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45分)
1.在一次历史竞赛中,主持人提问“约70-20万年前、使用打制石器、会用火烧烤食物、保存火种。”主持人说的古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该陶钵的外壁用写实的手法均匀地刻绘了猪纹,展示了猪的真实形态,包括四足行走、前视的眼睛和寻找事物的动态,该文物的出土有力地佐证了河姆渡地区( )
A.食物源于采集 B.原始农耕生活
C.家畜饲养发展 D.陶器种类多样
3.在我国的上古时代曾经是一种常见的政权交接方式,它允许部落或者联盟的首领在无法继续统治时将位置给贤德的继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皇帝制度 D.专制制度
4.某同学想了解武王伐纣的历史,他收集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长篇小说《封神演义》 B.电影《封神:朝歌风云》
C.《史记》中的记载 D.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
5.下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商周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B.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D.甲骨文开始于夏朝,兴盛于西周
6.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政治领域变革的是( )
A.诸侯争霸 B.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
C.百家争鸣 D.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韩非的主张是( )
A.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B.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8.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霸陵: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合葬的陵寝)的外葬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汉文帝时期( )
A.经济凋敝 B.豪强乱政 C.崇尚节俭 D.奢侈享乐
9.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卫青率军反击匈奴 B.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曹操统一北方地区
10.2023年9月,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乌鲁木齐举办。来自国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活动。这主要表明丝绸之路( )
A.传承古代文化 B.传播丝织技术
C.具有现实意义 D.促进东西交流
11.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他的医学创造有( )
①望、闻、问、切四诊法 ②麻沸散 ③五禽戏 ④按摩疗法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12.《魏书·武帝纪》中这样记载:“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材料中描述的是赤壁之战的( )
A.原因 B.结果 C.影响 D.评价
13.东晋时期、荆州和扬州一带出现和平安定、人口众多、经济富足的景象,出现此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 B.北方南迁人民的开发
C.南方贵族的努力 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
14.以下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汉化改革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15.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使的王羲之与友人在会稽山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写下了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集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16.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破釜沉舟 ②草木皆兵 ③尊王攘夷 ④三顾茅庐 ⑤纸上谈兵 ⑥焚书坑儒
时期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 ( )
秦汉时期 (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 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比如:曹魏的建立可以表述为:曹魏建立于3世纪20年代,那么北魏统一北方是在 世纪 年代。
【任务三】总结历史规律——提升学习能力
(4)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怎样的历史发展潮流?
17.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手段。国家制度的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②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③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⑤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⑥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一,将对应的内容序号填写在下图的横线上。
目的: ;依据: ;对象: ;义务:
材料二:苟(如果)可以强国,不法(沿用)其故(旧的法度);苟可以利民,不循(遵守)于礼(旧的礼制)。
——《商君书·更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这个目的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措施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4)围绕材料三《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自行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例如:问:秦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监察事物的是什么官职?
答:御史大夫
18.民族交融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某校七年级(2)班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史记·大宛列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是谁加强了汉与西域联系?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言)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远,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空,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列举出汉化的措施(举两例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的认识。
19.杰出历史人物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请你仿照诸葛亮的人物介绍从下面三组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其主要事迹。
人物:诸葛亮 身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主要事迹: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刘备筹划军政大权。208年,受命于刘备去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在赤壁之战与曹军对峙,后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蜀汉在他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杰出人物
孔子 汉武帝 张仲景
试卷第2页,共6页
1.B
【详解】根据题干的“约70-20万年的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用火烧烤食物、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排除C项;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据今约60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该陶钵的外壁用写实的手法均匀地刻绘了猪纹,展示了猪的真实形态,包括四足行走、前视的眼睛和寻找事物的动态,”,说明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地区已经出现了家畜饲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河姆渡地区采集食物,排除A项;猪的形象与农耕生活没有直接联系,材料中无法体现原始农耕生活,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说明陶器有猪的图案,无法说明陶器种类的多少,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说中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这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A项正确;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皇帝制度即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专制制度从质的方面讲,是指以统治者单方面的利益为目的的制度,与共和制对立。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其中一手史料价值最高。