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东北边境的阿伊·哈努姆遗址,挖掘发现这是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希腊人的城市,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还存在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
——杨巨平《阿伊·哈努姆遗址》与“希腊化”时期东西方诸文明的互动
导入新课
阿伊·哈努姆遗址
为什么在今天的阿富汗、古代的中亚会出现希腊人的城市?
亚历山大的东征带来了希腊人的迁徙与希腊文化的传播
目
录
古代文明的扩展
01
古代世界的帝国
02
文明的交流
03
巩固练习
04
PART 01
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思考:早期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多元性、独立性、分散性
海洋文明
农耕文明
思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对外扩展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哪些因素促使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农业文明的本质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愈来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一旦文明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几个地区生根,他便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同一块地所能养活的农民比所能养活的狩猎者要多得多。部落社会无法与生产率高得多的文明社会相对抗。诸文明社会之所以会生产率更高,是因为他们建有国家机构的阶级社会,国家机构能从农民身上榨取税收和租金来供养国王、朝臣、官吏、军事首领。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农耕文明有哪些特点呢?这与农业文明的扩张有什么关系?
农耕文明的特点
农耕文明区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在对外扩展中,农耕文明显现出了更多的优势。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公元前1553年—公元前1085年
公元前十八世纪—公元前十五世纪
公元前八世纪
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
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4世纪晚期
公元前四世纪晚期
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
古巴比伦
埃及新王国
亚述
古希腊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古代文明拓展的表现和影响:帝国兴起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文明的拓展
方式
概况
古埃及文明向东北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赫梯)争霸。
武力征服
(尼罗河南部的地形主要是高山和深谷,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古代西亚文明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古西亚文明的拓展
方式
概况
武力征服
从两河流域南部逐步向周边地区
扩张
古巴比伦王国:
首次实现两河流域的统一,把
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古代西亚文明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古西亚文明的拓展
方式
概况
武力征服
从两河流域南部逐步向周边地区
扩张
亚 述
亚述帝国:
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古代西亚文明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亚述统治者自诩到“我比洪水淹灌还要彻底地毁掉了巴比伦。”
古希腊文明
尼 布 甲
尼
撒
时
期
古希腊文明的拓展
方式
概况
移民(殖民)
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①分散性:沿地中海北岸和黑海周边建立据点,点状扩张,线状分布
特点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希腊的海外殖民运动是城邦为了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参加的殖民者母邦公社成员,殖民后属于新邦公民团体成员,而母邦与殖民城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是平等的,所有子邦亦为希腊殖民的新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皆与希腊本土诸邦相似,如在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素有“大希腊”之称。
——王红卫《论古代希腊海外殖民运动的根源及其影响》
古希腊文明
②独立性: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又独立,不依附母邦,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特点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古希腊文明
9000年(虚数)的风暴将希腊半岛的泥土不断吹向海底……它肥沃的土地已经消失,只剩下了土地的骨架。……一旦人口增加或遭遇自然灾害,城邦就会难以承担,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外面寻找出路——向外殖民。
——柏拉图对希腊的评论
古希腊文明拓展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有利条件?
①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
②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
③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
④社会贫富分化
凭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原因
条件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
扩展原因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扩展原因
①组织能力
②航海技术
③武器
④自然条件的限制
⑤工商业发达
思考:结合原因和文明属性,分析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对外扩展的彼此需求是什么?
