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26 06: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课 题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设计理念 通过设问和材料引导,点明本课立意“大一统”,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通过史料呈现,学生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 用情景模拟、图片展示推恩令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推恩令,培养其图片阅读能力。 通过课本知识和漫画的形式呈现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困境,增强学生理解知识,进而使学生学会横向、纵向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汉武帝时期的边患之困,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比较感兴趣,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还不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入手,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 难点: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视频,用视频中的两个代表性词语来描述汉武帝即位时的处境。 生:①国富民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②危机四伏——? 师:原来汉统治出现了危机,所以汉武帝用“大一统”这剂良方来逐个化解危机。那我们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来一一学习,看汉武帝颠覆祖先的传统,开创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和材料引导,点明本课立意“大一统”,培养历史逻辑思维。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篇 师:首先我们来看思想 (1)危机:思想不统一,威胁中央统治 师呈现文字材料: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诸子百家的学者依附诸侯王,宣讲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思想,对抗朝廷。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面临的思想上的危机是什么? 危机:思想不统一,威胁中央统治 如何解决? 措施: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师呈现文字材料: 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师:他是谁呢?老师简单给大家介绍下,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发展了孔孟的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形成了新的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董仲舒给汉武帝有很多的建议,这一句是其中之一。后来的人们把这句话概括成: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师: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取董仲舒的建议呢? 师呈现文字材料: 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 生回答,师总结: 君权神授(鼓吹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之骄子,不可违背天意) 忠君守礼(“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不变之道,集中体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而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是用以调理的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要坚持三纲五常之道) 大一统,主张建立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迎合了君主中央集权的需要 师: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儒术,同时也为了选拔更多的儒学人才,董仲舒还建议汉武帝采取怎样的措施?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礼堂 师:请大家看这所学校,大家想一想,这所学校里读的教材是什么?中国历史?语文、数学、英语? 生回答:儒家学说的书籍 师:大概会是什么?是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师:这是太学,在这里有很多的儒生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优秀的儒生还被选为了政府官员,委以重任。于是,社会上,就引起了大家纷纷去学习儒学的风气。汉武帝统一了社会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此之后,儒家学说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积极深远。 提炼升华:同样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措施与秦始皇的措施相比有何不同? 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约1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回答,师总结:秦:暴力手段,强硬阻止;汉:柔和政策,利益引导 师:其实,是汉武帝抓住了人心。大家知道逆反之心,人人都有,而让自己有一个美好前程的进取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秦始皇刺激了人们的逆反之心,汉武帝利用了人们向好的进取之心。因此,我们说,汉武帝的做法,比秦始皇的高明,顺应人心,因势利导。
设计意图 1、通过史料呈现,学生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 2、用情景模拟、图片展示推恩令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推恩令,培养其图片阅读能力。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汉武帝用如此高明的手段,实现了思想一统。那么,汉武帝又用怎样高明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呢? 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篇 危机: ①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我们请大家看这则材料: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危机? 生回答,师总结 师:一个是人口,一个是郡国。其实,我们概括起来就是,地方的人口和土地要比中央多和大。我们换句话说,那就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请问,中央在这个时候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中央最想收回诸侯国的权利。 师:最想收回权利,让诸侯国变得?变小了,削弱他们的实力。是吧?好,我们来看汉武帝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处理的?如果直接削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景帝时期就直接削藩,引起了极其著名的事件“七国之乱”(生介绍: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此为由,打出“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景帝被迫杀晁错,派人劝吴王退兵。吴王不仅不退兵,反而扬言他已为东帝。后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吴王刘濞兵败被杀。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 武帝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实力呢?我们来做一个历史的情景模拟展示,展示的是汉武帝和他的大臣主父偃的一段对话。我们来请两位同学 情景模拟展示: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那先帝为何要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的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居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呢?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无度。如果形势急迫的时候,他们就依仗自己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就会出现像“七国之乱”这样的问题。 汉武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了呢?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情就很容易产生。