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形象题提升练
(原卷版)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邮局,邮局!
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可为什么邮局是绿色的,我一直不明就里,但一直觉得绿色和邮局最搭,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
小时候,我家的老街上,有一家邮局。一座二层小楼,门窗都漆成绿色,门口蹲着一个粗粗壮壮的邮筒,也是绿色的。这样醒目的绿色,是邮局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走进这家邮局。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花了一角七分钱,买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觉得内容挺好看的,以后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会拿着汇款单,到这里取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
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鸿雁》。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普通的黑白片。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不了。我想象着,姐姐每个月寄给家里的钱,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邮包里吗?也都是经过漫长的风雪或风雨中的跋涉吗?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感动——对邮局,对邮递员。
那时候,邮递员每天上下午两次挨门挨户送信,送报纸。他们骑着自行车——也是绿色的,骑到大院门口,停下车,不下车,脚踩着地,扬着脖子,高声叫喊着谁谁家拿戳儿!就知道谁家有汇款或挂号信来了。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戳儿!
我从未想过会来到电影《鸿雁》里演的东北的林海雪原。离开北京时,买了一堆信封信纸,相约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而信必须要通过邮局,通过邮递员,让邮局和邮递员变得是那么不可或缺的重要。唯如此,分散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之间的书信,才能抵达你的手中。邮局和书信,互为表里,将彼此转化而塑型,即便不是什么珍贵的文人尺牍,只是普通人家家长里短的平安书信,也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一个特征,让流逝的青春时光,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是邮局帮助了我们这些书信的寄达和存放,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邮局,是我们青春情感与记忆的守护神。
那时候,我来到的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但不缺少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胖乎乎的天津女知青。我们所有的信件,都要从她的手里收到或寄出,每一个知青都和她很熟。但是,她不会知道,那些收到或寄出的信件里,除了缠绵的心里话,还会有多少神奇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不出的。
这个土坯房的小小的邮局,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里的很多苦辣酸甜。不知去那里寄出多少封信,也不知道到那里取回多少封信,更不知道把农场的知青所有来往的信件包裹统统计算起来,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那时候,觉得我们来到天边,北京是那么远,家是那么远,朋友们是那么的远,天远地远的,小小的邮局是维系着我们和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
命定一般,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大约三十年前,我家对面新建了一家邮局,因为常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们中大多都是年轻的姑娘,如果偶尔忘记带零钱了,或者稿费单上写的姓名有误,她们都会帮忙处理,然后笑吟吟对我说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什么文章。那样子,总让我感到亲切。
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信传递,信件锐减;稿费大多改为银行转账,稿费单也随之锐减。总还是觉得,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得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像淬过一遍火一样,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
有一天黄昏,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停下车,问道:“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您忘了,那时候,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候,她还是个刚上班不久的小姑娘呢!
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一会儿。我在想,如果没有邮局,阔别这么多年,茫茫人海中,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怎么可能一眼认出彼此?是绿色的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
邮局!邮局!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散文)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不明就里 就里:其中的缘故
B. 将彼此转化而塑型 塑型:确定自身的功用
C. 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 殆尽:几乎没了
D. 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 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少年时与邮局结缘是因为购买《少年文艺》杂志。
B. 电影《鸿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C. 作者觉得网络电子通信形式缺乏真实感,感到很无趣。
D. 结尾“邮局!邮局!”与标题有细微差别,情感更加强烈。
7. 文章多次提到“绿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相应含义。
8. 与邮局寄送的书信相比,今天网络发送的微信,有哪些长处和缺失?结合本文阅读,写出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玑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玑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玑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玑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玑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玑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D.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
6.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7.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号令
陶永喜
我们家的一天是从父亲响亮的漱口声中开始的。我家屋左手边有一眼水井,清冽甘甜。父亲早晨从井里舀水漱口洗脸。父亲漱口时喜欢含一口水在嘴里,然后仰起脸,张开嘴,“呵啰——呵啰——呵啰啰——”的声音就从他嘴里此起彼伏地散发出来。父亲漱口的声音像宽大的鸟翼扑过禾场坪。其时,晨曦渐露,鸡鸣犬吠。我们该起床了。
我们家过廊的板壁上,钉了一块长而扎实的板枋。那是我们家放刀具的地方,套刀、柴刀、禾镰刀等在此有序排列……厨房烧火的铁夹必须放在火塘边,扫帚必须端放在门后墙角里。如果哪次发现这些家什不在原地,父亲必拿我们几兄妹来严厉审问,他会说,好习惯,是养成的。母亲在他后面嘀咕,恨不得那笼鸡仔仔也听从你的号令,排队出操。父亲听了,轻轻咳一口,嘿嘿一笑,说,我是没空,要不,也教教它们的规矩。人畜一理,都有规矩的!
