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4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4课时)课件+教学设计+评价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第一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19 13:46:27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整体教学】 高中地理学科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 分课时设计
课题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4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地理1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教材的起始单元,也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开始,“人口”部分是为后面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环境与发展打下基础,属于基础章节。本节内容由“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组成。 “人口迁移”的第一个课时,教师需要完成两个教学因子的教学,“什么是人口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一个教学因子涉及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教学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可以先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推拉理论,再通过材料提示让学生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最后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课文正文由“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组成;有三幅图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解释清楚第三张图片“人口净迁移率”含义;案例“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阿拉伯外籍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活动“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可作为课后实践活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2.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学习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相关知识,掌握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其中机械增长指迁入人口的增加值。学生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出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能够利用世界、国家、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重点: 应用实例,说出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应用实例,说出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4.教学评价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简介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思考:这些人是迁移到什么地方去? 学生思考:回答这些迁移到的地方。 以减少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地方来引出国际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任务一: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其原因? 2.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3.二战以后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总特点? 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其原因。 【思考问题】自主思考 1.19世纪以前 2.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3.二战以后 总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让学生学会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2.让学生学会读国际人口迁移分类,总结出地理规律。 3.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分组讨论学习任务。
案例分析1: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思考: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多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国际人口大迁移时空特点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学生回答:20世纪70年代:西亚、北非石油输出国招募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总结: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并验证探究得出的结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1.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开发边疆) 3.改革开放以后 4.近年来的人口迁移 总结:国内人口大迁移时空特点 【阅读材料】学生总结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的迁移潮。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 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 让学生学会国内人口迁移的规律。 2.让学生理解国内人口迁移 的特点
案例分析2:“闯关东”与“雁南飞”
小组讨论: 1.读图,指出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路径。 2.1980年以来,为什么黑龙江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讨论后展示成果: 1.“闯关东”主要路径: 从山东、河北前往东北地区。 2.一是经济因素,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 二是东北地区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等意识和乡情、亲情的吸引。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案例,并验证探究得出的结论,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后作业 (作业时间:15分钟) 在我国户籍制度影响下,人口流动可分为4种类型:“城—城”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近年来,四川省西昌市以家庭为单位的“乡—乡”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长。据此完成1-2题。 1.与迁入城市相比,迁入乡村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安家费用 B.就业机会 C.服务设施 D.经济收入 2.西昌市“乡—乡”人口流动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 ) A.改善社会治安环境 B.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C.解决人户分离问题 D.缓解教育资源短缺 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闯关东” B.“孔雀东南飞” C.“下南洋” D.“走西口” 4.“孔雀东南飞”现象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文化 C.军事 D.经济 5.“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揭示了人口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 A.宗教习俗 B.国家政策 C.文化传统 D.初婚年龄 下图根据联合国预测资料绘制的,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7.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C.加重迁出地环境压力 D.不利于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 9.读图,回答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 ) 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 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 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 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国家农调总队抽样调查,我国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2分) (2)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4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民工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6分) (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2分)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C 6.A 7.C 8.B 9.B 10.(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有利影响: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加剧迁入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 (3)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福建 (4)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 拓展学习 中国“民工流” 在中国,“民工流”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现象,其特点、产生原因和影响如图所示: 中国“民工流”是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二、“民工潮”和“民工荒” 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 工荒”,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原因主要有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的素质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等。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9.教学反思与改进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实际地理案例进行教学,凸显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现实问题,在探讨中获得必要的地理信息,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在生活中多方面收集资料和认真观察各种事物,开发出适合地理教学的乡土资源,进而开展高质量的实际地理案例教学。 第二,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运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的习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第三,教师要经常挖掘学生身边具有典型性及实用性的实际地理素材,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对家乡建设有新的认识,立志为家乡建设服务。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4时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 指标 权重 评 价 因 素 评价等级 简要评价
优 良 中 一般
