(15分)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迅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效果 (20分) 课堂练习成果(10分) 积极主动,正确率高。
目标达成 (10分) 实现预定任务与学习目标。
备注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主题 第一章 人 口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单元 第一单元 授课人 梁加杰
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设计结构清晰,主题明确。地理必修二则主要从人文地理要素的角度,教材共包含五个章节,涵盖了人口、乡村与城市、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环境与发展等主题。各个主体模块按照章节进行划分,每一章节下又细分了若干小节,便于学生了解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教材按照人口的分布、迁移、容量的顺序编排,有利于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按照“问题解决—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的思路进行编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本章以人口为主题,作为必修第二册的开篇之章在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人口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核心问题,与各个方面的联系均非常密切。掌握人口问题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本学科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第一部分是人口分布。在本节内容中我们主要探讨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在内容安排上,结合合理,知识点拨到位,对于知识点的把控力度较好。能够很好地让同学们认识到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运用案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对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好的操作性。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面的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做出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第二部分是人口迁移。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从概念中得出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空间性移动,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从而得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影响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人口迁移”一课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部分是人口容量。本节主要包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两部分内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二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人口规模是衡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涉及概念、措施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从侧面进一步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部分内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醒我们:人类应将自身的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而不是极限范围。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辨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本章的每个知识内容都附带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讲教材中的案例,同时也要设计一些现实或者乡土案例来补充,进一步细化知识要求,以达到本章的核心素养要求。 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 1.本单元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探究活动,小组展示成果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2. 本单元教学资源有互联网、地图、文字材料、视频、多媒体、高中地理教学参考,高考评价体系等。 本单元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2.人口迁移的概念。 3.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影响。 4.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 3.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020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单元学情 本章内容教授对象为高一地理所有班级,高一学生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一次初识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虽然为新教材新增内容,但在初中地理已经涉及,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居民和聚落”“气候”等知识,对世界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已有初步、简单的认识,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能对人口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很好地识记和掌握,但在读图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略有不足,因此课堂上也应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为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打好基础。
单元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把握地理学的“空间尺度思想”,以落实“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2.指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 3.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材料,判断某人口流动形式是否属于人口迁移。(综合思维) 4.理解“推拉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5.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6.学会分析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区域认知) 7.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综合思维) 8.根据区域的资源状况,判断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力) 9.结合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资源观和环境观。(人地协调观)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 (1)掌握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了解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材料,判断某人口流动形式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3)学会分析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综合思维: 结合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理解“推拉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 3.地理实践力: (1)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 了解世界人口迁移特点,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人口迁移规律及其成因。 (3)根据区域的资源状况,判断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 4.人地协调观: (1)通过学习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 (2)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结合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单元课时规划和活动实施
达成评价表
第一单元 人口 大单元教学(第1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世界人口的分布 2.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自然因素)。
达成性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什么是人口分布?
任务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任务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
案例分析: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知识性自我评价
第一单元 人口 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因素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总人口分布特征。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图,能说出世界上人口超1亿的国家,认识到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3.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达成性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文因素
案例分析1: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任务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
案例分析2:探究东南亚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知识性自我评价
第一单元 人口 大单元教学(第3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通过对材料分析,从多角度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说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学生通过课后活动探究分析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后学习活动,能够利用多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辨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利弊。
达成性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什么是人口迁移?
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
任务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案例分析1: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
案例分析2:图瓦卢举国搬迁
案例分析3: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知识性自我评价
第一单元 人口 大单元教学(第4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通过对材料分析,从多角度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分析,说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学生通过课后活动探究分析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后学习活动,能够利用多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辨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利弊。
达成性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案例分析1: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任务2: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案例分析2:“闯关东”与“雁南飞”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知识性自我评价
第一单元 人口 大单元教学(第5课时)学习规划
学习内容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人口合理容量
课型课时 新授课
课时目标 1.学会分析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2.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理解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和措施。 3.根据区域的资源状况,判断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 4.结合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达成性评价
驱动性问题 以“问”求“质”,以“问”明“法”,以“问”勾连,以“问”生“问”,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思维进阶,并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学生的创造力。
学习活动 任务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合作探究:【思考】——“短板效应”
案例分析:牧民的愁于乐
任务2:人口合理容量
作业设计 选择题(9题)和综合题(1题)
知识性自我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