我们兄弟姊妹多,口粮少,日子过得紧。嘎婆(外婆)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到吃饭时,父亲教我们先给嘎婆盛好饭,夹上菜,送到嘎婆手里。然后,我们才极具仪式感地齐整围坐在饭桌旁,开筷吃饭。嘎婆平时也不闲着。我们盘绕在她膝旁。她唱山歌给我们听。“萤火子挂灯笼,好吃懒做一世穷。”嘎婆爱喝酒,父亲就想办法去供销社给她买酒。嘎婆抿酒的时候,父亲问她:娘,酒好么?嘎婆嘴里的牙齿差不多脱光了,笑起来嘴角漏风:酒好,荣(浓)!体弱多病的嘎婆在我们家生活得很快乐,一直到她八十高龄去世。每到逢年过节,父亲会给嘎婆这些去世的先人摆好桌席,叫上他们回家一起团圆。父亲相信人是有魂魄的。人去世了,魂魄还在。
夏天,苍翠的山顶上白云缱绻。那时,父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我们去小溪里捞虾抓鱼。“青青稻草香,野花开满山。翠竹印山间,小溪水潺潺。童年小伙伴,水边抓鱼欢……”斯琴高丽这首歌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欢乐场景。那时的父亲已经不是父亲,俨然成了我们的小玩伴。把抓到的鱼虾带回家,父亲会下厨露手艺,把简单的饭菜弄得喷喷香。
大概是五六岁时,我吵着要去公社看“人戏”。父亲答应了。那天,父亲从大队伐木场回来得晚。我眼看晚上的戏没戏了,就大哭大闹起来。父亲一把抓上我往背上一驮就往公社方向跑。到得公社礼堂,戏早开演了。人太多,四下里人挤人。父亲将我双腿一挎,让我骑在他肩膀上看戏。看到半途,我趴在父亲肩上睡着了。后来才知道,父亲在伐木场扛了一天木,散工后为了赶时间,兑现带我看戏的承诺,饿了一夜肚子。父亲去世后,我回想起父亲那晚上带我看戏的场景,胸口就疼。
儿子在上大学时写过一篇文章,陈述了与我的种种矛盾和摩擦。我才发现我与儿子交流的不足,我作为父亲的不足。相比父亲之于我辈,我感到汗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胸怀一腔热血的父亲毅然走出苗寨,积极报名应征。真是机缘巧合,父亲一九五一年五月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我在六十六年后的五月,随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采风团踏上了鸭绿江大桥。我拍了几张鸭绿江“中朝友谊桥”的照片,回到老家,在父亲坟前将照片焚化了,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再去鸭绿江大桥上走走,看看来之不易的和平世界……
父亲留给我的战场记忆极少。现在才知道父亲是炮兵,隐蔽蜷缩在雪窝里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吃的是雪和炒面。身上的棉衣很薄,棉帽耳也薄薄的。父亲耳朵因此被冻坏冻聋,久治不愈。他们的部队经受了美国“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甚至细菌武器的严峻考验。在大雪没膝的山区阻击美军,一仗下来就减员两万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被敌人的枪炮和严寒的天气所击倒。父亲复员后,从不邀功,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过着平静的日子。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能捡回一条命就是福气了,知足了。经受过残酷的战争洗礼,父辈们的家国情怀与长江、鸭绿江一样浑厚辽阔,与雪峰山、长白山一样朴实高远。
记得是我在本乡工作时的一个春天。那天清晨,父亲到乡政府给我送潦酸菜,他还带了一个扛柴的木架子,说买化肥回去催秧苗。我说,肥料您不用扛,我下乡时顺便用乡政府的车子带回去。父亲听了我的话,变了脸色,严厉地说,你好大的口气!用公家的车办私事!人家要指背骂娘的!父亲买好化肥,用柴架子扛着,走在回家的山路上了。崎岖的山路被盛开的山花簇拥着,走在花丛中的父亲——这个抗美援朝老战士,步履沉稳硬朗。望着远去的父亲,晨风中摇曳着的山花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亲的山村远离尘嚣。父亲在的时候,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一家人,一年半载要相聚一次。我们照样按小时候的样子围坐在桌旁,开家庭会。那时,父亲会告知孙辈们要专心读书、有志不在年高;嘱咐小妹上课要认真负责、不可误人子弟;警告我行事要公平公正、不能欺负百姓;鼓励兄长安心农业生产,犁耙锄头不误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父亲心中一幅岁月静好的田园图。它引领我们抵达精神原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父亲的号令”意蕴深长,彰显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如那号令,一直陪伴和激励着“我”,指引着“我”的人生之路。
B.文章开头从早上父亲此起彼伏的漱口声唤我们起床写起,入文十分自然,又具有浓浓的生活情趣,给予读者亲切之感。
C.“我”与儿子交流不足导致儿子与“我”矛盾重重,父亲与“我”的沟通则不然,两相对比,让“我”深感与父亲的差距之大。
D.文中引用歌词、诗句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内涵,并且都体现了父亲内心的追求。
7.父亲的身上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人性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8.文章在材料选取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⑴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⑵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突、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⑶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⑷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广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地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⑸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⑹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⑺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⑻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⑼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⑽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⑾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⑿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本文有删改)
6.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7.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的原因。
8.简析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形象题提升练
(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邮局,邮局!
