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 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11:13:38

文档简介

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卷答案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 东汉皇帝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东汉时,刺史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州牧”成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故选A;宋朝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排除B;东汉时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东汉皇帝的统治,排除C;材料现象与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无关,排除D。
2. 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朕(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荀子·王制》
A. 重视君臣之伦 B. 推崇君臣共治 C. 关注社会秩序 D. 维护百姓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儒家关注君臣关系的构建,强调臣子辅佐君主的地位与作用,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秩序”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护百姓利益”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A. 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 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 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通过大规模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根据材料“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可知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故选D项;材料与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物种交流无关,且美洲物种输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朝中期,李贽提出“童心说”,崇尚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之本心。汤显祖认为,艺术创作的重心在于对情感本体的描述与阐释,“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的“唯情说”是其文学观的核心理念。据此可知,两人都
A. 对陆王心学有所继承与发展 B. 反对传统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C. 认同个体情感应受社会制约 D. 注重对传统纲常伦理的反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李贽与汤显祖的思想。材料中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唯情说”都强调个体情感的重要性,说明两人的思想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两人的主张与传统思想世俗化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唯情说”虽然都强调个体情感的重要性,但都没有说明个体情感应受社会制约,故排除C项;材料中两人没有反思传统纲常伦理,故排除D项。故选A项。
5. 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
A. 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B.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先后兴起洋务思想、早期改良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潮流,思想更新的加速原因在于社会急剧变化,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的范畴,排除B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晚于魏源提出“师夷制夷”,晚于洋务运动的开始,排除C项;西学东渐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而主张变革政治制度的维新运动兴起是在19世纪末,也即西学东渐在政治革新前就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6.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中可以看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后思想界乱象纷呈,各类主义纷纷出现,说明科举制度废除后思想界出现日趋活跃的局面,这位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A项的叙述与材料的主题不相吻合,预备立宪这股潮流在废除科举制之前已经存在,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预备立宪的影响很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于1894年,《辛丑条约》签订后逐渐进入高潮,B项从时间上不符;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点睛:材料“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是关键信息;从分析出科举制被废除后的社会状况。
7.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危机严重,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但是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后以失败告终,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民主思想传播和反对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此“民主”与“科学”口号虽然所发表的文章论述的不多依然成为基本的口号。据以上分析,答案为C。其它均错误。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8. 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大到二大时间之短,中共思想成熟迅速,主要是国际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国实行新的瓜分,国内军阀混战,导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任务,故A正确;B在一大时期就已经明确;C是国民大革命时期;D是遵义会议之后。
9. 在总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周恩来提出“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工农业要“两条腿走路”。这些认识
A. 加快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
B. 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C. 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D. 防止了“左”倾错误干扰经济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要重工业,又要农业”,结合一五计划特点和影响以及中共八大的有关知识,可知这些认识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B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论十大关系》并未防止左倾错误对经济的干扰,D选项排除。
10.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系列外交活动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D项正确;材料中的外交活动并未局限于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并非只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排除B项;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并非“主导”,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 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 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文明。据材料,美洲的文明虽然与其他大陆隔绝,但依然像欧亚大陆文明一样发展出了国家和政治文化,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C项正确。美洲早期与欧亚大陆隔绝,印第安文明孤立发展,在新航路开辟后才深受欧亚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间并没有实现密切交流,排除B项;人类文明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其集中表现为( )
A. 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 雇佣劳动力增加 D. 封建庄园主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也寻找到了广阔的市场,使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B项正确;AC项都不是其集中表现,排除;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封建庄园的解体,排除D。
13. 《全球通史》中说:“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100万移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危机的发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铁路和汽船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从材料当中的叙述““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可知,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可知,移民潮时发生于工业革命以后,故此题应选C项。
14.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 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B. 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 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 D. 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沿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表明美苏两国就能否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说明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C项正确;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排除A项;战后世界格局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排除B项;结束二战是当时最迫切的事项,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
A.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 B. 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 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可知,材料观点认为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经济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必将推动政治上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推动多极化,也即讲经济格局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只强调经济,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作者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看法,而非阐述史观,排除B项;材料认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而非“不明朗”,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
【答案】(1)突出特点: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即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为根本价值;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国家治理史实可知,过渡时期是以国家基本制度的建构建立和保障社会主义新秩序为突出特点;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史实得出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利为根本价值;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建立和巩固社会发展新秩序为根本基础;据材料“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得出以发动和推进所有制变革为关键环节;以运用国家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出任务;据材料“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前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结合所学得出以清除旧国家遗留的封建残余为根本保障;据材料“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得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根据“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得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得出健全国家管理制度,激发了社会活力;根据“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得出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根据“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得出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既有客观上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具体地来讲,这是当时西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货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同时,也是西欧王室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寻求财富,扩大贸易范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作为西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哥伦布所进行的西航之举,也同样是主客观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当时人们财富观念的变化、追求知识的风气、葡萄牙人探险所获得的名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哥伦布,而且成为驱使他西航的动力;哥伦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航海经验,从书本中学得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他推测出的大西洋宽度坚定了他西航成功的信心。
