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25 16:40:55

文档简介

高一 试题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A项,“必须既要重视文化塑形,也要重视文化铸魂”错,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原文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2.【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只有发展茶文化、饮食文化等,才能使社会规范、生活伦理、节庆礼仪等发扬光大”错,强加因果关系,原文为“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可以促进产业兴旺、造福农村、富裕农民”,而“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社会规范、生活伦理、节庆礼仪等内容”对“促进乡村善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3.【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是支撑“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而C项,只是陈述农家村落、耕作、祭祀祈福等在村民与艺术家眼里具有不同的价值,不符合“使资源变成产业”的支撑条件。
4.【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阐释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1分)用村BA大赛的典型事例及“村歌”大赛、广场舞、非遗工坊、指尖经济等概述事例,阐释了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巨大效果;(1分)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要打好‘文化牌’”的中心论点,并从让有形与活态的乡土文化流传下去、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农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打好‘文化牌’”。(1分)文章整体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1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其实质是对文本的主体阐释结构与行文思路的考查。一是转换的依据的文本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呈现;二是准确梳理以“乡村文化”作用为核心的文本内容;三是体察关键信息之间的环环相扣的逻辑层次。稍加梳理,则答案顺理成章。
5.【参考答案】⑴相同:两则材料都以乡村振兴为话题,(1分)都阐释了乡村(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所起的重要作用。(1分)⑵不同:材料一从如何打好乡村振兴“文化牌”的角度,论述“文化牌”对乡村振兴的动能及支撑;(2分)材料二则从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阐释文化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展开论述。(2分)
【解题思路】首先,梳理文本组成,借助题注比较两则材料在选材方面的相同之处;其次,分析两则材料的结构,提炼两则材料的中心论点,继而比较出材料的不同点,加以整合梳理即可。
6.【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最重要的原因是苏坟寺村有两山东西相峙,状若列眉的小峨眉山,与苏轼老家眉山极其相似”错,曲解文意,主观臆断,原文为“因诸多原由,苏轼在常州去世后,便于1102年农历润6月20日归焉于此”。
7.【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比喻中作者褒贬自现”错,于文无据,由“毕竟三苏园已是风光绚丽,情韵万千,让人目不暇接,宛如饱尝一顿山珍海味的大餐,对路边的野菜野味没有太多的食欲,尽管她是那样的清纯和芬芳”可知,作者只是对苏坟寺村的冷清有所感慨,并没有褒贬的倾向。
8.【参考答案】①“苏轼的村庄”指苏轼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如四川眉州、黄州东坡、儋州中和镇;②“苏轼的村庄”特指守护了“三苏园”900多年的郏县苏坟寺村;③“苏轼的村庄”还指苏坟寺村民对苏轼的敬仰、爱护、敬畏与陪伴;④“苏轼的村庄”指苏轼对苏坟寺村民的佑护;⑤“苏轼的村庄”还可指“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指打破一方地域、一片村舍的范畴的时间与空间概念的“云村庄”;⑥“苏轼的村庄”还指“守护苏东坡乡村春晚”及“我”作为游客对苏轼的敬仰、敬畏与爱戴之情。(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标题的位置及作用,并由此切入,体察“苏轼的村庄”的多重内涵;其次,把握文本内容,梳理苏轼与“村庄”的关系,把握苏轼与苏坟寺村之间的双向爱护、陪伴;再次,从标题的双关含义入手,既要概括出具体、实在意义,也要梳理出“苏轼的村庄”所蕴含的敬畏、佑护、敬仰之情。
9.【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一篇游记体散文,以“我”的游踪作为行文线索,收束段写“我”居住在苏坟寺村的民宿中,使得文章有始有终,结构完整;②这样写是对文章标题“苏轼的村庄”的呼应;③借梦境表现苏坟寺村村民对苏轼的敬仰与爱戴之情以及苏轼与苏坟寺村融为一体;④借写梦境表达“我”对苏轼的尊敬与喜爱之情;⑤借梦境想象苏轼欢欣与愉悦,深化升华苏轼与苏坟寺村的情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题思路】首先,还原语境,从结构层面梳理“我”的游踪,继而理解其结构层面的作用;其次,从文章结构位置角度,赏析理解“梦境”的内容及作用;再次,从文本情感表达角度,表现苏轼与苏坟寺村双向的喜爱与佑护,深化与升华“我”及苏坟寺村对苏轼的情感。
10.【参考答案】CEF