对于邮局,我一直情有独钟。可为什么邮局是绿色的,我一直不明就里,但一直觉得绿色和邮局最搭,邮局就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
小时候,我家的老街上,有一家邮局。一座二层小楼,门窗都漆成绿色,门口蹲着一个粗粗壮壮的邮筒,也是绿色的。这样醒目的绿色,是邮局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第一次走进这家邮局。那时的邮局,兼卖报纸杂志。我花了一角七分钱,买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觉得内容挺好看的,以后每月都到那里买一本。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因病提前退休,工资锐减,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月我会拿着汇款单,到这里取钱,顺便买《少年文艺》。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
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电影《鸿雁》。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普通的黑白片。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不了。我想象着,姐姐每个月寄给家里的钱,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邮包里吗?也都是经过漫长的风雪或风雨中的跋涉吗?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感动——对邮局,对邮递员。
那时候,邮递员每天上下午两次挨门挨户送信,送报纸。他们骑着自行车——也是绿色的,骑到大院门口,停下车,不下车,脚踩着地,扬着脖子,高声叫喊着谁谁家拿戳儿!就知道谁家有汇款或挂号信来了。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戳儿!
我从未想过会来到电影《鸿雁》里演的东北的林海雪原。离开北京时,买了一堆信封信纸,相约给亲朋好友写信。在没有网络和微信的时代,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而信必须要通过邮局,通过邮递员,让邮局和邮递员变得是那么不可或缺的重要。唯如此,分散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之间的书信,才能抵达你的手中。邮局和书信,互为表里,将彼此转化而塑型,即便不是什么珍贵的文人尺牍,只是普通人家家长里短的平安书信,也成为那个逝去时代的一个注脚,一个特征,让流逝的青春时光,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证。是邮局帮助了我们这些书信的寄达和存放,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邮局,是我们青春情感与记忆的守护神。
那时候,我来到的是一个新建的农场,四周尚是一片亘古荒原。但不缺少一个邮局,一间小小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胖乎乎的天津女知青。我们所有的信件,都要从她的手里收到或寄出,每一个知青都和她很熟。但是,她不会知道,那些收到或寄出的信件里,除了缠绵的心里话,还会有多少神奇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不出的。
这个土坯房的小小的邮局,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里的很多苦辣酸甜。不知去那里寄出多少封信,也不知道到那里取回多少封信,更不知道把农场的知青所有来往的信件包裹统统计算起来,会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那时候,觉得我们来到天边,北京是那么远,家是那么远,朋友们是那么的远,天远地远的,小小的邮局是维系着我们和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桥梁。
命定一般,我和邮局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大约三十年前,我家对面新建了一家邮局,因为常去,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熟悉了。他们中大多都是年轻的姑娘,如果偶尔忘记带零钱了,或者稿费单上写的姓名有误,她们都会帮忙处理,然后笑吟吟对我说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我的什么文章。那样子,总让我感到亲切。
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信传递,信件锐减;稿费大多改为银行转账,稿费单也随之锐减。总还是觉得,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得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或许是从小到老,邮局伴随我时间太长,对于邮局,总有深深的感情。邮局的存在,让那些信件,那些稿费单,像淬过一遍火一样,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升华。我知道,这种升华,对于我,是情感上的,是记忆中的,像脚上的老茧一样,是随日子一天天走出来的。
有一天黄昏,一个女人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然后,她又立刻掉头,骑到我的身边,停下车,问道:“您就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没有认出她来。她高兴地说:“看着觉得像您!有小二十年没见您了,您忘了,那时候,您常上我们邮局取稿费寄书寄信?”我立刻想起来了,那时候,她还是个刚上班不久的小姑娘呢!
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我们站在街头聊了一会儿。我在想,如果没有邮局,阔别这么多年,茫茫人海中,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怎么可能一眼认出彼此?是绿色的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
邮局!邮局!
