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01
明朝的建立
02
朱元璋强化皇权
03
科举考试的变化
04
经济的发展
目录
猜猜他是谁?
姓名:? (别名:朱重八)
民族:汉
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出身:贫农
主要社会经历:
前半生——放牛、乞讨、和尚
1352-1368年——造反
1368-1398——皇帝
“诛元璋”
朱元璋
元末,朝政腐败
一、明朝的建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诛元璋”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开河变钞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
】
1368年
建立者
【
】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
】
应天(南京)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归纳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原因①:(外)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原因②:(内)朝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不利于君主专制。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380年正月,胡宅奇观,邀约皇帝观赏。行至西华门,太监云奇紧拉缰绳暗示胡家有诈…借“枉法污贤、蠹害政治”处死胡惟庸。
到1392年,12年间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
晚明学者钱谦益: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
《明史》: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chù zhì)罚(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胡惟庸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首
云奇查无此人,惟庸反状未露,为何杀之?
胡惟庸既死,为何牵连甚广?
胡惟庸案背后,太祖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何?
疑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
我朝罢相,设立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事物,彼此颉颃 (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不许立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措施: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明代政治史》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内阁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观察上图,你发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废除丞相制度,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阅读课本67-68页,找一找: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以及其影响。
措施 影响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地方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帝直掌军事大权
加强君主专制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①朱元璋设立锦衣卫,②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央
地方
军事
特务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在地方
中央
行中书省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措施①:废行省,设三司
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朱棣
措施②:分封诸子
地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军事上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皇帝
监察机构
中央机构
都察院
军政机构
大都督府
调兵权
前
兵部
后
左
右
中
统兵权
措施: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兵权收至兵部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特务机构
锦衣卫印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明太祖朱元璋设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设东厂
+
=
厂卫
职能: 掌管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监视官民,加强专制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厂卫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皇帝(中央政府)
监察机构
行政机构
都察院
军政机构
调兵权
前
兵部
后
左
右
中
统兵权
特务机构
根据所学,绘制明朝官制示意图。
内阁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地方政府
权力分散与制衡,加强专制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格式:八股文
答题观点: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刘三吾揣摸皇上的意思,共删掉《孟子》八十五条“有问题”的内容,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孟子节文》一书。朱元璋下诏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为本”。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取士的目的是?
强化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猜猜这是什么?
①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刻板,不利于教育发展;
②选拔出来的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选贤任能;
③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八股取士的弊端是?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农业 引进新品种:原产美洲的 、_______ 、 、 、__________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和 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苏州
景德镇
晋商
北京
南京
徽商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四、经济的发展
番薯
番麦
洋芋
番豆
洋柿子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
从作物名称上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为何明朝时期得以引进美洲作物?
1492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
四、经济的发展·手工商业
明青花扁壶
明永乐青花海水江牙纹香炉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本课小结
设置厂卫机构
全面改革官制
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建立
基础
强化皇权
社会
稳定
经济
发展
1368
前221
1840
220
581
907
1368
时代特征: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时代特征: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代特征: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秦汉
魏晋
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清(前)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4c文艺复兴
15C 新航路开辟
18C 工业革命
中国视角
世界视角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极端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