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外小说第3课老人与海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语言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朋友就是我可以与其 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 。终于,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 ;我们之间的相处那样简单、纯粹,仿如一个化学原子遇到了另一个化学原子。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对待友谊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我们经常谈论如何选择朋友,但友谊其实都是顺其自然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尊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把朋友当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他的许多优点当然是你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偏要 地依附于他,你就无法尊重那些优点;(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坦诚相对 推心置腹 冥思苦想 寸步不离
B.坦诚相对 畅所欲言 深思熟虑 如影随形
C.肝胆相照 畅所欲言 冥思苦想 如影随形
D.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深思熟虑 寸步不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
B.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
C.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
D.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⑴坦诚相对:彼此用真心来对待。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语意重。此处指一般朋友相处之道,应用“坦诚相对”;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语境强调的是“无拘无束”,应用“畅所欲言”;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句中强调无需谨慎小心,应用“深思熟虑”;寸步不离: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强调的是“感情”。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强调的是“关系”。句中指的是与朋友的关系,应用“如影随形”。故答案选B。
⑵结合对所给划线句子的辨识:“只有……才”强调的是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一句中的“最高尚”;“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故修改正确的是C。
⑶结合前句“依附于他”及两句间的分号可知,后句谈论的应是“保持距离”等内容,因此“要站开一些”应位于句首;“升华与扩展”的对象是“优点”,故应先“升华”,使优点更突出,再扩展,使优点更多样。根据对所给选项句子的理解,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二、拓展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鲜花岭的星星
余同友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到有“将军县”之称的皖西金寨县组织一篇稿件。因为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编曾提前半年约请了好几位省内外有名气的作家创作有关金寨县红色题材的作品,但她看了后均不满意。
我在金寨县城宾馆封闭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一篇符合主编大人要求的,索性给自己放一天假,到乡下四处走走。
到了县城汽车站,我上了一辆开往鲜花岭的城乡公交客车。车厢里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人约有六十多岁,满头银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他始终安静地坐着,两眼看着窗外的山色,胸前抱着一幅画架,我想,他应该是一位画家。
一个多小时后,城乡公交到了终点站鲜花岭。下了车后,出于好奇,我跟着画家来到山上的一幢旧房子前,老人站在房前看了看,放下画架,拿出画具,坐下来面对着前方的山峦开始画画。我以为他要先起一个稿子,凑到他身后一看,画架上却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画面了,画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岭上有一角房子,房檐上挂着一只灯泡,灯泡泛着微黄的光芒,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夜空下看着前方,前方的山道上,隐约可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灯,自行车旁跑着一只土狗。山、人、道路等等,都画得简约而模糊,反而是夜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
老先生,您这是画什么呢?我忍不住问。
他缓缓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幅画从一九九六年画起,我画了二十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画一次,可是我总觉得还没有画好,没有画出我想要画的全部内容。
他说着,从拎包里又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打开来,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样吧,你看看我写的这些,你就明白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了。
那声音好像是骤然响起来的,愣了好一会儿,李大刚才明白那声音是从床头的电话机里发出的。沈阳林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老李,不好了,黑鼻头怕是难产,小牛硬是不肯从它肚子里出来。
他穿戴好,背上药箱,推出自行车,抬头看看夜空,天上繁星点点。他整了整头上的矿灯,在眼前打开一条明亮的道路。土狗花子立即箭一样冲了出去。
沈阳林住在岭下,从岭上到岭下有十华里的样子。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时,他们在江边小镇被重新整编到一个连队。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雪,冷气钻进单薄的棉衣,冻得人直哆嗦,而他们就是要趁这样的夜晚强渡,漆黑的大江对岸,有数倍于他们的敌方兵力在围堵。沈阳林指指头顶对他说,对老天发誓,如果我们能活着回到鲜花岭,那我们就待在那里,一起待到老。他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
当年,从金寨转战川陕,长征后,又接着是平津战役,解放了,都安排在天津市。两个人一起跑到老领导面前哭闹,就是要回家。从省城、六安地区行署,一路降格降到了县城、镇里,他们始终不愿意,硬是闹着,回到了鲜花岭,胜利争取到了做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一个还是当兽医,一个还是当牛司令。
沈阳林的耳朵还很灵敏,听到花子的叫声,他已经在门口迎接李大刚了。你慢点,他对李大刚喊,那里有个小土坎。李大刚说,知道了,黑鼻头呢,还在牛栏里吗?