(取材于肖复兴同名散文)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一直不明就里 就里:其中的缘故
B. 将彼此转化而塑型 塑型:确定自身的功用
C. 没有让记忆随风飘散殆尽 殆尽:几乎没了
D. 那个落日熔金的黄昏 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少年时与邮局结缘是因为购买《少年文艺》杂志。
B. 电影《鸿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C. 作者觉得网络电子通信形式缺乏真实感,感到很无趣。
D. 结尾“邮局!邮局!”与标题有细微差别,情感更加强烈。
7. 文章多次提到“绿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相应含义。
8. 与邮局寄送的书信相比,今天网络发送的微信,有哪些长处和缺失?结合本文阅读,写出你的认识。
【答案】
5. D
6. B
7. 作者认为绿色给人以希望、期待之感。绿色的邮局是作者儿时获取新知的途径,是感受千里之外姐姐对家庭的亲情的所在。邮局的邮递员的邮包、自行车是绿色的,带走或带给青年时代的作者希望与期待。回京后,绿色的邮局是作者与外界交流的中枢。绿色的稿费单承载着作者深深的记忆。(绿色的邮局能让天南海北的陌生人相识、牢记。言之成理即可。)
8. 长处:微信方便、及时,节省时间,效率高。缺失:缺少书信的真实感及带给人的那份期待、温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D.“熔金:热度可以熔化黄金”理解错误,这里“熔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一般。也可以理解为落日发出金黄的光芒包裹自己,像自身熔化在一堆黄金里面。故选D。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电影《鸿雁》因为是黑白影片,所以给作者深刻的印象”说法错误,原文为“不知为什么,这部电影,留给我印象很深,至今难忘,尽管只是一部普通的黑白片。那个跋涉在东北林海雪原的邮递员,怎么也忘不了……每一次这么想,心里都充满感动——对邮局,对邮递员”,可知并不是因为是黑白影片,而是因为感动于邮递员,所以印象深刻。
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信息的能力。
结合“绿色总给人以希望,人们盼望信件的到来,或者期冀信件寄达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期待的”可知作者认为绿色给人以希望、期待之感。
结合“在内蒙古风雪弥漫的京包线上修铁路的姐姐,每月会寄来30元贴补家用……每一次,心里都充满期待,都会感到温暖,因为有《少年文艺》上那些似是而非的故事,在那里神奇莫测地跳跃;有姐姐的身影,朦朦胧胧在那里闪现”可知绿色的邮局是作者儿时获取新知的途径,是感受千里之外姐姐对家庭的亲情的所在。
结合“我给姐姐写的每一封信,也都是装在邮递员这样绿色的邮包里吗”“他们骑着自行车——也是绿色的……下午放学后,我有时会特别期盼邮递员喊我家拿戳儿”“手写的书信,这种古老也古典的方式,维系着彼此纯朴真挚的感情,让人期待而珍惜”可知邮局的邮递员的邮包、自行车是绿色的,带走或带给青年时代的作者希望与期待。
结合“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写写文章之后,总会有报刊、信件、稿费寄来,也要自己去邮局领取稿费,寄送信件和书籍”可知回京后,绿色的邮局是作者与外界交流的中枢。
结合“而那稿费单是绿色的,上面有邮局的黑戳儿,让你能够感受得到邮局的存在,那张小小的稿费单留有邮局的印记,就像风吹过水面留下的涟漪”可知绿色的稿费单承载着作者深深的记忆。(绿色的邮局能让天南海北的陌生人相识、牢记。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先概括长处,结合“如今网络发达,很多邮件通过微信传递”以及生活实际可知微信方便、及时,节省时间,效率高。
再概括缺失,结合“总还是觉得,只是虚拟的网上信件,千篇一律的印刷体字迹,没有真实的墨渍淋漓,实在无趣得很”“是绿色的邮局连接起天南地北,是绿色的邮局让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如水横竖相通”可知微信缺少书信的真实感及带给人的那份期待、温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巷(节选)
王剑冰
进了村子就看到了高高的牌楼,上面写着“珠玑古巷,吾家故乡”。我先见到了家乡的花,艳红艳红的,一问,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
八百多年的驷马桥卧在彩虹里,桥下一道水,流得更久。石雕门楼框着悠长的古巷,巷道铺着石子,凸凹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尘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明清时期的老宅子,有些挺立着,有些歪了肩角。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墙上刷的白灰,掉了一半的皮。一口“九龙井”,依然清澈甘洌,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
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
我随脚踏进旁边的谢氏祠堂。阳光从祠堂后面照进来,满屋亮堂。房屋设计很讲究,会在后方为太阳留下通道,中间为雨水留下位置。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一侧的墙上贴着红纸,上边写着人名。一位老者从后面走出来,还没看清脸面,先见到露齿的笑,说来了,谢家的?我说是来看看。老人叫谢崇政,七十五岁了,三个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与老伴在这里,没什么事,就帮助谢家迎迎客人。说话间我已经明白,墙上的名单,都是最近前来认祖的。
告别老谢出来,闪过诸多门口,前面出现了一座门楼,上面的石匾题为“珠玑楼”。门楼两旁,有不大的摊子,摆着细长的卷烟,竟然叫“珠玑烟”。摊后的女子笑意盈盈,介绍说,珠玑巷早就有种烟的历史,自家的烟叶收了用不完,便学着做卷烟,就地消化。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玑巷的一条街。这让我立时想起前两天遇到的老者,难道他是珠玑巷人?
