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入新课
朝鲜
日本
越南
阿拉伯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亚洲”概况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也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古中国:四大发明;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欧洲随着罗马衰亡而进入了黑暗时代,亚洲则成为世界贸易、文化、宗教与城市发展的中心。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目
录
阿拉伯帝国
01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02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03
巩固练习
04
PART 01
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570-632)
据说,穆罕默德40岁那年离家出走,到麦加东北的希拉山洞里隐居潜修。一天夜里,真主派天使哲步勒伊莱前来,指示他以真主的名义传道,信仰‘安拉’真神。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冯今源《伊斯兰教的基本问题》
①“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一神教)
②“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
③“圣战”:保卫传教布道活动或反对异教徒而进行的战争
“伊斯兰”含义为服从,指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穆罕默德。
“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泛指伊斯兰教信徒。
基本内容: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英:Arab Empire)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译音),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拉丁文指“东方人们的帝国”)。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世纪 7世纪 622年 632年 7世纪中期 8世纪中期 9世纪中期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国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如何理解阿拉伯半岛统一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①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帝国兴起、扩张的过程;
②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③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又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政治
曼苏尔(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发)不仅是独揽政教大权的世俗专制君主,同时也是神……为了贯彻专制集权统治,曼苏尔建立了一套组织庞大而严密的官僚统治机构,并设立“维吉尔”(即宰相),为政府最高长官,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力极大。中央机关设各部局,分掌各种行政事务,重要的有财政、驿站(监察)、司法、工商、农业和军事等部……财政收入是帝国的经济命脉,各省的财政总监由哈里发直接任命,并不受总督的管辖。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哈里发”一词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哈里发(军、政、教)
宰相
枢密院
财政部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收支
(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经济
观察《阿拉伯人商人活动示意图》,并结合材料了解阿拉伯人的主要商路,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首都: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文化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开放、包容、多元: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艺、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文化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字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从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PART 02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阅读课本P23-24,梳理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史。
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跨过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步占领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先后征服西亚、北非局部,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解体
13世纪
14世纪
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1923年
奥斯曼帝国的通知——政治
阿拉伯帝国政体
奥斯曼帝国政体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政体有何共性?
“苏丹”原指“有道德或有宗教权威的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的地区性王朝统治者,此后苏丹逐渐成为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
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 ……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
——《奥斯曼帝国史》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经济
奥斯曼帝国灭东罗马帝国后在东西方经济交流过程中产生何种影响?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文化
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文化
结合所学,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3.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
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PART 03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印度(南亚)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320-540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印度人
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政令不够统一,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
支持印度教,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
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
4世纪初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1206-1526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13世纪初
突厥人
政教合一,苏丹专制;
中央集权,划分行省。
伊斯兰教为国教,宗教迫害政策
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
中古印度(南亚)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中古印度(南亚)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民族
政治
宗教
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
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突厥人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越南(东南亚)
历史纵横
古代越南
越南古称“交阯(zhi)”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区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越南北部的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1010 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
日本(东亚)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时空观念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
秦汉之际
6-7世纪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开始“大化改新”
10世纪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世纪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唐朝完善了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统治阶级在国内的争夺加剧,他们“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战争不已,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把广大人民拖向饥寒交迫的深渊。官逼民反,“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日本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背景: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唐文化的影响
时间:646年开始
特点: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班田收授法: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不得买卖。
受田农民向国家上缴谷物,服劳役或纳布代役,上贡地方土产。
中央设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和八省
一般地方设国、郡、里。
效法均田制
效法三省六部制
效法郡县制
影响: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日本(东亚)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日本平城京(今奈良)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部分假名与汉字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材料:日本主从关系和西欧的封君封臣关系,均是以土地(采邑)为纽带而结合的契约关系,双方都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利益是这个关系结合的纽带,一旦利益消失,这种关系将不复存在,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但是两者发展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主从关系最后演变为日本的武士道,对日本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封君封臣关系最后朝着法律方面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摘编自田红、李捷濒《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
家臣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镰仓幕府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
统治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
将军与武土结成主从关系。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德川幕府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幕府统治时期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日本(东亚)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利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坂本太郎《日本史》
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影响?