晁错就是实行强制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七国之乱”。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那。 主父偃:嗯,让我想一想,应该是有方法的。(思考片刻后)哦,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传承。您想啊,其余的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但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陛下的仁爱孝心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让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呢,一定会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此计甚妙。即日起,昭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措施:①推恩令 师:非常感谢“汉武帝”和“主父偃”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段对话。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就诞生了。实行多年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师:在“推恩令”之后,汉武帝还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削爵、夺地、除国来打击诸侯的势力。其实在地方上,还有一股势力,存在危机,也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是什么势力,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1)危机:②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生:地方的地主豪强,在地方胡作非为,抢夺财物。 师: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有什么表现呢?刚才这位同学也提到了。 师:《史记·平淮书》当中呢,有这样的记载,并且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武断乡曲”。简单来讲,就是这些豪强地主,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在乡里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对于这股势力,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2)措施:②建立刺史制度 生:建立刺史制度 师:刺史制度又有什么内容呢? 生:刺史制度是指中央委派官员到地方监管地方的豪强地主…… 师:将全国分成了13个州,每个州派了一个刺史,刺史不仅仅去监管那些豪强地主,还监管诸侯,同时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监管地方官员。好,我们把刺史制度的两个重要的内涵给抓住,一个叫:刺史职能:监察、监视,一个叫:对象: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 师:其实,汉武帝非常清醒,这些诸侯王和豪强地主,之所以能和中央相抗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设计意图 1、通过课本知识和漫画的形式呈现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困境,增强学生理解知识,进而使学生学会横向、纵向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汉武帝时期的边患之困,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师:其实,汉武帝非常清醒,这些诸侯王和豪强地主,之所以能和中央相抗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富有,他们的财富从哪儿来?皇帝的赏赐?封国的收入?以及巧取豪夺?除了这些之外,他们还有什么收入? 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篇 生:(1)危机:私人铸币、私人贩卖盐铁、哄抬物价 师:阅读教材分析,诸侯、豪强、富商大贾等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 生回答,师总结:豪强地主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有些地主唯利是图,而且不关心国事,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形成了威胁。 师: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会怎么处理? 措施: 生回答措施,师总结。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师:这些经济上的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比如,为汉武帝在军事上打击匈奴,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设计意图 通过课本知识和漫画的形式呈现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困境,增强学生理解知识,进而使学生学会横向、纵向分析问题,抓住关键,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篇 师:首先我们来看思想 (1)危机:思想不统一,威胁中央统治 师呈现文字材料: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诸子百家的学者依附诸侯王,宣讲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思想,对抗朝廷。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面临的思想上的危机是什么? 危机:思想不统一,威胁中央统治 如何解决? 措施: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师呈现文字材料: 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师:他是谁呢?老师简单给大家介绍下,董仲舒是汉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发展了孔孟的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阴阳五行及法家思想的某些成分,形成了新的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儒。董仲舒给汉武帝有很多的建议,这一句是其中之一。后来的人们把这句话概括成: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师:汉武帝为什么会听取董仲舒的建议呢? 师呈现文字材料: 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忠君守礼的思想,禁止其他学说。 ——董仲舒《春秋繁露》 生回答,师总结: 君权神授(鼓吹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之骄子,不可违背天意) 忠君守礼(“天不变,道亦不变”,所谓不变之道,集中体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所谓“三纲”,而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是用以调理的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要坚持三纲五常之道) 大一统,主张建立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迎合了君主中央集权的需要 师: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儒术,同时也为了选拔更多的儒学人才,董仲舒还建议汉武帝采取怎样的措施?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礼堂 师:请大家看这所学校,大家想一想,这所学校里读的教材是什么?中国历史?语文、数学、英语? 生回答:儒家学说的书籍 师:大概会是什么?是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师:这是太学,在这里有很多的儒生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优秀的儒生还被选为了政府官员,委以重任。于是,社会上,就引起了大家纷纷去学习儒学的风气。汉武帝统一了社会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此之后,儒家学说成为社会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积极深远。 提炼升华:同样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措施与秦始皇的措施相比有何不同? 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约1分钟)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生回答,师总结:秦:暴力手段,强硬阻止;汉:柔和政策,利益引导 师:其实,是汉武帝抓住了人心。大家知道逆反之心,人人都有,而让自己有一个美好前程的进取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秦始皇刺激了人们的逆反之心,汉武帝利用了人们向好的进取之心。因此,我们说,汉武帝的做法,比秦始皇的高明,顺应人心,因势利导。汉武帝用如此高明的手段,实现了思想一统。