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5.18 战略大决战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历史5.18 战略大决战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7-14 12:53:26

文档简介


战略大决战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十八课,该课是在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内战的爆发、及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后的国内形势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正确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国家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国民党迅速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对四场重要战役的学习,通过让学生阅读,并结合课件地图自己演示,加强学生理解、记忆、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但思维活跃,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提高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虽然我们是普通校,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兴趣、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部分同学还是具备很好的基础、较强的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充满自我挑战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次战役分四个小组阐述的基础上整合为整体,既分工又合作。
3、图文结合法。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分层引导分析法。对于为什么三大战役首选辽沈战役、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六、教学资料:
多媒体、电脑课件:《三大战役示意图》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学读这首七律,思考并聆听,明确本科学习目标。
用毛主席的七律在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观看投影材料,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并积极发言。
1、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2、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4、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锻炼学生整理归纳资料、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及表达能力。
教师提出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出示文献材料及图像资料。先提示最后归纳(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小组根据材料讨论后由代表发言(或以小组为单位抢答)
不仅锻炼学生的阅读、反应、表达等能力同时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聆听学生介绍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1、动脑筋中陈毅的话说明什么?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学生根据地图及本组提前准备的材料对三大战役进行简介,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小组分工协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与学生交流给予指导,展示好的作品并评价。
分组制作三大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各自及总体意义
阅读归纳及表格制作等能力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
学生做介绍包括背景及结果
资料整理及多媒体巧妙结合
教师总结,组织学生讨论国民政府三年就垮台的原因?巡视指导。
在提示基础上据相关材料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成员协作及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意义及国民政府三年就垮台的原因。
教师总结过程中由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作业:1测评2查阅相关资料对人民的作用进行评价3有兴趣的同学查阅中国当时经济发展及与美国相关材料更加全面认识国民政府垮台原因。
通过这种课后的练习既巩固知识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件23张PPT。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8月130万280万上升430万365万背 景 1机动兵力士气后方危机四伏低落巩固背 景 2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五个战场上。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8月,国民党决定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企图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三大战役
(1948年9月_1949年1月)渡江战役1949年4月战 略 大 决 战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随堂小测    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
C.我军态势:
D.战局延伸:
  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请推测林彪、罗荣桓
解放了东北全境
歼敌47万多中间突破,分割包围淮海战役时的支前民工小车队  陈毅元帅曾说过 :“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阅读课本内容,用史实说明陈毅元帅的这句话。  陈毅元帅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什么?先打两头分割包围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人,你会如何来解放北平?为什么?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小结三大战役概况1949年初的国内外形势战略决战
胜利在望三





开断绝援助
阴谋“和谈”
中途换马“求和”
声明将
革命
进行
到底 江阴渡江战役湖口解放战争胜利南京占领总统府,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权垮台议一议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从中共和中国人民来看:2、将领贪生怕死,士气非常低落3、指挥不力,多次出现错误1、争和平,行民主、谋民利、护国权2、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怕牺牲3、领导英明、指挥正确 从国民党来看:1、打内战、行独裁、夺民利、卖国权民众支持启示---夯实基础1 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2 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 天津 B 北平
C 新保安 D 张家口CB 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的标志( )
A 北平的和平解放 B 南京的解放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上海的解放
4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上述评价和哪次战役有关(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夯实基础BC表格一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美国对国民政府援助统计简表。表格二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表格一说明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对华政策?
(2)表格二说明解放战争初期,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战争的最后结果怎样?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6.阅读表格,探究问题请回答:参考答案:(1)扶蒋反共。
(2)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力量方面占着明显优势。国民政府失败,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原因在于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持;国民党统治的腐朽、军队厌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