教学 目标 (1) 10 1、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 2、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教学结构 (2) 15 1、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具有自己的特色。 2、过程设计科学合理,抓住重点关键,突破难点。 3、过程层次清晰,布局合理,信息反馈及时。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扎实,体现学法指导。 5、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体现出对学生智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 方法 (3) 20 1、注重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实效。 2、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精当,富有诱导性。 3、依据教材、学生实际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注意教与学的调节,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教学 手段 (4) 10 1、根据教学实际,教学手段运用合理,如电教,提高教学效率。 2、精心设计常规教具和学具的操作。
教学时间 (5) 10 1、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节。 2、各环节耗时合理,讲练时间协调. 3、作业适度,负担合理。准时下课,不拖堂。
教学氛围 (6) 20 重视教学情况的创设,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师生感情融洽。
教学 效果 (7) 20 1、教学措施落实,学生各方面表现出色。 2、教得实、学得活,即时效果好。 3、教学任务完成,课业负担减轻,教学效率提高。
注:优95%,良85%,好75% 一般60%
评教人:知识性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科学知识 1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很好 一般 不好
2 通过活动探究,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3 通过材料分析,知道“闯关东”与“雁南飞”
探究能力 1.通过分析,掌握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时空的分布规律
2.通过分析,了解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的原因
3.通过分析,知道“闯关东”与“雁南飞”的原因
科学态度 培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
一 成员
二 成员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共28张PPT)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册
第4课时
内容总览
课标要求
01
学习目标
02
探究新知
03
课堂检测
04
课堂总结
05
课后作业
06
目录
2020新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素养要求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出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能够利用世界、国家、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素养要求:
1.区域认知: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材料,判断某人口流动形式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2.综合思维:
理解“推拉理论”,结合具体案例,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地理实践力:
了解世界人口迁移特点,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人口迁移规律及其成因。
4.人地协调观:
根据材料,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情境导入
旧社会,晋陕北部一带十年九不收,人们被迫到内蒙古河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走西口。
下南洋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多数(95%以上)。
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1. 19世纪以前
观察图思考:
1、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2、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其原因?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1. 19世纪以前
总特点:
集团性、大规模
迁出区:
迁入区:
迁移方向和原因:
非洲、欧洲
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
奴隶贸易: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美洲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2.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经济的快速发展:
欧洲
美洲、大洋洲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3. 二战以后
观察图思考:
1、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总特点?
2、图中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出区,哪些地区是人口迁入区?
3、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及其原因。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3. 二战以后
总特点: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迁出区:
迁入区:
迁移方向和原因: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大洋洲、北美、欧洲、西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
20世纪70年代:西亚、北非石油输出国招募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欧洲、北美经济发达:
欧洲(人口净迁入区)、北美
拉丁美洲(人口净迁)出区)
近年来:由于战乱等原因:
西亚、北非
欧洲
案例分析1
沙 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占比超三成
小组讨论
20世纪70年代:西亚、北非石油输出国招募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思考:
沙特阿拉伯外籍人口多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任务一
时间 原因 特点 主要迁出地 主要迁入地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不同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美洲
大洋洲
北美地区
欧洲
大洋洲
西亚
非洲
欧洲
亚洲
拉丁美洲地区
总结:国际人口大迁移时空特点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国内人口的迁移潮。
垦荒
战乱
自然灾害
工业化以前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1.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闯关东、走西口、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
流向:
原因:
特点:
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
频繁、规模大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工业化以后
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开发边疆)
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开发边疆
流向:
原因:
特点:
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组织、有计划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3.改革开发以后
改革开放后
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流向:
原因:
特点:
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
经济水平差异;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4.近年来的人口迁移
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
流向:
原因:
特点:
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发的
新知讲解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任务二
总结:国内人口大迁移时空特点
时间 主要流向 原因 特点
改革开放后
内地前往沿海;
山区前往平原;
农村迁往城镇;
贫困地区前往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政策;
沿海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
自发迁移
务工经商为主,人口流动规模大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
东部人口稠密区前往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
案例分析2
“闯关东”与“雁南飞”
分组讨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北地区辽阔的土地便吸引了来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来此开荒种地。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山东人最多。
“关东”原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后泛指东北各省。人们把不顾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为“闯关东”。19世纪中期,我国总人口突破4亿。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1860年东北地区开禁放垦,以山东人为主的移民迅速涌入。东北地区人口从1871年的330万猛增到清末的1840多万,成为当时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是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其中,前30年为人口净迁入;从20世纪80年代起变成人口净迁出,人口多向南迁移,被称为“雁南飞”现象。
小组讨论:
1.读图,指出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路径。
2.1980年以来,为什么黑龙江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案例分析2
“闯关东”与“雁南飞”
分组讨论
1.读图,指出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路径。
“闯关东”主要路径:
从山东、河北前往东北地区。
案例分析2
“闯关东”与“雁南飞”
分组讨论
一是经济因素,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
二是东北地区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等意识和乡情、亲情的吸引。
2.1980年以来,为什么黑龙江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课堂练习
读我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回答(1)~(2)题。
(1)图中流动人口两大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拆迁搬家 
③家属随迁 ④学习培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分散。决定流动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人口密度
C.生态环境 D.耕地面积
课堂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际人口迁移
1. 19世纪以前
2. 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
3. 二战以后
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国内人口迁移
1.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开发边疆)
3.改革开发以后
4.近年来的人口迁移
作业布置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同步作业4 1---10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