我来时,火车卧铺外边走廊上一个小女孩让老人跟着她学诗,老人总是说错,小女孩就一次次地教。原来,老人是带孙女回老家。小女孩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蓄一头短发,很是可爱。爷爷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爷爷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聊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小女孩真学了,学的腔调也跟爷爷一样。后来知道他们也在韶关下车。这小女孩叫安安,她说爷爷家在居居。我问老人“居居”在韶关哪里,老人说在南雄。我恰巧要去南雄。老人说,欢迎你到我们村子去看看,现在外边来的人可多了,还有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老人的口音被误听了,比如说村里的人“不傻”,实际上说的是“不少”。那么,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可不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当时觉得他过于自豪,现在才明白他讲的是实话。
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
这是古巷较大的一座祠堂,深而广,屋顶的天窗不止一个。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発、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她说祠堂是刘氏宗亲举办大事的地方。我问刘姓在珠玑巷有多少人,回答是十几户。县史办的李君祥说,珠玑巷的人渐渐迁出去,现在留下的还有三百五十多户,一千八百多人。十几户也不算少了,刘、陈、李、黄都属于大户。
巷头汪着一泓水,水边一棵古榕,铺散得惊天动地。水叫沙湖,连着沙河,水从桥下流走,顺着古巷流到很远。沙水湖北畔,有个“祖居纪念区”,区内一座座新起的祠堂,风格各异,气势雄伟。这些祠堂都是仿古建筑,有的还立了牌坊,哪一座都比原来的宏阔。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忽而醒悟,难道老者说的不是姓刘而是姓黎?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离开有些热闹的街巷,深入进去,便看到了生活的自然。那是岭南特有的乡间景象。一扇扇门内,都干净整洁,有的院里晒着辣椒,红红黄黄的,好几摊子。有的门通着后边,过去看,一间间住房都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来自哪里,姓什么。周围是长叶子的芋头,在土里不知道有多大。开花的南瓜,一个个垂挂着,无人摘取。墙上翻下的植物,像仙人掌却不长刺。秋葵顺着高高的枝,独自爬过了墙头……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牌匾名“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直接点明写作对象,既照应了标题,又总领了下文的内容。
B.文章描绘了祖巷中谢氏祠堂、刘氏祠堂和黎氏祠堂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
C.文章结尾对祖巷的庭院、植物景象进行了描绘,富有画面感,展现了祖巷的温馨和谐,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
D.文章总体上以“我”游览祖巷的踪迹为线索来贯穿内容,移步换形,让读者跟随“我”的脚步看到了祖巷的面貌。
6.文中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7.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中体现了祖巷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5.B
6.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②通过老人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主题。③引起下文寻找刘氏祠堂,与下文碰到小女孩的情节相照应。
7.①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热爱故乡。②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玑巷”和“腊巷”品牌的腊鸭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爱护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③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者,体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通过对比突出了祖巷的发展变化”分析错误,并无对比之意,并不是为了突出祖巷的发展变化,而是传承。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作用能力。
文章在叙述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玑烟”和“腊巷”品牌的腊鸭时,插叙了在火车上碰到小女孩与老人的事件,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使叙述产生了变化;
老人带孙女回老家,老人口中的居居巷,就是这个珠玑巷,老人对孙女说“我来说一个,你也跟着学,就一句一句地说着当地的土谣”,通过老人带孩子回祖巷和教孩子学土谣,进一步表达了祖巷人热爱故乡、传承家乡文化的主题;
“因为火车遇到老人。老人说他姓刘,一个村子以前有一百多个姓,我便有意去寻找刘氏祠堂。转到黎氏祠堂,我看到一位老太领着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像火车上的那位小姑娘。我上去叫了一声安安,小女孩回头来看,还真的是”,所以插叙内容引出了下文寻找刘氏祠堂,并与下文“我”碰到小女孩的情节相照应。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内容,分析归纳人物形象能力。
通过老人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不仅“我”回故乡,还有好多在外面的人都回故乡,还有旅行社的,由此可知,祖巷人无论走向多远,都会回到故乡寻根认祖,体现出祖巷人慎终追远,热爱故乡。