在呢,还是没有出来!
李大刚蹲下身子,拉起黑鼻头的牛鼻栓,示意沈阳林扶着黑鼻头的后腿,努力让它站立起来。他拼命地拉着黑鼻头,像拉着一艘沉重的搁浅的船。
他的手深入黑鼻头的骨盆腔,试着将小牛犊向后推,过了快二十分钟,小牛犊才被推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李大刚擦擦满头的大汗,又让沈阳林给他点了一支烟,等到一支烟吸完了,他指指布绳说,好了,先把腿拉出来。
……终于,小牛犊的头部露出来了。哗,牛犊整个拖出来了。
沈阳林想站起来。可是,他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腿肚里好像被抽空了,支撑不起他的身体了,他不禁再一次哼哼起来。
站不起来了吧。李大刚说着,托着沈阳林的大腿帮着他,他听到沈阳林的膝盖发出喀喀声。沈阳林站起来了,又反过来伸手拉他,他听见自己的关节也咯吱直响,像转动不灵的门轴。
星星散落在头顶,其中,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当年,他们都是哨兵,看得最多的就是头顶的星星,各种季节的星星,各个地方的星星,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
他见我看完了,便微笑着向我点点头。
我有些明白了,我说,您要画的是那样一个夜晚,在星空下面,两个老人的故事。
两个回乡的老红军。他说。
老画家对着远处轻声说,好像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远山听的:李大刚就是我父亲,他回去后,可能因为太劳累了,第二天就悄然离世了。父亲走了,沈叔叔也走了,只留了这幢房子,也闲置了很多年了,可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鲜的感受,我要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再添加到我的画里去。
我正准备说什么,手机响了,是总编打过来的。怎么样了?她问。
找到了,我大声说,主编,我确定我找到了!
(选自余同友《鲜花岭的星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点明“我”去金寨县的原因,也交代了组稿的时代背景,虽然对主编的刻画着墨不多,但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我”在县城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稿件,从而产生了给自己放一天假的心理,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这种起伏使小说产生波澜。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极富表现力。
D.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再现了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让红色记忆的当下叙述丰盈可感。
(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小说围绕“我”组稿事件展开。情节以“我”寻找稿件开始,以“我”找到结束,“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②“我”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我”的寻找过程和“我”阅读老画家笔记的叙述,引出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③通过“我”的阅读,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④小说通过“我”的找寻过程,引发读者思考,提升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信心,唤醒当代人心中的红色记忆,“我”的行为传达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深化了主题。
(3)①插叙(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大半篇幅讲述李大刚为沈阳林的黑鼻头接生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敢、真挚、朴实、友爱、牺牲的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心所在,也是结尾“我确定我找到了”的依托,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转换方式。小说通过李大刚为沈阳林的母牛助娩经历的叙述,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战斗的历史串接起来,说明红色年代的革命追求是他们毕生的信仰,也是他们当下生存的精神支撑。④创作主体的介入式叙述。因叙述人“我”的介入,小说的叙述变得富有层次和摇曳多姿,也让小说的叙述节奏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充满韵味和叙述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⑤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星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重要的功能,不但在结构篇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凸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家乡的热爱,象征了革命精神的高洁伟大,扩展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⑴B项,“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分析不正确。由下文可知,"我”要到乡下四处走走" ,显然是想找寻创作的灵感,所以并不是对完成任务不抱希望。
