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在( )
A.长江中下游 B.辽河中下游 C.北京周口店 D.辽宁红山
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下图中“?”处应该填写的战役名称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4.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郡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5.下表甲骨文采用的造字方法是( )
汉字 日 田 山
甲骨文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6.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效仿。这种情况反映出( )
A.诸侯争霸强化了分封制 B.诸侯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C.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 D.诸侯国势力崛起,王室衰微
7.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8.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做的什么事情促进了教育向民间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
A.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B.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C.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 D.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9.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中有( )
①统一文字 ②统一货币 ③统一语言 ④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秦末,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 )
A.秦始皇修建阿房宫致使秦朝灭亡 B.秦始皇死后将自己葬在阿房宫内
C.秦朝滥用民力,百姓怨声载道 D.秦朝刑罚残酷,社会秩序混乱
11.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 )
A.秦、汉 B.西汉、东汉 C.春秋、战国 D.三国、西晋
12.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内容 类别 人口(万) 郡(个)
中央 450 15
封国 850 39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
1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民生方面的措施是( )
A.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B.改革内政,惩处贪官污吏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14.汉朝把今天新疆及其更远的广大地区统称为
A.大秦 B.大月氏 C.安息 D.西域
15.东汉末年,民众对精神寄托的渴求和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为宗教的兴起和传入提供了条件。下列建筑于东汉时期兴起和传播,他们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 )
A.拜上帝教、喇嘛教 B.基督教、天主教
C.伊斯兰教、东正教 D.道教、佛教
1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造船业发达 D.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17.《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西晋时期的“分久必合”是由谁来完成的( )
A.曹操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刘备
18.南朝时,以为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19.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到北朝后期,北方出现了
A.民族对立 B.民族战争 C.民族大交融 D.民族隔阂
20.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都江堰 B.秦陵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万里长城
二、列举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禹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2)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非攻”。
(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 制度。
(4)苻坚任用汉人 为丞相,锐意改革。
(5)东晋的 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三、简答题(共14分)
2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两次著名战役是什么?这两次战役在这一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如何?
2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著作及作者。
(2)写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的名称及作者。
(3)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谁?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什么?
(4)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哪部代表作?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四、材料分析题(共2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体现了其“农,天下之本”的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25.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他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
(1)材料一中秦国“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与变法中的哪条措施的实行有着直接关系?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畏惧”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所述内容与哪次改革有关?并说明此次改革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改革的相同点(两点即可)。
试卷第4页,共5页
1.C
【详解】依据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早于题目要求的70万—20万年,排除A项;蓝田人距今约70万—115万年前,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最早起源地。A项正确;BCD项三个区域并不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图片信息“黄帝”、“炎帝”、“蚩尤”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A项正确;阪泉之战是炎帝和黄帝之间发生的战争,排除B项;牧野之战是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可得出“鲁”是中国春秋时国名,在山东省南部,都城在今曲阜,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晋国是周武王时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经过分析这三个省份的简称都与西周建立后实行的分封制有关,C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禅让制是尧舜禹上古时期,排除B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表格中“日、田、山”符合象形造字方法,B项正确;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思,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假借是用一个字借为另一个字,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据题干“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和所学知识可知,按照西周时的规定,九鼎只能周天子享用,但春秋时期诸侯享用九鼎,说明这说明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D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频发,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A项;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但是诸侯没有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而不是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所以答案选A。
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和文化的垄断,促进了教育向民间的发展,A项正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符合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两项;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是孔子的教育主张之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始皇没有统一语言,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始皇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耗费了大量民力,最终导致秦朝灭亡,C项正确;修建阿房宫是秦朝滥用民力,属于秦朝实行暴政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阿房宫是秦帝国修建的朝宫,不是陵墓,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秦朝刑罚和社会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公元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因此,年代尺上的括号内分别应该填入西汉、东汉,B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排除C项;三国鼎立形成于公元222年,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央的实力弱于封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推行的一项官吏选拔制度,排除C项;屯田令是曹操谋求霸业颁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据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他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有利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民生方面的措施”,而B项属于政治,排除B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属于光武中兴中地方政治方面的改革,排除C项;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与西汉文帝和景帝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D项正确;大秦是古罗马帝国,排除A项;大月氏和安息是西域范围内的国家,排除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白马寺是佛教名寺,所以所代表的宗教分别是道教和佛教,与拜上帝教、喇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无关,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D项正确;三国鼎立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故A错误;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故B错误;三国鼎立时期,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故C错误。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项正确;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A项;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是当时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在总体上看,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0.C
【详解】根据所学,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典型的代表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龙门石窟反映出中外的文化交流,C项正确;ABD项都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反映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21. 疏导 兼爱 中央集权 王猛 顾恺之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制,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负竞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22.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作用: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详解】战役: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两次著名战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军与袁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作用:由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中,曹军大败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大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3.(1)著作:《史记》。作者:司马迁:。
(2)名称:《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3)祖冲之。《大明历》。
(4)《兰亭集序》。“书圣”。
【详解】(1)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著作是《史记》;
作者:《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2)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
作者:《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
(3)科学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祖冲之;
历法:祖冲之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是《大明历》。
(4)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称号: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24.(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3)现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耕地面积扩大,荒地被开垦出来;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生产工具的革新;统治者重视;政府合理的政策等。
【详解】(1)标志:根据所学知识,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提倡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官吏重农桑,减赋税,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兴修水利。
(3)现象: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耕地面积扩大,荒地被开垦出来;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农业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人口布局、水利设施、统治者重视程度、朝廷的政策等因素有关。
25.(1)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巩固了政权。
【详解】(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推行的措施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原因:根据材料二“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而“兵革大强”说明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诸侯畏惧”秦国的原因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改革:根据材料三“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他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材料三所述内容孝文帝改革有关。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所以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巩固了政权。而商鞅变法收到了守旧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改革也遭受鲜卑旧贵族的反对,所以两次改革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