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25 18:2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课 题 《海陆变迁》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模型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局部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提醒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外表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海陆变迁的相关 知识;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海陆变迁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 4.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布置作业,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根底。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程度,要顺利完本钱节课的学习目的,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方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现点。 3.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形成“发现问题一思考假设一找证据论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魏格纳的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图片导课: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设计意图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学生用报纸模拟实验并观察发现: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动画演示大陆漂移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在小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学习魏格纳的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 展示敲碎蛋壳熟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有裂纹的蛋壳表示大大小小的板块。 提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学生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②看看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 ③中国位于哪一板块?澳大利亚呢? ④图中A、B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拿出自制七大板块图片进行拼合,每组的6号同学去黑板展示,比一比,谁拼的快又对。
设计意图 通过读图比较,使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及七大板块位置。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板块运动形式: 提问1.板块运动有几种形式? 2.挤压的地方往往出现 、 ,张裂的地方形成 、 。 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 多媒体展示图3-2-7:世界有两大主要山系 一是横穿 大陆南北的巨大山系,主要有 山脉和 山脉及其他高大山系组成; 二是纵贯 大陆和 大陆的巨大山系,主要由 山脉和 山脉组成。追问: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路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分别是那些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形成的? (读图填空) 阿尔卑斯山—— 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形成。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和 板块挤压而成。 落基山脉—— 板块和北美板块挤压而成。 安第斯山脉——南美板块和 板块挤压而成。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红海、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变化,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挖掘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环节 (五) 师生活动 火山地震带的形成: 把一个蛋壳有裂纹的鸡蛋放到锅里煮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你遇到过吗?蛋壳不破裂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这就好比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沿着破裂的地方挤出来很多白白的蛋清,这些裂缝就好比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那些裂缝上的一小堆一小堆的蛋清不正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座座火山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煮熟有裂纹的鸡蛋类比,了解火山地震的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课件设计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次数字技术教学的效果是积极的。学生们对海陆变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使用数字工具时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此外,也有一些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应,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程度不一。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做出以下改进: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应进一步推广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高教师的数字技术能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