“我的故乡有洛神花,守着花的女子说,这种花富含氨基酸,剥开花瓣泡水,对人好着呢。老人说他们那里的腊鸭誉满岭南,只有‘腊巷’的人做的腊鸭才正宗。巷子里还有不少卖腊鸭的,一排排腊鸭挂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彩,而且都标着是“腊巷”的腊鸭,一问,腊巷就是珠玑巷的一条街”由此可知,祖巷人做洛神花茶、学做并销售“珠玑烟”和“腊巷”品牌的腊鸭以及对祖巷的照料、维护与守候,体现出祖巷人爱护并传承故乡的历史文化;
由原文“慢慢地发现,这些拥挤的房屋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不唯是生活功能,还有团结功能。瞧,屋头大都贴了祠堂的名牌,这边是谢氏祠堂,那边是杨氏,旁边是冯氏,然后赵氏、钟氏、赖氏……”“我们进门的时候,一个女子从旁边跟进来,显现出友好的热情”“小女孩向我介绍说,那位老太是她奶奶。她和她奶奶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可知,房屋有“团结功能”,而且当我参观祠堂时,不管是女子还是老奶奶,都很热情。由此可知,从祖巷拥挤的房屋中有各种姓氏的祠堂,大家济济一堂,并热情接待外来者,体现出祖巷人团结、热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号令
陶永喜
我们家的一天是从父亲响亮的漱口声中开始的。我家屋左手边有一眼水井,清冽甘甜。父亲早晨从井里舀水漱口洗脸。父亲漱口时喜欢含一口水在嘴里,然后仰起脸,张开嘴,“呵啰——呵啰——呵啰啰——”的声音就从他嘴里此起彼伏地散发出来。父亲漱口的声音像宽大的鸟翼扑过禾场坪。其时,晨曦渐露,鸡鸣犬吠。我们该起床了。
我们家过廊的板壁上,钉了一块长而扎实的板枋。那是我们家放刀具的地方,套刀、柴刀、禾镰刀等在此有序排列……厨房烧火的铁夹必须放在火塘边,扫帚必须端放在门后墙角里。如果哪次发现这些家什不在原地,父亲必拿我们几兄妹来严厉审问,他会说,好习惯,是养成的。母亲在他后面嘀咕,恨不得那笼鸡仔仔也听从你的号令,排队出操。父亲听了,轻轻咳一口,嘿嘿一笑,说,我是没空,要不,也教教它们的规矩。人畜一理,都有规矩的!
我们兄弟姊妹多,口粮少,日子过得紧。嘎婆(外婆)和我们住在一起。每到吃饭时,父亲教我们先给嘎婆盛好饭,夹上菜,送到嘎婆手里。然后,我们才极具仪式感地齐整围坐在饭桌旁,开筷吃饭。嘎婆平时也不闲着。我们盘绕在她膝旁。她唱山歌给我们听。“萤火子挂灯笼,好吃懒做一世穷。”嘎婆爱喝酒,父亲就想办法去供销社给她买酒。嘎婆抿酒的时候,父亲问她:娘,酒好么?嘎婆嘴里的牙齿差不多脱光了,笑起来嘴角漏风:酒好,荣(浓)!体弱多病的嘎婆在我们家生活得很快乐,一直到她八十高龄去世。每到逢年过节,父亲会给嘎婆这些去世的先人摆好桌席,叫上他们回家一起团圆。父亲相信人是有魂魄的。人去世了,魂魄还在。
夏天,苍翠的山顶上白云缱绻。那时,父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我们去小溪里捞虾抓鱼。“青青稻草香,野花开满山。翠竹印山间,小溪水潺潺。童年小伙伴,水边抓鱼欢……”斯琴高丽这首歌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欢乐场景。那时的父亲已经不是父亲,俨然成了我们的小玩伴。把抓到的鱼虾带回家,父亲会下厨露手艺,把简单的饭菜弄得喷喷香。
大概是五六岁时,我吵着要去公社看“人戏”。父亲答应了。那天,父亲从大队伐木场回来得晚。我眼看晚上的戏没戏了,就大哭大闹起来。父亲一把抓上我往背上一驮就往公社方向跑。到得公社礼堂,戏早开演了。人太多,四下里人挤人。父亲将我双腿一挎,让我骑在他肩膀上看戏。看到半途,我趴在父亲肩上睡着了。后来才知道,父亲在伐木场扛了一天木,散工后为了赶时间,兑现带我看戏的承诺,饿了一夜肚子。父亲去世后,我回想起父亲那晚上带我看戏的场景,胸口就疼。
儿子在上大学时写过一篇文章,陈述了与我的种种矛盾和摩擦。我才发现我与儿子交流的不足,我作为父亲的不足。相比父亲之于我辈,我感到汗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胸怀一腔热血的父亲毅然走出苗寨,积极报名应征。真是机缘巧合,父亲一九五一年五月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我在六十六年后的五月,随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采风团踏上了鸭绿江大桥。我拍了几张鸭绿江“中朝友谊桥”的照片,回到老家,在父亲坟前将照片焚化了,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再去鸭绿江大桥上走走,看看来之不易的和平世界……
父亲留给我的战场记忆极少。现在才知道父亲是炮兵,隐蔽蜷缩在雪窝里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吃的是雪和炒面。身上的棉衣很薄,棉帽耳也薄薄的。父亲耳朵因此被冻坏冻聋,久治不愈。他们的部队经受了美国“夏季攻势”“秋季攻势”,甚至细菌武器的严峻考验。在大雪没膝的山区阻击美军,一仗下来就减员两万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被敌人的枪炮和严寒的天气所击倒。父亲复员后,从不邀功,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过着平静的日子。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能捡回一条命就是福气了,知足了。经受过残酷的战争洗礼,父辈们的家国情怀与长江、鸭绿江一样浑厚辽阔,与雪峰山、长白山一样朴实高远。
记得是我在本乡工作时的一个春天。那天清晨,父亲到乡政府给我送潦酸菜,他还带了一个扛柴的木架子,说买化肥回去催秧苗。我说,肥料您不用扛,我下乡时顺便用乡政府的车子带回去。父亲听了我的话,变了脸色,严厉地说,你好大的口气!用公家的车办私事!人家要指背骂娘的!父亲买好化肥,用柴架子扛着,走在回家的山路上了。崎岖的山路被盛开的山花簇拥着,走在花丛中的父亲——这个抗美援朝老战士,步履沉稳硬朗。望着远去的父亲,晨风中摇曳着的山花模糊了我的双眼……
父亲的山村远离尘嚣。父亲在的时候,分散在四面八方的一家人,一年半载要相聚一次。我们照样按小时候的样子围坐在桌旁,开家庭会。那时,父亲会告知孙辈们要专心读书、有志不在年高;嘱咐小妹上课要认真负责、不可误人子弟;警告我行事要公平公正、不能欺负百姓;鼓励兄长安心农业生产,犁耙锄头不误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父亲心中一幅岁月静好的田园图。它引领我们抵达精神原乡。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父亲的号令”意蕴深长,彰显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如那号令,一直陪伴和激励着“我”,指引着“我”的人生之路。