①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
②但是它严重阻碍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朝鲜(东亚)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方面 表现
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李成桂与景福宫
朝鲜(东亚)
大造之恩——明太祖亲赐国号。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王氏高丽自立,上书明太祖请求赐国号,朱元璋赐名“朝鲜”。
再造之恩——万历抗倭援朝之战。
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东援之恩——崇祯试图救援朝鲜。
试思崇祯时景象,清兵满辽阳,流贼遍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毅宗德意,无异神皇。
小结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德里苏丹国
文明传承
文化冲突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小结
在中古时期这个时间框架下,西亚阿拉伯文明、南亚印度文明、东亚地区的日本和朝鲜,在亚洲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多元共存、交流发展,推动着亚洲文明的进步,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PART 04
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且相互混战的局面,伊斯兰教提出“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A项正确;B项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排除;伊斯兰教的创立只是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不能从根本上减轻苦难,C项排除;D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据此可知,伊斯兰教的创立( )
A.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 B.宣扬了民本主义的理念
C.减轻了阿拉伯人的苦难 D.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愿望
A
解析:“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强调了国家实力的强盛势必会推动其文化的对外传播,故选B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力与文化的关系,并非强调政体形式或民族构成,排除A、C两项。材料只提到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而未涉及其世界地位,排除D项。
2.有学者认为:“像阿拉伯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神权政体国家,除了阿拉伯之外,还包括波斯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埃及人,以及北非的柏柏尔人等。无论它的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不统一的西欧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故文化的对外传播既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据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B.强大国力对文化的影响
C.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D.阿拉伯文化领先于世界
B
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当时阿拉伯帝国境内的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A.推动了欧亚非文化统一 B.贯通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D.使其成为文化最发达地区
解析:题干呈现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对其他文明的吸收,可推知阿拉伯帝国的确立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C
4.14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不久又占领了克里米亚,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货物横征暴敛。因此,欧洲人( )
A.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 B.终止与东方的往来
C.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D.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C
解析:在奥斯曼帝国阻断传统商路的同时,由于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开始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选C项。
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印度社会中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说明他认为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种姓制度使社会缺少凝聚力 B.印度人民不重视军事训练
C.游牧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 D.印度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解析: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影响深远,材料中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仅“刹帝利”参战,其他人漠不关心,说明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致使社会缺少凝聚力,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外来者,大力推动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发展,这势必与印度传统宗教发生冲突,致使印度社会宗教矛盾错综复杂,C项正确;材料中的状况使得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不利于其统治和统一,而且德里苏丹国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排除A项;这一状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婆罗门教,但不会使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伊斯兰教对传统印度宗教造成冲击,且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D项。故选C项。
6.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B.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C.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D.印度教逐渐为主要宗教
C
解析:据材料“凡臣事君……得爵位然后授官”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建立的新的封建官僚体制,爵位与官职对应,有高低之分,但都是为天皇服务的,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日本官制改革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不是照搬照抄,排除A项;幕府统治在日本确立是在12世纪,排除B项;“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日本孝德天皇发布了著名的“改新之诏”,其中有“改去旧职,新设百官及著位阶,以官位叙”,并有“凡位有贵贱,官有高下,阶贵则职高,位贱则任下,官位相当,各有等数。凡臣事君……得爵位然后授官”。据此可推知,当时日本( )
A.照搬照抄了唐朝制度 B.推动了幕府统治的建立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C
8.据《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 )
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 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
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 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播
解析:根据材料“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可知,高丽王朝的政治制度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制度混乱,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政治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B
材料一: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大食“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在库法城内“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
——据【唐】杜佑《通典》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并从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的角度概述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1)史料价值:材料是杜佑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作为随军书记官,作者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唐军战败。唐朝随军书记官杜环作为战俘来到大食,生活了十多年。他记载了自己的见闻”可知,材料是作者的亲历亲闻,是研究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文中关于在阿拉伯的唐朝工匠的记录,是研究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的见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随军书记官,杜环的记录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概述:根据材料“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率土禀化,从之如流。法唯从宽,葬唯从俭。郛郭(城)之内,里闸(门)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指车),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於街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政教合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商贸发达,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经过大规模扩张已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伴随着帝国扩张广泛传播,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二:据到过中国广州经商的阿拉伯商人苏烈曼记载,“外国商船抵埠,官吏取其货物而收藏之,一季之船既全入口,官吏征百分之三十关税后,乃将货交还原主发卖。国王有悦意之货,则以现金及最高购价,付之商人也。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判官为人正直,听讼公平。”“伊拉克商人来此方者,皆颂声载道也。”
——据《苏烈曼游记》(851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
(2)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
解析:(2)评析:根据材料“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匠者,河东人乐环、吕礼。”可知,唐朝的文化和包括造纸术在内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多种渠道传入阿拉伯,并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更广大的区域,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当时唐朝与阿拉伯都是强盛大国,两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各自的进一步繁盛,也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各地回教商贾既多聚广府,中国皇帝因任命回教判官一人,依回教风俗,治理回民。”可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中国,逐渐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而且唐朝政府对聚居的阿拉伯人因俗而治,丰富了唐朝的治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唐朝强化对西域的管理,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导致双方发生战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