⑵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从“我'到西金寨县组织稿件写起,到找到稿件结束,串起了全文的情节,“我”起到了线索作用;另外,小说的情节是通过“我和作画老人的对话展开的,小说主人公李大刚和沈阳林的故事是通过“我”的阅读讲述出来的,所以"我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我” 寻找稿件的过程,也就是回顾革命历史的过程,李大刚和沈阳林故事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当代人心中红色记忆被唤醒的过程。所以我的行为表现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中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每人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则可以客观地展现历史,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 ,起到了突出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使小说的创作主体介入到小说情节中,使小说的叙述节奏富有变化,更有层次感。从叙述方法来看,小说对李大刚和沈阳林的往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小说主体部分与上下文有机结合,重点突出,也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从小说结构方式来看,由现实到革命年代再到现实,时空转换自如,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还要注意到小说叙述过程中多次提到”星星" ,如”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等,显然“星星在文中有象征意味,这种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扩展了小说主题的意蕴。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小说围绕“我”组稿事件展开。情节以“我”寻找稿件开始,以“我”找到结束,“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②“我”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我”的寻找过程和“我”阅读老画家笔记的叙述,引出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③通过“我”的阅读,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④小说通过“我”的找寻过程,引发读者思考,提升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信心,唤醒当代人心中的红色记忆,“我”的行为传达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深化了主题。
⑶①插叙(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大半篇幅讲述李大刚为沈阳林的黑鼻头接生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敢、真挚、朴实、友爱、牺牲的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心所在,也是结尾“我确定我找到了”的依托,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转换方式。小说通过李大刚为沈阳林的母牛助娩经历的叙述,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战斗的历史串接起来,说明红色年代的革命追求是他们毕生的信仰,也是他们当下生存的精神支撑。④创作主体的介入式叙述。因叙述人“我”的介入,小说的叙述变得富有层次和摇曳多姿,也让小说的叙述节奏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充满韵味和叙述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⑤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星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重要的功能,不但在结构篇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凸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家乡的热爱,象征了革命精神的高洁伟大,扩展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点评】⑴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 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 1 )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3)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 ,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 (4) 引出主要人物; (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 (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7 )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本题考生按照上述思路思考即可。
⑶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的特点,解答时可从叙述手法、叙述角度、结构方式等角度分析。
三、表达运用
3.仿照下面的示例,仍然用“奉献”为话题,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奉献是开在寒风中的梅花,它可以为寒冷的冬天增添柔和。
材料:
蜡烛
云彩 绿叶
蓝天
枝干 暗夜
光明
色彩 灵动
广阔的天空
鲜艳的花朵 沉寂的黑暗
【答案】奉献是长在枝干上的绿叶,它可以为鲜艳的花朵增添色彩。奉献是飘在蓝天上的云彩,它可以为广阔的天空增添灵动。奉献是燃在暗夜里的蜡烛,它可以为沉寂的黑暗增添光明。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要解答此类题目应分“三步走”:首先明确要求,本题要求用“奉献”为话题,然后展开想象,分析语境,最后再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奉献是长在枝干上的绿叶,它可以为鲜艳的花朵增添色彩。奉献是飘在蓝天上的云彩,它可以为广阔的天空增添灵动。奉献是燃在暗夜里的蜡烛,它可以为沉寂的黑暗增添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4.(2017高一下·河北月考)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时,要仔细观察框架图,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图的层次性以及每层的主要内容。在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和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评】本题属于语言运用综合性的考查,一方面认真读懂所给流程图,涉及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鲜明;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答题的顺序及题目要求。