B.文章开头从早上父亲此起彼伏的漱口声唤我们起床写起,入文十分自然,又具有浓浓的生活情趣,给予读者亲切之感。
C.“我”与儿子交流不足导致儿子与“我”矛盾重重,父亲与“我”的沟通则不然,两相对比,让“我”深感与父亲的差距之大。
D.文中引用歌词、诗句等,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内涵,并且都体现了父亲内心的追求。
7.父亲的身上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人性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8.文章在材料选取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6.D
7.①孝敬长辈。②注重亲情,与孩子关系和睦。③重诺言,守原则。④有责任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⑤注重教导孩子,要求严格。⑥淡泊名利,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
8.①所选材料紧扣主题,多为“我”与父亲之间分发生的故事,表现父亲在我人生中的意义。②所选材料都很真实,使文章抒发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增强了感染力。③所选材料涉及的事件多,时间跨度长,从“我”小时候写到了“我”参加工作后的事情,有大事有小事,文章内容充实。所选材料极为典型,既有生活化的情趣和细节,也有宏大主题的体现,鲜明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都体现了父亲内心的追求”错,“青青稻草香,野花开满山。翠竹印山间,小溪水潺潺。童年小伙伴,水边抓鱼欢……”表现的是“我”童年的欢乐场景,与父亲的追求无关。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每到吃饭时,父亲教我们先给嘎婆盛好饭,夹上菜,送到嘎婆手里”“嘎婆爱喝酒,父亲就想办法去供销社给她买酒”可知,父亲孝敬长辈。
结合“父亲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我们去小溪里捞虾抓鱼”“那时的父亲已经不是父亲,俨然成了我们的小玩伴”可知,父亲重亲情,与孩子关系和睦。
结合“父亲在伐木场扛了一天木,散工后为了赶时间,兑现带我看戏的承诺,饿了一夜肚子”可知,父亲重诺言,守原则。
结合“胸怀一腔热血的父亲毅然走出苗寨,积极报名应征”可知,父亲有责任感和崇高的家国情怀。
结合“父亲复员后,从不邀功,从不向党和政府伸手,过着平静的日子”可知,父亲淡泊名利,追求宁静恬淡的生活。
结合“父亲听了我的话,变了脸色,严厉地说,你好大的口气!用公家的车办私事!人家要指背骂娘的”“父亲会告知孙辈们要专心读书、有志不在年高;嘱咐小妹上课要认真负责、不可误人子弟;警告我行事要公平公正、不能欺负百姓;鼓励兄长安心农业生产,犁耙锄头不误人……”可知,父亲注重教导孩子,要求严格。
8.本题考查学生梳理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选材特点的能力。
结合“大概是五六岁时,我吵着要去公社看‘人戏’。父亲答应了……”“记得是我在本乡工作时的一个春天。那天清晨,父亲到乡政府给我送潦酸菜,他还带了一个扛柴的木架子,说买化肥回去催秧苗……”可知,作者选取“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主要材料详写,表现父亲在我人生中的意义。
结合“父亲早晨从井里舀水漱口洗脸。父亲漱口时喜欢含一口水在嘴里,然后仰起脸,张开嘴……”“我们家过廊的板壁上,钉了一块长而扎实的板枋。那是我们家放刀具的地方,套刀、柴刀、禾镰刀等在此有序排列……”“父亲将我双腿一挎,让我骑在他肩膀上看戏。看到半途,我趴在父亲肩上睡着了……”这些生活的细节都是真实生活的呈现,来源于生活,极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如父亲漱口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吃饭的习惯、父亲与孩子捞虾抓鱼的场景、教育“我”不能公事私办鞥,也有家国大事,如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等,这是事件时间跨度大,但非常典型生动,都围绕着主题展开,使文章内容充实,鲜明地展现了父亲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葵花地
李娟
⑴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⑵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突、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⑶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⑷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新疆阿克哈拉河下游六十公里处的高潮村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广阔,一马平川。那一带一共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地瓜,全都被承包者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⑸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⑹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期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里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这就是我们的家。