【解题思路】本题中,C处不可断开,因“寒光动寺壁”是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主语为“寒光”谓语为“动”,宾语为“寺壁”,断开后则改变语句结构和语意,造成“初日澄彻寒”,成为“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寒冷”不合逻辑;“E”处不能断开,因“寺后凿岩为龛”中“凿岩”的动作目的是“为龛”,两者紧密相连,不可断开;F处也不能断开,因“凿岩为龛”的目的是“以居佛像”,“以”是目的连词,故“以居佛像”中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CEF。
11.【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词性相同”错,文中的“益”为“更加,副词”,而《出师表》中的“益”则为“益处,好处,名词”,两者词性不同。
12.【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夹叙夹议,融描写、叙事与作者的人生感悟于一体,起伏抑扬”错,两则材料均以白描为主,“夹叙夹议”“与作者的人生感悟于一体”均于文无据。
13.【参考答案】(1)当时正是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⑵再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
【解题思路】⑴落实“当”“起”“颓废”等关键词语,每处1分,语意连贯。(2)落实“溯”“缘”“尽”等关键词语,每处1分,语意连贯。
14.【参考答案】⑴文章先写灵岩寺的环境、位置、景色,然后叙述作者游览经过,交代寺庙与朗公谷的关系及灵岩寺兴起的历史,最后给朱子颍写信告知其游览路线。(2分)(2)景物特点:山高岩怪、柏密水甜。(1分)
【解题思路】首先,紧扣材料文体特征,文本为游记体散文,故梳理作者游踪为关键环节;其次,要根据游记体散文“移步换景”的特征,抓显示景物特征及作者游踪的关键词语,梳理文本基本内容,稍加润色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二
泰山以北有很多巨大的山峰,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几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开凿岩石后做成供奉佛像用的石龛,酌量佛像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中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时正是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再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15.【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以反问句方式直抒胸臆”错,诗句中用“罗浮”“黔府”代指苏轼和黄庭坚的被贬地,含蓄委婉表达对苏、黄二人的思念之情。
16.【参考答案】⑴其一首联“白鸟”与“微风”、“没”与“逆”、“飞烟”与“上船”;(1分)颔联“江”与“山”、“从”与“自”、“樊口”与“武昌”、“转”与“连”;(1分)颈联“日月”与“乾坤”、“悬”与“别”、“终古”与“逝川”;(1分)尾联“罗浮”与“黔府”等,可谓结构严整,对仗精工。(1分)⑵其三一个“明”字写出了因毛羽皎洁的白鹭栖息于沙滩,从而使人望去觉得白光耀眼的晴景,非常传神;(1分)“退”字的用法尤其使人叫绝,诗人借人的错觉,巧妙写出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读之历历如在眼前。(1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从诗歌的文本特征入手,即抓住律诗对仗工整,炼字炼句的特点进行品味体察,对仗精工意味着结构、词性、平仄、内容等方面均相同,从而赏鉴其“四联皆对”的特征;二是还原诗境,赏析炼字,如“退”字,实际上飞鸿并非后退,只是天空广阔,高飞唳天的鸿雁在广阔的蓝天下飞行,使人无法觉察出其向前移动。若凝望片刻,可能误以为鸿雁在向后退飞。诗人巧妙借人的视角的错位表达炼字的精粹。
17.【参考答案】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⑶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参考答案】A:激发阅读兴趣;B:也要学会读“薄”(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就A项而言,首先,梳理文段的结构可知,所填写的语句为文段的统领句,也是文段的中心句;其次,梳理文段内容,由“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活力,让青少年愿意读、喜欢读、坚持读”“由阅读兴趣激发到阅读习惯养成”等语句可知,文段首句应是强调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性,故可填“激发阅读兴趣”之类的语句。就B项而言,由横线前的分号提示可知,横线处填写内容与前面为对应关系,由“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融会贯通”可知,“知识融会贯通”就是与“不断增加阅读量”相对立的,而“不断增加阅读量”是“既要学会读‘厚’”,则横线处要填“也要学会读‘薄’”之类的语句。
19.【参考答案】⑴语句②:“要在火热的实践中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改为“要让青春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⑵语句④:“在实践中经受提升、得到磨炼”改为“在实践中经受磨炼、得到提升”;⑶语句⑤:“不能把读书学习狭义理解为学习知识的能力”改为“不能把读书学习狭义理解为学习知识”。
【解题思路】语句②语序不当,应将“在火热的实践中”调至“青春”之后;语句④搭配不当,应将“经受提升、得到磨炼”改为“经受磨炼、得到提升”;语句⑤成分赘余,应删掉“的能力”。
20.【参考答案】①奔流不息(奔腾不息);②鳞次栉比(密密麻麻);③挺身而出