1 / 1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外小说第3课老人与海课后拓展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语言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朋友就是我可以与其 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 。终于,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 ;我们之间的相处那样简单、纯粹,仿如一个化学原子遇到了另一个化学原子。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对待友谊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我们经常谈论如何选择朋友,但友谊其实都是顺其自然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尊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把朋友当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风景。他的许多优点当然是你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偏要 地依附于他,你就无法尊重那些优点;(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坦诚相对 推心置腹 冥思苦想 寸步不离
B.坦诚相对 畅所欲言 深思熟虑 如影随形
C.肝胆相照 畅所欲言 冥思苦想 如影随形
D.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深思熟虑 寸步不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B.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C.只有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或遵从的了。
D.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就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
B.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升华与扩展
C.要站开一些,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
D.给这些优点足够的生存空间,要站开一些,让它们能够得到扩展与升华
二、拓展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鲜花岭的星星
余同友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到有“将军县”之称的皖西金寨县组织一篇稿件。因为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编曾提前半年约请了好几位省内外有名气的作家创作有关金寨县红色题材的作品,但她看了后均不满意。
我在金寨县城宾馆封闭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一篇符合主编大人要求的,索性给自己放一天假,到乡下四处走走。
到了县城汽车站,我上了一辆开往鲜花岭的城乡公交客车。车厢里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人约有六十多岁,满头银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他始终安静地坐着,两眼看着窗外的山色,胸前抱着一幅画架,我想,他应该是一位画家。
一个多小时后,城乡公交到了终点站鲜花岭。下了车后,出于好奇,我跟着画家来到山上的一幢旧房子前,老人站在房前看了看,放下画架,拿出画具,坐下来面对着前方的山峦开始画画。我以为他要先起一个稿子,凑到他身后一看,画架上却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画面了,画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岭上有一角房子,房檐上挂着一只灯泡,灯泡泛着微黄的光芒,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夜空下看着前方,前方的山道上,隐约可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灯,自行车旁跑着一只土狗。山、人、道路等等,都画得简约而模糊,反而是夜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
老先生,您这是画什么呢?我忍不住问。
他缓缓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幅画从一九九六年画起,我画了二十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画一次,可是我总觉得还没有画好,没有画出我想要画的全部内容。
他说着,从拎包里又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打开来,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样吧,你看看我写的这些,你就明白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了。
那声音好像是骤然响起来的,愣了好一会儿,李大刚才明白那声音是从床头的电话机里发出的。沈阳林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老李,不好了,黑鼻头怕是难产,小牛硬是不肯从它肚子里出来。
他穿戴好,背上药箱,推出自行车,抬头看看夜空,天上繁星点点。他整了整头上的矿灯,在眼前打开一条明亮的道路。土狗花子立即箭一样冲了出去。
沈阳林住在岭下,从岭上到岭下有十华里的样子。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时,他们在江边小镇被重新整编到一个连队。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雪,冷气钻进单薄的棉衣,冻得人直哆嗦,而他们就是要趁这样的夜晚强渡,漆黑的大江对岸,有数倍于他们的敌方兵力在围堵。沈阳林指指头顶对他说,对老天发誓,如果我们能活着回到鲜花岭,那我们就待在那里,一起待到老。他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
当年,从金寨转战川陕,长征后,又接着是平津战役,解放了,都安排在天津市。两个人一起跑到老领导面前哭闹,就是要回家。从省城、六安地区行署,一路降格降到了县城、镇里,他们始终不愿意,硬是闹着,回到了鲜花岭,胜利争取到了做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一个还是当兽医,一个还是当牛司令。
沈阳林的耳朵还很灵敏,听到花子的叫声,他已经在门口迎接李大刚了。你慢点,他对李大刚喊,那里有个小土坎。李大刚说,知道了,黑鼻头呢,还在牛栏里吗?
在呢,还是没有出来!