⑺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⑻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的杜热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⑼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⑽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当他们走在大地上时,镜头中的情景满满当当,却寂寞无比。当他们走过之后,走空之后,一切才抬起眼睛。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⑾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窝子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全部就这些。
⑿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本文有删改)
6.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7.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的原因。
8.简析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题“遥远的葵花地”的理解。
【答案】
6.勤劳;坚忍(或“坚毅”);乐观(或“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等)
7.①当年暖冬,旱年,风灾、虫灾集中,农作物难种。②当时“我”所看到的大地,荒凉空荡,毫无生机。
8.①与前文的荒凉无助形成鲜明对比(关键词“对比”);②在沉重艰难中多了生机与希望,使主题更为丰富深厚(关键词“丰富主题”);③赞美了生命力和人们乐观、坚毅的品质(关键词“生命力”或“乐观”)。
9.①葵花地离“我”家很遥远。②“我”离开了那片荒野,只目睹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没有看到种子的生长和长成的葵花地,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③“葵花地”象征理想(或“丰收”“期待”),但众多像“我”母亲一样的人还在荒野中艰难地挣扎,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④“我”离开了那片荒野,逃避了艰难,也抛弃了大地给我的深厚的馈赠;“我”生于这片土地,却叛离了它,所以称“遥远的葵花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形象,她的特点可以借助行为举止概括出来。
根据“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立刻雇人犁地,第三天开始播种”,可知这些内容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坚忍、能吃苦;
根据“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可知这表现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有生活的情趣,乐观开朗。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关键词是“它们”“永远”“沉睡”,从文中来看,“它们”是指播种下去的种子,作者“永远沉睡”意思是无法发芽、出土,至于原因,考生可以抓住上文“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及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和下文“大地永远荒凉空荡”可以概括出原因:环境恶劣、不适宜生长。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9段位于文章中间,故在结构上,可从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等角度考虑组织答案;在内容上,可从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9段描述了搬家第四天渐渐的有了生命的活力,“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得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故在结构上与前文“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的荒凉无助形成鲜明对比;
第9段写了鹅和鸭子痛痛快快洗了个澡,鸡开始下蛋,小狗们兴奋得刨田鼠洞,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展现了在沉重艰难中多了生机与希望的存在,“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我们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这一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所以在内容上,可从丰富了艰难中孕育着希望和生机的主题,也就是乐观、富有生命力的主题,“我们”热火朝天的开始新生活。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抓住“遥远”“葵花地”,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理解。在表层含义上,可从空间、时间等角度理解;在深层含义上,可从心理上,葵花地的象征意义、我的情感上等角度来探究即可。
“遥远的葵花地”,从表层意思来看,“葵花地”是指母亲种植的那片葵花,而“遥远”是说葵花地离我家很遥远,这是空间上的“遥远”,而从时间上来看,“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一些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可见这“遥远”还指时间上的久远,这些都是标题的表层意蕴;
从深层意义来看,“葵花地”可以象征理想、梦想、丰收、期待,之所以称之“遥远”,因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而“我”是“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所以那是一片“遥远的葵花地”其中有“我”对于远离曾经的故土和生活而心生背叛感觉,时常愧疚自责,以此来反衬作者内心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热爱和眷恋不已。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