——摘编自杨凤霞《新航路开辟成因浅析》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由于贸易范围的扩大,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欧洲人以前很少食用的大米、白糖也都成了输入欧洲市场的重要商品;欧洲面对着扩大了几十倍的贸易市场,原有的生产速度赶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这就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
——摘编自刘景珍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欧洲人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葡萄牙、西班牙是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2)影响: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商品种类日益增加;引发物种交流,加强了欧洲同各大洲的联系;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主观原因从欧洲自身发展阐述,而客观原因需要从欧洲之外的外界变化来阐述,根据材料“这是当时西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货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同时,也是西欧王室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寻求财富,扩大贸易范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可以归纳其客观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推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主观原因是葡萄牙、西班牙是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根据材料“当时人们财富观念的变化、追求知识的风气、葡萄牙人探险所获得的名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哥伦布,而且成为驱使他西航的动力;哥伦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航海经验,”,可以归纳主观原因有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客观原因是欧洲人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结合所学可知,还有主观原因是欧洲社会出现“寻金热”;客观原因是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的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2)根据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可以归纳为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根据材料“由于贸易范围的扩大,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欧洲人以前很少食用的大米、白糖也都成了输入欧洲市场的重要商品”,可以归纳为商品种类日益增加;引发物种交流,加强了欧洲同各大洲的联系;根据材料“欧洲面对着扩大了几十倍的贸易市场,原有的生产速度赶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这就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材料“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可以归纳为促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可以归纳为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呈现开放性趋势
分析: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唐代科举“取土不问家世”,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唐代中后期,南方文化渐趋发达,科举中第的南方人数大幅度增加。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科举考试对职业身份的要求进一步放松,工商子弟也可参加科举考试。宋代大力提倡文治,使得宋代科举录取的人数迅速增加,从而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示例二:科举取士的程序日趋严密化
分析:唐代科举受到察举制的影响,同时世家大族仍有较大影响力。唐代科举考试允许应举士子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以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考生。
宋代科举考试强调公平竞争,科举取士的程序日趋严密。为防止请托舞弊,强化了对考生与考官双方的防范,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眷录”。试卷须有多人核定成绩,方能公布。录取程序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宋代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可得出,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呈现开放性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代和宋代对参加科举考试要求变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即可。根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可得出,科举取士的程序日趋严密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宋两代对科举取士的程序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和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学科考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 B. 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 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D. 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2. 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朕(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荀子·王制》
A. 重视君臣之伦 B. 推崇君臣共治 C. 关注社会秩序 D. 维护百姓利益
3. 北宋时期人们的择偶观念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被时人概括为“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出当时
A. 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B. 美洲新作物输入推动经济发展
C.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 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4. 明朝中期,李贽提出“童心说”,崇尚不受外界影响最初之本心。汤显祖认为,艺术创作的重心在于对情感本体的描述与阐释,“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的“唯情说”是其文学观的核心理念。据此可知,两人都
A. 对陆王心学有所继承与发展 B. 反对传统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C. 认同个体情感应受社会制约 D. 注重对传统纲常伦理反思
5. 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
A. 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B.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D. 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6.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7.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8. 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9. 在总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经验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周恩来提出“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工农业要“两条腿走路”。这些认识
A. 加快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和分配结构调整
B. 推动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C. 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D. 防止了“左”倾错误干扰经济建设
10.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1. 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 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 印第安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交流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12.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其集中表现为( )
A. 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 雇佣劳动力增加 D. 封建庄园主进一步发展
13. 《全球通史》中说:“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100万移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危机的发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 D. 铁路和汽船的出现
14.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 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B. 亚洲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C. 美国和苏联实力强大 D. 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
15. “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
A. 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 B. 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 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在全国范围既完成没收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推进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的各项任务,又开展了“三反”“五反”斗争、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等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任务,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的总任务。中共八大前后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新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基本形成。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在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理顺“政企”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理顺“政社”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机体活力;三是理顺“党群”关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确保国家“社会公仆”的本质功能。……国家改革的根本价值是推进制度创新与定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动力。
——摘编自包心鉴<新中国70年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治理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各自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既有客观上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具体地来讲,这是当时西欧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品货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实际体现;同时,也是西欧王室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寻求财富,扩大贸易范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作为西欧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哥伦布所进行的西航之举,也同样是主客观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当时人们财富观念的变化、追求知识的风气、葡萄牙人探险所获得的名利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哥伦布,而且成为驱使他西航的动力;哥伦布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航海经验,从书本中学得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他推测出的大西洋宽度坚定了他西航成功的信心。
——摘编自杨凤霞《新航路开辟成因浅析》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由于贸易范围的扩大,美洲的烟草、可可,中国的茶叶开始在欧洲市场上出现,欧洲人以前很少食用的大米、白糖也都成了输入欧洲市场的重要商品;欧洲面对着扩大了几十倍的贸易市场,原有的生产速度赶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这就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高涨。”
——摘编自刘景珍傅利华《试论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产生的主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