李大刚蹲下身子,拉起黑鼻头的牛鼻栓,示意沈阳林扶着黑鼻头的后腿,努力让它站立起来。他拼命地拉着黑鼻头,像拉着一艘沉重的搁浅的船。
他的手深入黑鼻头的骨盆腔,试着将小牛犊向后推,过了快二十分钟,小牛犊才被推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李大刚擦擦满头的大汗,又让沈阳林给他点了一支烟,等到一支烟吸完了,他指指布绳说,好了,先把腿拉出来。
……终于,小牛犊的头部露出来了。哗,牛犊整个拖出来了。
沈阳林想站起来。可是,他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腿肚里好像被抽空了,支撑不起他的身体了,他不禁再一次哼哼起来。
站不起来了吧。李大刚说着,托着沈阳林的大腿帮着他,他听到沈阳林的膝盖发出喀喀声。沈阳林站起来了,又反过来伸手拉他,他听见自己的关节也咯吱直响,像转动不灵的门轴。
星星散落在头顶,其中,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当年,他们都是哨兵,看得最多的就是头顶的星星,各种季节的星星,各个地方的星星,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
他见我看完了,便微笑着向我点点头。
我有些明白了,我说,您要画的是那样一个夜晚,在星空下面,两个老人的故事。
两个回乡的老红军。他说。
老画家对着远处轻声说,好像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远山听的:李大刚就是我父亲,他回去后,可能因为太劳累了,第二天就悄然离世了。父亲走了,沈叔叔也走了,只留了这幢房子,也闲置了很多年了,可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鲜的感受,我要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再添加到我的画里去。
我正准备说什么,手机响了,是总编打过来的。怎么样了?她问。
找到了,我大声说,主编,我确定我找到了!
(选自余同友《鲜花岭的星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点明“我”去金寨县的原因,也交代了组稿的时代背景,虽然对主编的刻画着墨不多,但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我”在县城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稿件,从而产生了给自己放一天假的心理,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这种起伏使小说产生波澜。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极富表现力。
D.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再现了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让红色记忆的当下叙述丰盈可感。
(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表达运用
3.仿照下面的示例,仍然用“奉献”为话题,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奉献是开在寒风中的梅花,它可以为寒冷的冬天增添柔和。
材料:
蜡烛
云彩 绿叶
蓝天
枝干 暗夜
光明
色彩 灵动
广阔的天空
鲜艳的花朵 沉寂的黑暗
4.(2017高一下·河北月考)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C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结构混乱
【解析】【分析】⑴坦诚相对:彼此用真心来对待。肝胆相照:以真心相见,语意重。此处指一般朋友相处之道,应用“坦诚相对”;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没有约束地把心里话吐露出来。推心置腹: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语境强调的是“无拘无束”,应用“畅所欲言”;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句中强调无需谨慎小心,应用“深思熟虑”;寸步不离:泛指两人感情好,总在一起,强调的是“感情”。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关系密切或两个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强调的是“关系”。句中指的是与朋友的关系,应用“如影随形”。故答案选B。
⑵结合对所给划线句子的辨识:“只有……才”强调的是条件的唯一性,呼应前一句中的“最高尚”;“追求”与“遵从”是选择关系,二选一,中间应用“或”。故修改正确的是C。
⑶结合前句“依附于他”及两句间的分号可知,后句谈论的应是“保持距离”等内容,因此“要站开一些”应位于句首;“升华与扩展”的对象是“优点”,故应先“升华”,使优点更突出,再扩展,使优点更多样。根据对所给选项句子的理解,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C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答案】(1)B
(2)①小说围绕“我”组稿事件展开。情节以“我”寻找稿件开始,以“我”找到结束,“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②“我”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我”的寻找过程和“我”阅读老画家笔记的叙述,引出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③通过“我”的阅读,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④小说通过“我”的找寻过程,引发读者思考,提升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信心,唤醒当代人心中的红色记忆,“我”的行为传达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深化了主题。
(3)①插叙(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大半篇幅讲述李大刚为沈阳林的黑鼻头接生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敢、真挚、朴实、友爱、牺牲的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心所在,也是结尾“我确定我找到了”的依托,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转换方式。小说通过李大刚为沈阳林的母牛助娩经历的叙述,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战斗的历史串接起来,说明红色年代的革命追求是他们毕生的信仰,也是他们当下生存的精神支撑。④创作主体的介入式叙述。因叙述人“我”的介入,小说的叙述变得富有层次和摇曳多姿,也让小说的叙述节奏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充满韵味和叙述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⑤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星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重要的功能,不但在结构篇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凸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家乡的热爱,象征了革命精神的高洁伟大,扩展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
【解析】【分析】⑴B项,“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分析不正确。由下文可知,"我”要到乡下四处走走" ,显然是想找寻创作的灵感,所以并不是对完成任务不抱希望。