青铜器利簋上的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最高,D项正确;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电影《封神:朝歌风云》均属于文学作品加工,史料价值最低,排除AB项;《史记》中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可知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说法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周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是正确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是正确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属于政治领域变革的是诸侯争霸,A项正确;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属于经济领域变革,与政治领域变革不符,排除B项;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属于思想文化方面,与政治领域变革不符,排除C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与民族关系相关,与政治领域变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排除B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是西汉初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厉行节俭,所以他的霸陵中陪葬品很少,C项正确;汉文帝时期社会经济已经逐渐恢复,并不是经济凋敝、豪强乱政和奢侈享乐,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东汉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的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项正确;卫青率军反击匈奴的作用是沉重打击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排除A项;光武中兴的表现是社会局面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不是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排除B项;曹操统一北方地区是在赤壁之战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活动”说明依托古代丝绸之路所弘扬的精神,发展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而非丝绸之路传承古代文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是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而非丝绸之路传播丝织技术,排除B项;题干材料阐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而不是促进东西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麻沸散是华佗的医学创造;③五禽戏是华佗的医学创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①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扁鹊的医学创造,④按摩疗法最早是由扁鹊发明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魏书·武帝纪》……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可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军队由于疾疫流行导致作战失利,因此,刘备占据了荆州和江南诸郡。由此可见,材料说明赤壁之战的结果,B项正确;赤壁战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曹操在西南腹地的扩张,从而促进蜀汉的建立。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赤壁之战的影响是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赤壁之战的评价有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依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荆州和扬州一带出现和平安定、人口众多、经济富足景象的根本原因是北方南迁人民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和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属于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D项;南方贵族的努力与题干现象的出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坐具”“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结合所学可知胡人坐具被汉人使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食,可知体现的是民族相互促进,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没有涉及中外交往、汉化改革合经济交流,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B项正确;《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排除AD项;《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排除C项。故选B项。
16.(1) ③⑤ ①⑥ ②④
(2)210
(3) 5 30
(4)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交融对历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等。
【详解】(1)相应位置:依据所学可知,①公元前207年,项羽为了给叔父项梁报仇,亲自率领二万精兵进攻章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下令让士兵把行军做饭使用的炊具全部都砸破,再把渡河坐的船凿开沉入水底,最后带领所有的将士抱着不胜则死的决心打赢了这场战役,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②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③“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④“三顾茅庐”成语典故来源于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来源于赤壁之战。⑤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长平之战。⑥焚书坑儒指的是元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故春秋战国时期:③⑤;秦汉时期:①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②④。
(2)存在年份: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定国号为汉。6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至9年1月10日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共计210年。202(公元前)+9(公元后)-1(没有公元零年减去1)=210年。
(3) 几世纪多少年代:依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暂时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字加一。439年是公元5世纪30年代。
(4)潮流:依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东汉是统一王朝、魏晋时期处于分裂时期其中也有短暂统一,可归纳为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民族交融对历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等。
17.(1) 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 义务:是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目的:使国家强大;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特征,是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
(4)如:问:秦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什么?答:丞相。
【详解】(1)填空: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可知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对象:宗亲和功臣;义务:是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2)目的、措施:根据材料二“不法其故、不循于礼”可知,商鞅主张进行变法,使国家强大,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进行变法,使国家强大。商鞅为实现这个目的在地方上实行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特征:依据材料三“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可知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例如:问:秦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什么?答:丞相。
18.(1)中原的民族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张骞;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孝文帝改革;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表明春秋争霸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是中原的民族在同周边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2)人物:根据材料“骞以郎应募,使月氏”联系所学可知,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事件: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言)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联系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措施有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4)认识:根据材料“光宅中原。”联系所学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它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人物:孔子
身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主要事迹: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人物:汉武帝
身份: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主要事迹: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人物:张仲景
身份: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主要事迹: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取任一人物,根据所学说明其身份,再就其某一种身份说明他的主要事迹即可,如选孔子,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就选取孔子教育的事迹说明,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曾修《诗经》、《尚书》,定《礼记》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如选汉武帝,他是政治家,选取汉武帝的政治事迹说明,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如选取张仲景,他是医学家,就选取他的医学成就说明,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答案第2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