更多的海外市场
需求
扩展方式:武力扩张
扩展方式:移民/海外殖民
文明扩展的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PART 02
古代世界的帝国
帝国
仅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君主制政体国家。
范围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通常这些国家只达到狭义上帝国的标准中的一点或几点,而且不论政体是否为君主制。
帝国
狭义的帝国:
广义上的帝国:
帝国
梳理在文明扩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帝国。
赫梯帝国
埃及新王国
BC8世纪后的亚述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206年
公元前
202年
公元
220年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
马
帝
国
古代世界大帝国的时间定位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27年—公元4世纪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
大流士时期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为波斯王,称大流士一世。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为了颂扬自己,让人用三种文字把战绩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国第三位皇帝,他自称“万国之王”,后世尊称为“铁血大帝”。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公元前330)
统治措施:
(1)中央:
(2)地方:
(3)管理:
(4)交通:
(5)经济:
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国王是整个政权核心和最高主宰。
行省制,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推行驿站制度,全国修建驿道
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
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促进经济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大流士采用并改进了亚述人所使用的驿站制度,他在全国修建驿道……大流士还统一币制,使得境内的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标准……这种由王室发行以保证其纯度的钱币铸造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巩固了帝国统治,使波斯帝国达到全盛
埃兰人
手捧手工业品的希腊人
亚述人
特点:向被征服地区学习先进文化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
马其顿一向是一个落后的山国。它的迅速强大是和希腊先进城邦的影响分不开。
——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马其顿王国
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马其顿王国也是亚历山大帝国国王,称亚历山大三世。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方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首
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两河流域—
中亚—印度河—巴比伦(定都)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客杀死在他女儿的婚礼上。亚历山大继位,并以权谋和武力镇压了希腊人反马其顿运动。并于公元前335年组建起一支由3万步兵、5000骑兵构成的东征军希腊化征程。,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沦斯滂海峡,开始了历史性的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
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公元前 334 -前 323 年)后的三个世纪里, 古希腊 文明和小亚细亚 、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
(1)政治:
(2)文化:
①中央: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任要职。
大力推广希腊文化,开启持续三个世纪的希腊化时代,使分散的希腊、埃 及,西亚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
统治措施: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都热心于奖掖希腊文明 ,在整个亚历山大帝国中到处都分布着希腊式的剧院、希腊式的庙宇 、希腊的文学与艺术、希腊的商业以及希腊式的城市 。这些新的希腊城市逐渐取代了雅典的文化中心地位,而成为新的希腊艺术 、文学和科学的中心。
——陈恒《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会所、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同时,东方文化中的君主专制主义和官僚体制、奢侈放荡的享乐主义等不断在对希腊文化进行着反向渗透。
——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6-公元前323)
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希腊文化的输出,推动东方文化的输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罗马帝国
公元前8世纪
前509年
前27年
395年
476年
1453年
罗马建城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
意大利—地中海—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海
罗马帝国
统治措施: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罗马奴隶制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1)政治:
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地方实行行省制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从家内奴隶制发展到发达的奴隶制…奴隶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其他各种手工业也使用奴隶劳动。
积极:①奴隶制庄园经济促进了罗马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②由于奴隶和平民的努力,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消极:外族奴隶占大多数,后期出现的奴隶起义动摇帝国统治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这第
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帝国
统治措施:
(2)法律:
以罗马法维系统治
①共和国时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
④东罗马帝国时期(6世纪):
——罗马法体系形成
罗马法的精神——自然法理念:理性、自由、平等、正义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③罗马帝国时期: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罗马帝国
统治措施:
(3)文化:
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
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
影响逐渐扩大,2世纪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
从、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利于罗马的统治。公元313年,罗马
征服颁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
使其取得合法地位。
罗马帝国
衰落
(1)原因:
内部危机:
政治危机:官僚体系与职业军队加重了人民负担,起义不断
经济危机:农业衰退,工商业萎缩,城市衰败
外部危机:
(2)表现:
①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欧洲奴隶制时代结束,历史进入了新的封建制阶段
②476年,在内外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边境压力加大:蛮族入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请您单击此处输入文本内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文字的颜色或者大小等属性。
古代世界的帝国
古代帝国 崛起时间 衰亡 疆域范围 统治措施
波斯帝国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欧亚非 1.继承西亚的君主专制制度,宣扬君权神授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末 亚历山大去世后,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 欧亚非 1.继承波斯帝国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推广希腊文化
罗马帝国 公元前1世纪 395年帝国分裂 欧亚非 1.发展奴隶制,帝制
2.地方实行行省制
3.基督教4世纪成为国教
PART 03
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交流
领 域 传 播 表现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神话故事
雕刻艺术
字母文字
古代西亚字母
古代埃及字母
古代印度字母
……
东