那么,汉武帝又用怎样高明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呢? 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篇 危机: ①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我们请大家看这则材料: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危机? 生回答,师总结 师:一个是人口,一个是郡国。其实,我们概括起来就是,地方的人口和土地要比中央多和大。我们换句话说,那就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请问,中央在这个时候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中央最想收回诸侯国的权利。 师:最想收回权利,让诸侯国变得?变小了,削弱他们的实力。是吧?好,我们来看汉武帝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处理的?如果直接削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景帝时期就直接削藩,引起了极其著名的事件“七国之乱”(生介绍: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此为由,打出“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景帝被迫杀晁错,派人劝吴王退兵。吴王不仅不退兵,反而扬言他已为东帝。后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吴王刘濞兵败被杀。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 武帝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实力呢?我们来做一个历史的情景模拟展示,展示的是汉武帝和他的大臣主父偃的一段对话。我们来请两位同学 情景模拟展示: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那先帝为何要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的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居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呢?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无度。如果形势急迫的时候,他们就依仗自己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就会出现像“七国之乱”这样的问题。 汉武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了呢?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情就很容易产生。晁错就是实行强制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七国之乱”。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那。 主父偃:嗯,让我想一想,应该是有方法的。(思考片刻后)哦,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传承。您想啊,其余的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但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陛下的仁爱孝心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让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呢,一定会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此计甚妙。即日起,昭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措施:①推恩令 师:非常感谢“汉武帝”和“主父偃”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段对话。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就诞生了。实行多年之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师:在“推恩令”之后,汉武帝还用了非常强硬的手段,削爵、夺地、除国来打击诸侯的势力。其实在地方上,还有一股势力,存在危机,也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是什么势力,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1)危机:②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生:地方的地主豪强,在地方胡作非为,抢夺财物。 师:还有一股势力,那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有什么表现呢?刚才这位同学也提到了。 师:《史记·平淮书》当中呢,有这样的记载,并且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武断乡曲”。简单来讲,就是这些豪强地主,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在乡里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对于这股势力,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2)措施:②建立刺史制度 生:建立刺史制度 师:刺史制度又有什么内容呢? 生:刺史制度是指中央委派官员到地方监管地方的豪强地主…… 师:将全国分成了13个州,每个州派了一个刺史,刺史不仅仅去监管那些豪强地主,还监管诸侯,同时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要监管地方官员。好,我们把刺史制度的两个重要的内涵给抓住,一个叫:刺史职能:监察、监视,一个叫:对象: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 师:其实,汉武帝非常清醒,这些诸侯王和豪强地主,之所以能和中央相抗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富有,他们的财富从哪儿来?皇帝的赏赐?封国的收入?以及巧取豪夺?除了这些之外,他们还有什么收入? 巩固大一统王朝——经济篇 生:(1)危机:私人铸币、私人贩卖盐铁、哄抬物价 师:阅读教材分析,诸侯、豪强、富商大贾等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 生回答,师总结:豪强地主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有些地主唯利是图,而且不关心国事,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形成了威胁。 师: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会怎么处理? 措施: 生回答措施,师总结。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师:这些经济上的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比如,为汉武帝在军事上打击匈奴,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我们在总结完经济篇后,一起进入到军事篇的学习。 巩固大一统王朝——军事篇 师:汉武帝统治54年,和匈奴打了44年,谁来说说其中最有名的战役。 生介绍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在跟匈奴抗争…… 师:一起来看漠北之战的关键词:时间、将领、特点(主动出击)、结果、影响 师:漠北战役一年后,霍去病去世,汉武帝非常伤心。这是一位传奇的、年仅23岁的将领,汉武帝为了纪念他,把他的陵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也以表彰他对匈奴作战的功绩。 小结:(板书)我们通过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的分析,总结了汉武帝在危机四伏时,果断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对中国历史发展意义深重。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知。 大一统,是一种概念,一种拥有无限向心力的概念。大一统,是一种气魄,一种积极开拓奋发向上的气魄。大一统,是一种胸怀,一种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胸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植根于五千多年来中华儿女的发展融合与团结奋斗。 大一统,让我们的民族从分散归至凝聚,我们无比坚定,就算经历再多劫难,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祖国的轮廓,那是我亲爱的中国!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汉武帝时期的边患之困,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推恩令” 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教学反思 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展示是否得到了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是否符合预期、学生互动是否满足效果、技术应用是否得到创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