⑵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从“我'到西金寨县组织稿件写起,到找到稿件结束,串起了全文的情节,“我”起到了线索作用;另外,小说的情节是通过“我和作画老人的对话展开的,小说主人公李大刚和沈阳林的故事是通过“我”的阅读讲述出来的,所以"我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我” 寻找稿件的过程,也就是回顾革命历史的过程,李大刚和沈阳林故事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当代人心中红色记忆被唤醒的过程。所以我的行为表现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中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每人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第三人称则可以客观地展现历史,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 ,起到了突出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另外,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也使小说的创作主体介入到小说情节中,使小说的叙述节奏富有变化,更有层次感。从叙述方法来看,小说对李大刚和沈阳林的往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使小说主体部分与上下文有机结合,重点突出,也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从小说结构方式来看,由现实到革命年代再到现实,时空转换自如,把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还要注意到小说叙述过程中多次提到”星星" ,如”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等,显然“星星在文中有象征意味,这种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扩展了小说主题的意蕴。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小说围绕“我”组稿事件展开。情节以“我”寻找稿件开始,以“我”找到结束,“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②“我”是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我”的寻找过程和“我”阅读老画家笔记的叙述,引出了李大刚和沈阳林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③通过“我”的阅读,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④小说通过“我”的找寻过程,引发读者思考,提升人们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信心,唤醒当代人心中的红色记忆,“我”的行为传达出新时代发掘革命精神的共识,深化了主题。
⑶①插叙(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小说大半篇幅讲述李大刚为沈阳林的黑鼻头接生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塑造了以李大刚和沈阳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敢、真挚、朴实、友爱、牺牲的精神,是红色精神的重心所在,也是结尾“我确定我找到了”的依托,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也使结构更加曲折有致。②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小说现实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历史回忆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既能够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又能够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③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转换方式。小说通过李大刚为沈阳林的母牛助娩经历的叙述,将二人的现实生活与曾经战斗的历史串接起来,说明红色年代的革命追求是他们毕生的信仰,也是他们当下生存的精神支撑。④创作主体的介入式叙述。因叙述人“我”的介入,小说的叙述变得富有层次和摇曳多姿,也让小说的叙述节奏变得富有变化,从而充满韵味和叙述的张力,深化了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⑤带有意象化色彩的叙述。“星星”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具有重要的功能,不但在结构篇章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凸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家乡的热爱,象征了革命精神的高洁伟大,扩展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点评】⑴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 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 1 )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 (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3)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 ,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 (4) 引出主要人物; (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 (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7 )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本题考生按照上述思路思考即可。
⑶本题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的特点,解答时可从叙述手法、叙述角度、结构方式等角度分析。
3.【答案】奉献是长在枝干上的绿叶,它可以为鲜艳的花朵增添色彩。奉献是飘在蓝天上的云彩,它可以为广阔的天空增添灵动。奉献是燃在暗夜里的蜡烛,它可以为沉寂的黑暗增添光明。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要解答此类题目应分“三步走”:首先明确要求,本题要求用“奉献”为话题,然后展开想象,分析语境,最后再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奉献是长在枝干上的绿叶,它可以为鲜艳的花朵增添色彩。奉献是飘在蓝天上的云彩,它可以为广阔的天空增添灵动。奉献是燃在暗夜里的蜡烛,它可以为沉寂的黑暗增添光明。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4.【答案】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知识点】图文转换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时,要仔细观察框架图,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分析图的层次性以及每层的主要内容。在组织答案时,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和准确生动,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评】本题属于语言运用综合性的考查,一方面认真读懂所给流程图,涉及语言表达的通畅、准确、鲜明;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答题的顺序及题目要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