【解题思路】第①处,由语境中“拥河而立,千百年来大运河”可知,可填“形容大运河奔腾向前”的成语,故可填“奔流不息”或“奔腾不息”。奔流不息:水流奔腾而不停止。奔腾不息:奔跑跳跃,不停息,泛指江河;也比喻很有气势。第②处,由语境“廊庑绵延河岸”“深深巷陌”可知,此处应填写表示房屋密集,排列整齐的成语“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密密麻麻:表示非常的密集,形容又多又密。第③处,由语境“恰逢通济桥坍塌”,结合“倾尽积蓄后,剪发奔走,从苏杭到京师,哀乞于四方,筹得巨款”等语句可知,此处应填写表明陈守清在通济桥“坍塌”之时,广济众人,挺身而出的高贵品质。故可填“挺身而出”。挺身而出: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21.【参考答案】①排比。将塘栖古镇街道的典型景物(环境)用排比手法加以呈现,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语言极富韵律,且能增强气势,表达作者对古镇的热爱之情。②铺陈(赋)。文段用铺陈手法,将古镇街道用“脊瓦、条石、青石板、乌篷船”等将江南水乡古镇的悠久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古镇的深沉情感。③拟人(移情)。作者用“眷恋”赋予拱桥以人的灵性和情感,表达对古镇以乌篷船为代表的江南水乡的眷恋与热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仅答出一点,但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也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画线语句的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的本质特征入手,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2.【参考答案】原句和改句相比,句式上以整句表达为主,文采斐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分)表达上,生动形象,将“奔走”从情态、范围(苏杭到京师)、方式(哀乞)上呈现,具有强烈的情感。(1分)改句虽然语义上与原句相同,但句式缺少变化,缺少修饰成分,表达呆板平淡,缺少情感,缺少感染力。相较之下,显然原句表达效果更佳。(1分)
【解题思路】首先,要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之处,尤其要注重句式表达、句式内容、句式呈现方式等方面;其次,要紧扣关键词,对比分析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23.【写作指津】审读写作材料应注意:一是梳理命题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就关键信息为“功臣八成以上都出身社会底层”;二是刘邦识人、用人,将人才放置到合适岗位上去。
参考立意:①识人之长,明人之短,成大事者要善于“相人”;②要慧眼识人,就要将人放到恰当的位置;③识人固然重要,用人更为重要;④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附:作文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金沙县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
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
前不久,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落下帷幕。比赛期间,
近百家非遗文创展位、主题茶饮、具有苗族特色的农产品亮相。体验民族文化,品尝特色美
食,不少人幕名而来深度感受农文旅融合发展下的乡村新貌。这一文化活动,坚持农民主
体,热在乡村,乐在群众,和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走进广袤乡村,各地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不断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村
歌”大赛、广场舞等活动广泛开展,展示农民精神新风貌;非遗工坊里,手艺人、设计师等带动
农民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特色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乡亲们富了口袋富脑袋…
因此,我们要打好乡村“文化牌”,用好当地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聚合各
方力量,激发振兴活力,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打好“文化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留下了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中的茶文化、饮食文化等,
可以促进产业兴旺、造福农村、富裕农民;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社会规范、生活伦理、节庆礼
仪等内容,所传承的勤俭持家、守望相助等美德,对促进乡村善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
借鉴意义。加强保护传承,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要创新支持和激励
方式,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展现新时代农耕文化的魅力风采。
打好“文化牌”,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是当务之急。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化、均等化,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投入,完善设施,让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
书屋等“硬件”过硬。场地设施建好了,还要经常组织开展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对
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