西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
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总趋势: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西亚的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交流
(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简述汉朝与安息、罗马帝国发展通商关系的情况。
文明的交流
(1)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
(3)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2)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文明的交流
罗马出土的汉代丝绸
PART 04
巩固练习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温和、繁荣,人们更注重为死后做准备而两河流域生活不安定,人们更重视今世的生活,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两者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说明哪一种文明更为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
1.古埃及作为“尼罗河的赠礼”,滋养了平安、繁荣、温和的社会,古埃及人认为合乎道德的行动是为死后继续美好生活所做的准备。两河流域的人们生活变化无常,他们重视今世的生活,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用主义。这反映出( )
A.古埃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浓厚 B.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缺乏文化交流
C.西亚文明较古埃及文明更为先进 D.生存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亚述人把神庙和塔庙的建筑精神融入到他们的帝国王宫建筑上,突出了神化帝国的色彩,这是王室影响加深和王室主宰地位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本身没有政教相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C项错在与材料“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模”矛盾,排除C项;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A。
2.两河流域的亚述人按照苏美尔的模式建造神庙和塔庙,但他们的建筑重心转移到了帝国宫殿上。这些宫殿渐渐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亚述人的做法,意在( )
A.表现王室的影响和主宰地位 B.宣扬亚述人政教合一的政体
C.完整保存苏美尔的世俗文化 D.展现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A
3.亚述王阿瑟巴尼帕尔在攻灭依蓝王国后,曾让人刻制了一座浮雕:依蓝王的头颅被悬挂在一个树上,而他骄傲地站在头颅面前,身后尸积如山。亚述士兵活剥俘虏时,还逼迫被征服国的孩子们观看,以此恐吓他们,使他们不敢再有反抗意识。据此可知,亚述帝国( )
A.具有杀伐成性的军事性 B.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C.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D.广大奴隶毫无反抗意识
解析:依据材料“依蓝王的头颅被悬挂在一棵树上,而他骄傲地站在头颅面前,身后尸积如山。亚述士兵活剥俘虏时,还逼迫被征服国的孩子们观看,以此恐吓他们,使他们不敢再有反抗意识”可以看出亚述帝国具有对外扩张的军事性,故A项错误。亚述帝国是农奴制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题意,而且绝对化,排除。故选:A。
A
4.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 )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罗马帝国的智慧 D.消弭了各族之间的矛盾
B
5.亚历山大重用波斯降臣,尊重波斯的文化习俗,甚至举行波斯宫廷礼仪,以获取波斯人民的信任。另外,他还鼓励不同地区的人通婚,他自己则带头娶了波斯的公主。同时,他还把东方的治理模式引入西方,在西方实行行省制度。亚历山大的这些措施( )
A.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
C.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D.破坏了波斯的文化传统
解析:根据“尊重波斯的文化习俗,甚至举行波斯宫廷礼仪,以获取波斯人民的信任”、“鼓励不同地区的人通婚”、“把东方的治理模式引入西方,在西方实行行省制度”可知亚历山大的这些措施是为了促进东西方之间的交融,缓和与被征服地区之间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C项正确;亚历山大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激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当地人民的态度,排除B项;根据“尊重波斯的文化习俗”可知亚历山大的这些措施没有破坏波斯的文化传统,排除D项。故选C项。
C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可知,罗马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罗马帝国被迫与哥特人缔结和约,这说明当时罗马国家统治危机加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人的生产方式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未体现罗马境内民族充分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权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
6.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哥特人的战争中丧命。继位的狄奥多西一世,在382年与哥特人缔结和约:帝国同意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定居,同时哥特人履行缴税与服军役的义务。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人的生产方式转型 B.罗马国家统治危机加剧
C.罗马境内民族充分交融 D.人口迁徙引发政权更替
B
解析:据材料“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可知上层社会的儿童主要由希腊人照顾,这是希腊文化对罗马帝国影响的表现。排除B;材料未涉及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排除C;希腊化时代主要指的是亚历山大东征后的300多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罗马帝国时期是奴隶制走向鼎盛的时期。
7.罗马帝国时代,上层社会的儿童普遍被委托给来自希腊的乳母和教仆照顾,包括负责儿童的起居、教育、安全等,帮助其成长。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
A.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力 B.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C.当时奴隶制度濒临崩溃 D.文化交融掩盖阶级矛盾
A
8.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走向整体 B.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C.战争是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史学家齐世荣认为贸易往来带来的文化技术交流比武力征服带来的联系更重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而且史学家齐世荣强调的是贸易往来促进联系,而不是帝国扩张,排除A项;据材料,“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材料强调贸易往来而不是战争的作用,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文明的传播,但新航路开辟是近代史,而材料是“古代世界”,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地方权力: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文字: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社会治理方式: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对待民众的态度: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答案:(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相同点通过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汉武帝……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可以概括得出都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同点通过材料可以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语言文字的统一,教育文化与法律作用,对待民族的不同态度等角度去分析回答。(2)通过材料“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疆域的确立,民族认同感的强化和民族融合,追求国家统一的价值观和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模式等角度去总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